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小徐村西,齊國故城小城西門的外建筑基址群,近日正式被確認為稷下學宮遺址。
從2017年6月開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齊故城大城及小城西側進行了大規模的詳細勘探。通過5年的考古勘探和發掘,證明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建筑基址群,為整個齊故城西墻及南墻外側,唯一一處戰國時期高等級的院落式建筑群。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的高等學府,東周時期“百家爭鳴”的學術盛景就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而關于稷下學宮的位置,有多處歷史文獻指向齊故城西門外。
西漢劉向《別錄》,“齊有稷門,齊城門也。談說之士期會于其下”;十六國時期南燕國臨淄人晏謨《齊地記》,“齊城西門側,系水左右有講室,趾往往存焉”“臨淄城西門外,有古講堂,基柱猶存,齊宣王修文學處也”;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淄水》記載,“系水傍城北流,逕陽門西,水次有故封處,所謂齊之稷下也”。
這些記載沒有言明稷下學宮究竟是在齊故城大城西門外還是小城西門外,另有說法在小城南門外,以及稷山之下。但中國歷史上所辦官學,都附屬于政治中心,往往處于國家中樞的西側,因此稷下學宮不會建在荒郊的稷山下,只會處于齊故城附近。而通過考古勘探和發掘,除了齊故城小城西門外這處建筑基址群,其余文獻言及的地方,均已排除。
考古發現,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建筑基址群緊貼小城而筑,小城城壕直接把其圈護在內,可見兩者是一體規劃、一體建設的。田氏代齊后,把宮城從大城內遷到小城,就決定了同時興建稷下學宮。如此,既把官學置于肘腋之處,便于利用和控制;也將之與中樞相隔,內外判然有別。從這樣的設置中可以看到,田氏代齊遷都與建設稷下學宮并舉,爭霸天下的雄心昭然若揭。
有趣的是,如今,一條名為“黌大道”的鄉村公路穿過該遺址中部——而穿過該遺址的鄉間道路,歷來皆稱黌大道;由此路進入村莊的大門,則名為“黌門”?!包Z”的意思是學府,歷史,總會留下一點蛛絲馬跡。
穿越兩千年的時光,稷下學宮再次開啟“校門”。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