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a级在线播放,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不卡,亚洲第一男人av无码网站,变态另类av天堂手机版

網(wǎng)站無障礙
站內(nèi)搜索

王文:警惕“中國中心論”重讀中國文明史

發(fā)布時間:2024-08-01 16:52:01 | 來源:中國網(wǎng) | 作者:王文 | 責任編輯:秦金月

編者按:何為中華文明?著名中國學學者譚中在2017年出版了《簡明中國文明史》,闡述了自己的思考。6年之后,譚中仍試圖用世界大格局的背景來審視不同文化,闡釋中國文明,所以重新修訂、補充內(nèi)容,定名《中國文明觀》,在朝華出版社的支持下將本書再版發(fā)行。譚中希望,再次的解讀可以還原一個真實的中國,能夠幫助讀者朋友從“文明”這樣的根本層面上去解答諸多的“中國之問”和“世界之問”。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教授王文為本書寫下書評《警惕“中國中心論”重讀中國文明史》。


警惕“中國中心論” 重讀中國文明史

過去十多年,我曾在近 50個國家訪學或調(diào)研,每每與當?shù)貙W者、媒體、官員或青年人交流,幾句話后常會陷入某種相似的尷尬:我需要從最基礎(chǔ)的知識開始,重新向?qū)Ψ浇榻B中國,比如,中國是全球民族最復(fù)雜、各地文化差異最大的國家之一,五千年來中國文明在本土從未中斷,人口總數(shù)相當于西方30多個國家總和的兩倍,中國是過去30年從未發(fā)動或參與戰(zhàn)爭的和平大國,等等,不一而足。但即便如此苦口婆心,也很難完全消除對方對中國發(fā)展的不解、困惑、誤會乃至恐慌!

類似的尷尬實際上折射了長期以來全球知識界、輿論界、政策界沒有全面、客觀地理解中國的殘酷現(xiàn)實。非但如此,在一些國家,“中國威脅論”還此起彼伏、甚囂塵上。這其中的根本原因,正如譚中先生在《中國文明觀》的導論中即指出的,“在國際上只有外國人在講中國的故事”,造成了中國形象經(jīng)常被歪曲。

從1883年美國傳教士衛(wèi)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所著的《中央的王國》一書開始,整個世界對中國的認識都被西方學術(shù)界“中國 =中央王國”的民族主義帝國式的深層敘事邏輯壟斷。這種潛在邏輯的闡述在20世紀中葉被視為西方頭號“中國通”的哈佛大學教授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的論述中得以強化。他在代表作《中國:傳統(tǒng)與變遷》第一章就寫道:“他們自稱‘中國’,意即‘中央國家’,這種稱呼一直沿用至今。所謂‘天下’,不過是隸屬并服務(wù)于中國的其他地區(qū)罷了?!痹谧T中先生看來,費正清的“中國中心論”是當今國外害怕中國崛起的主要理論根源。而寫“一本清晰地、客觀地、正確地介紹中國五千年文明發(fā)展的好書”,正是譚中先生的宏愿。

這也是我翻看導論后立刻答應(yīng)該為這本書寫一篇長書評,并愿意盡我所能全力向各界推薦此書的初衷。為此,我要特別感謝譚中先生的信任,讓我有幸提前拜讀書稿。2017年春節(jié),在他人過年的爆竹喧鬧聲中,我躲在東南亞某個小島上靜靜地精讀完譚中先生的大作,堅定了我先前做決定的正確性。

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歷史讀物,而是一部重新評述中國文明史的傳世之作,更可能是在費正清的《中國:傳統(tǒng)與變遷》和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之后能影響全球中國觀的代表作。

該書的經(jīng)典之處不只是源于譚中先生志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學術(shù)理想,更在于譚中先生學貫中西的深厚學術(shù)功力,以及傳承于其父譚云山先生致力于推進中印友好、重塑東方文明的家學淵源。誠如許多讀者所熟知的,中印當代文化交流史是繞不開譚云山、譚中兩位先生的名字的,而現(xiàn)在我敢說,未來中國文明史的學術(shù)文獻或許也繞不開這本《中國文明觀》。

該書最大的思想貢獻在于,以一種久違的中國情懷告訴世人,中國故事要從中國歷史的起源重新開始講述。如果連“中國是怎么來的”的基本認識都錯了,那么就會一錯百錯,最后掉到西方話語的陷阱里。

在世界上,大量對中國的講述,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大學課堂,都是從China的中文含義“中國”,即等于“中央王國”或“中央帝國”甚至“世界中心”開始的。這不只是對“中國”兩個漢字的望文生義,更是 1644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奠定了民族國家體系以來西方地緣政治學對東方文明史的話語誤導。

事實上,當今的“中國”二字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若從“中國”一詞的溯源看,“中國”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西周初期,指的是天子所住的“國”,即“京師”之意,所謂“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公元前771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原來的京師豐鎬就喪失了“中國”的地位。

葛兆光、曾亦等多位知名學者都曾考據(jù)過“中國”一詞的來歷,即“中國”的自稱,是地理認識未達全球化之前的方位所指。100多年前,康有為曾解釋道:“吾國本為亞東至大之國,當時地球未辟,環(huán)立四裔,皆小蠻夷,故就地言之,自稱中國?!闭绿讋t指出,就地理方位而言,自稱“中國”的還有印度摩伽陀、日本山陽。有類似這樣的方位中心意識的還有古巴比倫人、古埃及人、古雅典人。

中國人對“中國”地理方位的認知理解與西方學術(shù)界的中國研究著作對“中央王國”的認定是迥異的。西方學術(shù)界往往把中國人認定為民族國家世界里的種族中心論者,認定中國骨子里就自以為“高人一等”。一旦產(chǎn)生了對“中央王國”先入為主的中國觀,在即便最平和的敘事中也會將中國往“種族主義優(yōu)越感十足的國家”方向去引。比如,費正清認為,中國歷史的敘述就是一個中華帝國從治到亂、從亂到治的過程,“中國自古就有以本民族為世界中心的傳統(tǒng)”,“擁有一種文化和種族上的民族主義情感”。按這樣的邏輯推演下去,就很容易把當下的“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引導到“中華帝國主義”的威脅感中!

