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正陽橋考古現場。本報記者武亦彬攝
北京中軸線南段,正陽門箭樓至前門五牌樓之間,人流如織。穿行其間,稍不留神可能會錯過一座“玻璃房”——正陽橋遺址考古方艙。步入方艙,仿佛開啟了時光膠囊,橋體、鎮水獸、雁翅泊岸等重見天日,沉睡地下的古橋揭開神秘面紗。
近年來,北京市有序推進中軸線考古發掘工作,一系列新發現,為中軸歷史圖卷增添實證。
“喚醒”鎮水獸
“正陽門前護城河上,曾有一座形制精美的石橋,橋身為三券,橋面用欄板分為三路,中間是御道。”正陽橋遺址現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張利芳對照著古畫和老照片,娓娓講述古橋的“前世今生”。
正陽橋石橋修建于明英宗正統四年,是中軸線上單體最大的橋梁,也是內城九門外橋梁中規制最高、規模最大的。民國年間,為適應城市交通發展,正陽橋改建;20世紀70年代,護城河加蓋,道路改造,古橋被埋入地下。
2021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為了明確正陽橋遺址保存狀況、形制結構等,張利芳帶領考古隊開展了第一期考古發掘。“我們做了大量準備工作,最終鎖定了25平方米的探方,在層層覆土下,發現了一座體量龐大的鎮水獸。”她一邊說著,一邊引導記者看向身旁的發掘坑——歷經歲月滄桑,一座石質鎮水獸匍匐在雁翅泊岸上,頭朝東南,尾向西北,身被鱗甲,雙目圓睜,不怒自威。
“這座鎮水獸身長3米,通過實測對比,我們發現,它比萬寧橋兩側的鎮水獸還要長1米。這樣的體量與正陽橋的規制相呼應。”張利芳說,用自己的雙手慢慢清理出精美的紋飾,完整發掘出鎮水獸的本尊,“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最終‘喚醒’鎮水獸的那一刻,心中感到無比振奮。”
還原正陽橋
在前期考古的基礎上,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的二期發掘中,考古人員進一步發現了鎮水獸下的雁翅泊岸和東南區域橋體。“在地下沉睡了半個世紀,鎮水獸的位置一直沒有被擾動,為我們復原正陽橋的空間位置提供了精準坐標。”張利芳說。
還原歷史細節的過程中,考古人員不斷有新發現。
“最開始,我們先發現了正陽橋東立面上的橋洞,橋洞頂部的吸水獸保存完好,刻畫得栩栩如生。”張利芳解釋,隨著橋體更多部分被揭露出來,正陽橋的建造、改造歷史也逐漸清晰,進一步明確橋梁規模、形制、建造材質等信息,“我們發掘出來的是民國時期改造后的正陽橋,它仍沿用了明清時期保留下來的石構件。這些文物是重要的物質實證。”
目前,考古發掘出土的鎮水獸和橋體均屬于正陽橋遺址的東南區域。考古人員正在對正陽橋進行深入的價值研究闡釋。“根據中軸對稱原則,有了已揭露的四分之一的遺跡和文物,我們就可以還原正陽橋的全貌。”張利芳說,隨著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的推進,這座歷史文獻中“傳聞”的古橋有望亮相,展示在世人面前。
厘清南中軸
時移世易,正陽古橋依舊,鎮水獸安然俯臥,由此向南,一條中軸道路平緩開闊,古韻悠悠。
“近年來,作為15個遺產構成要素之一的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考古成果頗豐。”張利芳說,除了正陽橋遺址,2022年開始,考古人員還在正陽門到永定門之間開展了考古發掘,發現了珠市口南中軸道路排水溝渠遺址、永定門內中軸歷史道路遺存、永定門北側石板道遺存,“這3段道路遺存證實了中軸線南段的完整性和真實性,為申遺提供了有利的實物證據。”
考古人員發現了明嘉靖三十二年以來依次疊壓的7條道路,明確了南中軸路的規制和工程做法。“從上到下發掘7條道路的過程中,我們經歷了多次驚喜和失望,最終找到了三合土砌筑的凹槽,證實是清代修建的。”張利芳說,考古隊員們驚喜地發現,這條軸線的中間是石板路,兩側是土路,土路上還留有很多車轍,“通過考古,我們厘清了中軸線南段明清以來歷史脈絡,證實了中國古代都城的營建理念。”
縱觀北京老城南北,氣勢恢宏、舒展壯美的北京中軸線呈現在世人面前。
考古工作者們還在努力,發掘歷史、闡釋歷史,向世人講好古都故事。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