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a级在线播放,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不卡,亚洲第一男人av无码网站,变态另类av天堂手机版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廟會何以成為多元文明融會的民間嘉年華?

發布時間:2023-01-28 08:49:01 | 來源:中國新聞社 | 作者:杜燕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中新社北京1月27日電題:廟會何以成為多元文明融會的民間嘉年華?

——專訪北京民俗學會會長高巍

中新社記者 杜燕

在中國,廟會最早可追溯到遠古,盛行于東漢后。歷經千年演變,如今既保留傳統習俗,又融入現代元素,不僅吸引著海外華人參與其中,更逐步走出“中國城”,成為各族裔互動、多元文明融會的民間嘉年華,展現世界各地民眾對美好生活的希冀。

為什么千百年來廟會備受青睞?為什么全球越來越多的城市舉辦中國春節廟會?中新社“東西問”近日專訪北京民俗學會會長高巍,闡釋廟會千百年嬗變,講述春節廟會何以成為全球華人的紐帶,成為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廟會在中國起源于何時?有何意義?

高巍:廟會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作為一種社會風俗,有其深刻的歷史社會原因,并隨社會發展體現時代色彩。

在中國,廟會最早可追溯到遠古時期,且一直處于發展變化中。“廟”字,繁體為“廟”,“廣”下一個“朝”。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曰,“廟,尊先祖皃也。從廣,朝聲。”即“廟”本意是供祀祖先的場所。“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古時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以祈求庇佑和保護。祭祀過程中,人們聚在一起舉行儀式、進獻供品、演奏音樂等。這可以看作是民間廟會的雛形。

到東漢時期,佛教開始傳入中國,道教也逐漸形成,佛、道兩教以廟觀為場地舉辦多種活動。隨時間推移,一些活動走出廟觀,巡行隊伍中有避邪的獅子、寶蓋幡幢、百戲雜耍等活動,熱鬧非凡。小商小販們看到廟觀的燒香拜佛者多,在廟觀外擺起各式小攤。在廟觀及其附近定期舉行的這種民間活動被稱為“廟會”,又稱“廟市”。

商業氣息隨群眾性、娛樂性的增加而增強,是在唐宋時期。唐宋以后,在中國農歷新年、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等節日舉行的廟會,延續下來并迅速蔓延。

廟會上,官員、客商、民眾、僧侶各色人等,熙熙攘攘。“開廟之日,百貨云集,凡珠玉、綾羅、衣服、飲食、古玩、字畫、花鳥、蟲魚以及尋常日用之物,星卜、雜技之流,無所不有。”這是清代富察敦崇所著《燕京歲時記》中記載的廟會盛況。

廟會因商貿、世俗文化等的融入,從祭祀活動、朝山進香等民間信仰活動演化成集信仰、商貿、娛樂、旅游、休閑、探親、會友于一體的民間盛會,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中國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新社記者:為何千百年來國人熱衷逛廟會?

高巍:文化是精神價值的體現。中國幅員遼闊,民間信仰種類繁多,加上“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特點,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源遠流長。

廟會是歷史、傳統、文化的縮影。已公布的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有33個廟會以“民俗類”項目入選,如北京廠甸廟會、山西晉祠廟會、上海龍華廟會等。

頗具特色的市井叫賣,熱銷的古董字畫、精彩的花會表演,還有摔跤比賽、雙簧表演、京劇清唱……北京廠甸廟會歷時四百多年,經由祭祀而廟市,轉而書市,漸成文商并舉的春節逛廠甸民俗活動,以其“雅俗相濟、商娛相融”的獨特魅力享譽京城,成為展示京味民間文化和宣南文化的窗口和平臺。

晉祠廟會古稱“賽神會”,源于西周時期祭祀叔虞之母邑姜誕辰的儀式活動,從農歷七月初一開始,歷時五天,晉祠水鏡臺演戲酬神,附近百姓上香祈福。廟會期間,還有社火表演等,展現山西太原當地古老的鄉風民俗。

上海龍華廟會是華東地區著名廟會之一,可追溯到唐代,近代曾吸引印度詩人泰戈爾到此一游。龍華廟會具有都市性、商貿性和娛樂性的特征,除祭祀神佛外,在其發展過程中產生了許多的傳說故事,并形成了豐富的廟會民俗事項。

廟會不斷發展變化,滿足當時社會條件下民眾的精神和物質需求,折射出地區的風土人情和生活百態,反映時代的變遷。因此,從古至今,廟會流行于中國各地,各具特色,備受民眾喜愛。尤其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給人們帶來無限喜慶,過年期間逛廟會更成為各地民眾歡慶新年的重要形式。

中新社記者:廟會如何體現民俗風情和時代特色?廟會傳承著怎樣的“文化基因”?

