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規范大家談】
作者:王貴元(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
規范是漢字的常規屬性,這是由漢字作為書面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的。無論是歷時的古今傳承,還是共時的互為交流,不影響接受且共同認可是漢字的必備條件,而要達到這一條件,就必須規范。縱觀漢字發展史,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漢字的不斷自我規范史。那么,漢字的規范體現在哪些方面?筆者認為,主要體現在表層和深層兩個層次上:表層是指嚴密的構形規律和書寫規律,深層是指決定這些規律形成的支配原則。這些原則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審美情趣。
圖1
6月13日,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恒昌店巷小學的學生們參加漢字書寫大賽。丁根厚攝/光明圖片
一、表層規律
先說表層的構形規律和書寫規律。
例如,在現代漢字中,有的字形中的筆畫在獨立使用時是橫畫,而作為構件構字時橫畫會變成提畫。如“馬—驥”,“馬”的最后一筆獨立使用時是橫畫,作為構件構成“驥”字時橫畫變成了提畫,其他如“土—址”“業—鄴”“豆—豇”“立—站”“子—孔”“工—巧”“止—歧”“牛—牝”“車—軌”“至—到”“且—助”“正—政”“魚—鮑”等皆是。
橫畫變提畫有著嚴格的規律,即凡是左右結構字形左旁最后一筆是橫畫的一律變為提畫,而左右結構字形的右旁及上下結構字形中的橫畫則不變。如“颯、豎、位”,三字同從“立”。在“颯”字中,“立”是左右結構字形的左旁,橫畫變成了提畫。“豎”是上下結構字形,“立”的橫畫不變。在“位”字中,“立”是左右結構字形的右旁,橫畫不變。再如“地、墾、杜”,三字同從“土”。“土”的最后一筆在“地”字中橫畫變為提畫,在“墾”“杜”中不變。又如“政、整、征”,情形相同。包括一些在現代漢字中不能或很少獨用的構件,其變化也相同,如“顫—擅”“勤—謹”“巰—經”“勃—脖”等,前者作為左右結構字形的左旁,橫畫變為提畫,后者作為左右結構字形的右旁,橫畫不變。
以上說的是表層規律,即構形規律和書寫規律。為什么有這些規律?為什么有的變、有的不變?這就涉及更深層次的問題,即這些規律的支配原則。
二、書寫便捷
現代漢字筆畫與構件的形成及變化有兩個支配原則:一是書寫便捷,二是整字優先。
書寫便捷是漢字筆畫與構件形成的主要支配原則,“便”是符合書寫的生理習慣,“捷”是書寫快速。現代漢字單一筆畫有右橫折而無左橫折,有左豎折而無右豎折,就是因為左橫折、右豎折,需要從右到左書寫,不符合生理習慣。“便”也是為了“捷”,因為符合生理習慣就快,不符合就慢。上述表層規律是由書寫便捷原則決定的,依據“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筆順規則,從上到下寫完左旁之后,接著是從上到下寫右旁,左旁最后一筆的橫畫變為提畫,是為了縮短與右旁第一筆的書寫距離,距離短則快。而在上下結構字形及作為左右結構字形的右旁時因為是整字的最后一筆,所以沒必要變化。
受書寫便捷原則支配而形成的構形規律和書寫規律還有很多。如“同”“月”“閃”“而”“麗”“甫”等字形為什么有鉤?因為依據“先外后內”的書寫順序,寫完外框后要書寫內部筆畫,勾起來是為了縮短距離,快速書寫內部筆畫。再如“羊”“關”“當”“光”“喪”“豆”等字上部或中部都有“丷”,為什么兩點的形態是這樣的?因為依據“從左到右”的書寫順序,先寫左點后寫右點,左點由左上向右下傾斜是為了縮短書寫右點的距離,快速書寫右點,右點由右上向左下傾斜是為了縮短書寫下一筆的距離。