譚中先生看透了這個敘事陷阱?!吨袊拿饔^》自始至終都貫穿著他要把中國從民族國家(nation state)的概念認定中擇出來的努力。譚中先生認為,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是“崛起—鼎盛—衰退”三部曲,中國則是一個例外,是基于地理共同體之上孕育出的中國文明共同體。從考古的諸多遺址看,“喜馬拉雅圈”是中國文明誕生的搖籃。長江、黃河兩大文明河劃出了中國的“地理共同體”?;诠餐慕?jīng)濟生活與“天下為公”式的共同文化,中國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了“文明共同體”的形態(tài),而隨著政體的統(tǒng)一,中國版的“命運共同體”逐漸形成并升級。

譚中先生認為,從堯舜禹的禪讓開始,中國就不是“民族國家”那般的歷史起源。秦國統(tǒng)一中國,恰恰是消除了古代部族的差異。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的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形成了“命運共同體 1.0”,而隋唐宋時期打造出“命運共同體 2.0”版,元朝改造了中國命運體,而明清時期使中國“文明道路”與西方的“民族國家”發(fā)展軌跡出現(xiàn)了交叉運行。1901年的《辛丑條約》則標志著中國“文明型發(fā)展道路”走到了盡頭。不過,經(jīng)過了 19世紀、20世紀初的曲折,中國已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再次呼吁要在全世界構(gòu)建“命運共同體”。未來的最理想狀態(tài),就是所有的鄰國和中國攜手走“文明道路”,把中國周邊的“民族國”沙漠變成“文明國”綠洲。

在譚中先生看來,民族國家是戰(zhàn)爭與動蕩的根源。他時不時都將中國與西方的民族國家發(fā)展歷史進行穿叉比較論述。比如,秦漢隋唐宋民族之間文明融合的差不多同一時期,歐洲卻發(fā)生著羅馬帝國下的民族大遷徙。斯拉夫族、哥特人、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倫巴底人、法蘭克人及其他民族大量進入歐洲,使得羅馬帝國崩潰,接著歐洲大陸千百年民族國家化的進程使歐洲大陸變成了“戰(zhàn)爭大陸”。

針對未來,譚中先生預(yù)測,“民族國家”的世界情況不妙,強權(quán)更替,美國衰敗。雖有鼎盛時期的狂歡,卻時常有動蕩的痛苦。相比之下,基于文明軌跡之上的“世界命運共同體”才是未來民族國家發(fā)展的替代道路。從中巴、中柬、中新、中越等雙邊命運共同體,到亞洲命運共同體、亞太命運共同體、金磚國家利益共同體、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等區(qū)域命運共同體,再到網(wǎng)絡(luò)空間命運共同體、核安全命運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全球?qū)iT領(lǐng)域命運共同體……由近及遠,由淺入深,一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愿景,已然在這個仍有局部動蕩和沖突的世界上徐徐展開。如果這樣的愿景能夠在 21 ~ 22世紀得以實現(xiàn),那無異于我們的地球重獲新生。

說實在的,作為該書的第一位讀者(作者與編輯除外),我擔心,這樣的“敘事革命”會被人視為是某種“學術(shù)探險”。畢竟,在當下中國的學術(shù)氛圍里,段段有引注,句句有出處,才是所謂“最規(guī)范”的研究方式。但正如美國學者沃勒斯坦在《否思社會科學》中所說的,“先前被認定的思想解放,到今天往往被視為對歷史、社會研究的核心障礙”。過于學術(shù)規(guī)范的敘述,反而形成了當下對中國故事講述的表達困難,對于讀者而言,也是一種知識的折磨。

在閱讀中,我時常感受到譚中先生對中國史評述的文字激蕩情懷,以及帶來的心靈愉悅與思想震撼。他是以一位穿梭在中國、印度、美國這三個最有代表性的文明大國之間的長者,在評述與比較著中國文明史的發(fā)展得失,以及其他國家發(fā)展的歷史借鑒。無論讀者是否認同這個觀點,該書都不只是探險,而是久違的創(chuàng)新。

它是對長期壟斷著中國歷史敘述的“民族國家論”的重大批判,是從源頭上消除“中國中心論”帶來的“中國威脅論”的艱難探索,是對當下中國提出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溯源式闡述。

尼采曾說,歷史并非已然消逝了的東西,它具有一躍而成為現(xiàn)實的無限潛能還有塑造未來的無窮潛力。譚中先生的這本新著就具有這個功能。它讓尼采之言成真。

是為一位晚輩讀者的學習感言。

 

王文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教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guān)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lián)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quán)所有 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wǎng)絡(luò)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