高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廟會,扎根地方社會的文化基礎中,反映當地的民俗風情。

以北京地區為例,老北京廟會起源于遼代,發展于元末明初,興盛于明清兩代。昔日北京城廟宇多,廟會也名目繁多,按內容可分為宗教類、祭祀類、商貿類、文娛類、觀光類;按開辦時間和性質分,每月逢一、二、九、十是隆福寺,主要售百貨、小吃、花鳥魚;逢三是土地廟,主要售土產、百貨等。

資料顯示,新中國成立后,廟會繼續舉行。由于歷史原因,北京廟會一度退出民眾日常生活,到1984年舉辦龍潭廟會、1985年舉辦地壇廟會,北京廟會開始復蘇。

1996年2月,北京龍潭廟會上,“鼠”轎夫抬著娶親的轎子鼓樂齊鳴,引得逛廟會的中外游客爭著上轎當回“鼠新娘”。王瑤攝

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多樣性帶來文化多樣性。北京的廟會逐漸形成多元化的格局:有傳統廟會,也有時尚廟會;有京味兒廟會,也有洋味兒廟會;有大型廟會,也有社區的微型廟會。近年來,商家廟會方興未艾,博物館廟會、科技館廟會蔚然成風。

聯通古今、融匯東西,廟會以其深厚的歷史沉積、濃郁的傳統風韻,不斷融入新元素而繁衍傳承,更是讓其他傳統技藝得以傳播和傳承的載體。

廟會是一種典型的文化空間。所謂“文化空間”,好像看不見、摸不著,但整體、綜合、真實、生態、生活地展示一種文化傳統或模式。廟會就是以社會大規模群體活動的模式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以大型集體活動完成一定范圍內的年度社交禮儀。這是一種儀式感,不是個人在家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去突出某個人或某種利益,而是需要民眾走出家門、走進活動,處于異于平日的節日環境中,滿足情感訴求、體味文化享受,就像人們在春節期間逛廟會獲得“年味兒”體驗。

中新社記者:廟會為什么能成為聯系海內外炎黃子孫的文化紐帶?

高巍:從古至今,中國的各種廟會吸引無數民眾。在港澳臺地區,信眾廣泛的傳統廟會與祖國有著割不斷的聯系。在海外華人居住區,從祖國帶去的廟會歡愉熱鬧,以特殊方式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

中國廟會是活著的民俗,很多學者將其稱為“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與西方狂歡節、萬圣節等相比,這些節日均源自宗教且在歷史發展中擴展內涵,加入本地文化特點,內容豐富多元,是各地民俗文化的縮影與延伸;不同的是,中國廟會與農耕文化緊密相連,許多地方的廟會是根據所在地的氣候特點確定日期,結合當地風土人情舉辦。因此,中國廟會往往與農歷“二十四節氣”相呼應,強調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

作為中華民族傳承幾千年的重要節日,春節在中華兒女心中是最重大的節日,承載著中華文化的仁愛、和諧、勤勞等民族精神,傳達著個體的美好冀望,展現出人的本質,即相互關愛、相互支撐、相互幫助。

近年來,海外“春節熱”逐年升溫,很多國家陸續將中國春節確定為當地的公共假日。在歡慶春節的活動中,舉辦廟會成為許多城市的不二之選,舞龍舞獅、游行等表演為主,集市為輔,更讓節日傳遞的文化精神得以升華。

在節日的歡樂祥和氣氛中,中國廟會的內容和形式未來仍會不斷豐富、變化,成為各地民眾樂于感受的“文化空間”,在這個空間中可以感受人與人之間的美好,感受中華傳統民俗雖經千年卻歷久彌新。(完)

受訪者簡介:

高巍,北京民俗學會會長,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顧問,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民俗研究。著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民俗文化史》《四合院》(本書榮獲2004年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幡鼓齊動十三檔》等多部著作。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