單獨的點畫在有些字上是“丿”,如“自”“舟”“鳥”等,而在另一些字上是“、”,如“方”“寧”“莊”等,這也不是隨意的。現代漢字的筆畫是通過兩種途徑形成的,一種是單筆畫生成,另一種是筆畫組合體生成。單筆畫生成是指古文字構形成分分別形成筆畫,筆畫組合體生成是指以幾個筆畫組成的固定形體替換古文字的近似構形成分,如現代漢字的“亠”就是以筆畫組合體的形式進入現代漢字的,它是多種形近古文字構形成分的替代。
單筆畫生成的點畫形態為“丿”,是由便捷原則決定的,點畫從右上到左下,是為了縮短距離,快速書寫下一筆,如“丨”“丿”。筆畫組合體生成的點畫形態為“丶”,如“主”“市”“文”等,其點畫不是獨立生成的,而是作為筆畫組合體“亠”的成分一起生成的。再如“寧”“它”“宇”“守”“安”等,是以筆畫組合體“宀”一起生成的。又如“莊”“庫”“廬”“序”“店”等,是以筆畫組合體“廣”一起生成的。由此可見,單筆畫生成的點畫,由于它是獨立的筆畫,便捷原則才起了作用,但筆畫組合體由于是一個整體,不受便捷原則的影響。
三、整字優先
整字優先原則主要是指整字、構件和筆畫三級形體成分中優先考慮整字形體,即保證整字形體的方形布局、結構清晰、美觀穩定。
例如,現代漢字有豎彎鉤的構件位于左右結構字形的左側時,如果它的豎彎鉤是在構件的右部或中部的話,豎彎鉤變為豎鉤;如果是在構件的左部,則豎彎鉤不變。前者如“元—頑”“宛—剜”“元—刓”“北—邶”“兒—郳”“光—輝”“此—雌”“競—競”“屯—邨”,豎彎鉤在左側構件的右部或中部,變成了豎鉤;后者如“包—刨”“倉—創”“倉—戧”“倉—鸧”,豎彎鉤在左側構件的左部,豎彎鉤不變。另外,有豎彎鉤的構件在上下結構字形中及作為左右結構字形的右側構件時,豎彎鉤也不變,如“蒼—滄”“晃—恍”“芫—沅”“芚—飩”等。
此為表層規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規律?這是由筆畫與構件形成的整字優先原則決定的。上述字例中豎彎鉤變為豎鉤就是為了保持合體字整字的結構清晰。如果左旁右部和中部豎彎鉤不變,則必然與右旁構件的筆畫形成交合,而左部豎彎鉤由于有足夠的空間,不會形成交合,所以沒必要變化。構件在上下結構字形中及作為左右結構字形的右部構件時,不存在這種問題,也不必變化。同一構件的筆畫變化還有捺畫變點畫,在左右結構的字形中,左旁捺畫變為點畫,如“木—棟”“禾—種”“米—粉”“火—炮”“耒—耘”“矢—矮”等,這一變化同樣是由整字優先原則中保持合體字整字的結構清晰造成的。
現代漢字有些部首在獨用時形體不同,而在構字時形體相同,如“王”與“玉”都作“王”,“月”與“肉”都作“月”,“阜”與“邑”都作“阝”。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整字優先原則造成的,因為從整字構形上看,兩個同形部首存在位差,即構形位置有差異。這一點最明顯的就是“阜”與“邑”,在構字中位于左邊的“阝”是“阜”,位于右邊的“阝”是“邑”,這實際上是通過整字構形位置的不同對兩個部首進行了區分。反過來說,正是由于有構形位置的不同,才允許兩個部首同形。“王”與“玉”的同形,原因也相同。《現代漢語詞典》(1996版)“王部”共有179個字頭,只有“皇”1個字從“王(wánɡ)”,“皇”是上下結構字形,這表明“王部”左右結構字形中的“王”都是“玉”,而與“皇”同樣結構的字形從“玉”者都寫作“玉”,有“璧”“璽”“瑩”“璺”4字。由此可見,現代漢字在整字構形位置上區分了“王”與“玉”。“月”與“肉”的同形只存在左右結構的字形中,上下結構字形中的“肉”皆寫作“[圖1]”,如“肖”“有”“肓”“育”“肴”“背”“胃”“臂”等,月亮的“月”沒有這種寫法。《現代漢語詞典》(1996版)“月部”共有247個字頭,只有“朦”“朧”“朔”“朗”“望”“期”“朝”7個字是從月亮的“月”,數量極少,也就是說“月”與“肉”構字比例懸殊,其同形也是構形位置差異導致的。
總之,現代漢字的構形和書寫是有嚴密規律的,這些規律隱含著更深層次的邏輯,用通俗的話說就是一點一畫皆有規矩,皆有道理,所以漢字必須規范使用。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04日 05版)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