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建筑武康大樓。本報記者 葉辰亮攝 ◆《老建筑新格調》書影。 制圖:李潔
“建筑是可閱讀的,街區是適合漫步的,城市始終是有溫度的”——翻開上海這本“大書”,一處處獨具美感的建筑空間,一棟棟嵌入人民生活的人文地標,積淀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與時代風貌。如何創新打開方式,深度閱讀“網紅”建筑?
以“建筑可閱讀,城市微旅行”為主題的上海旅游節已落幕,但閱讀建筑熱潮日益升溫。《遇見武康大樓》《閱讀南京西路》《老建筑新格調》等圖書以不同視角探入城市肌理,跳出單一“打卡說明書”式的浮光掠影,在編排上引導市民游客沉下心來感受建筑之美,并結合音視頻、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技術陪伴讀者漫游建筑周邊街區,有效豐富了建筑“閱讀”的廣度與深度,實現建筑的“可讀”“可聽”“可看”“可游”,從而讀懂上海建筑保護和更新背后所彰顯的城市軟實力。
數字化升級閱讀體驗,打造“城市導覽互動3D地圖”
談起建筑可閱讀,武康大樓一定是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這座97歲上海“網紅”老建筑,見證了新時代下的城市微更新,散發著“人民城市”的溫度與活力。拐進位于武康大樓的大隱書局,剛上架的《遇見武康大樓》吸引了讀者駐足。
作為“建筑可閱讀”步入數字化轉型時代的首部“遇見”系列普及讀物,《遇見武康大樓》運用AR、VR、音視頻等數字化智能手段,升級閱讀體驗,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導覽和選擇:從6個視角、用6張漫步地圖,輻射周邊6條馬路,吸引讀者深入街區,在閱讀與漫步中共感沿途近40個優秀歷史建筑和文旅新空間。
雖是巴掌大的口袋本,但它更像關于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的“城市導覽互動3D地圖”。比如,掃描AR二維碼跳出短視頻《武康大樓修繕紀》,60余個故事音頻也“隱”在書里,其中有居住于此的張樂平、耿濟之、草嬰等名家后人追憶過往,有藝術家、建筑師、居民暢談經歷,有大樓周邊故居場館館長、文旅新空間店主們講述觀察感受,也有參與此地改造修繕等城市更新的規劃師、設計師分享點點滴滴。讀者還能通過VR足不出戶游覽巴金故居、百代小樓等老建筑。可以說,二維碼所鏈接的音像材料,不是圖文內容的簡單重復或補充,而是另一個視角的闡釋拓展。順著風貌區內各條馬路探索沿線建筑,讀者更能感知建筑背后的紅色基因、海派特質、江南韻味。
老房子蝶變背后,折射人民城市的初心與智慧
從梧桐樹下老洋房、老弄堂里的石庫門,到一處處名人故里、歷史遺存,從昔日“工業銹帶”變身今日“生活秀帶”,滬上眾多老房子的蝶變背后,恰恰折射了這座人民城市的初心與智慧。
以“上海印象”系列叢書里的《老建筑新格調》《老工廠新氣象》等為例,叢書從千萬幢石庫門、公寓大樓和花園別墅中,遴選出馬勒別墅、田子坊等代表性實例展開解讀。從歷經改革轉型破浪前行的造船廠,到上海油罐藝術中心,一批凝結工業歷史、見證社會變遷的空間遺存,在留住城市記憶的同時,也以嶄新面貌成就了獨特人文景觀,釋放出空間活力與藝術魅力。
更多老建筑的轉型重生,推動城市能級提升的同時,也為講述上海故事提供了精彩樣本。學者熊月之評價,這套叢書所述內容,不是稍縱即逝的雪泥鴻爪、邈不可追的雁叫長空,而是流傳至今的城市地標,常縈腦際的斑斕畫圖,那么明麗、鮮活、有味。
可閱讀的建筑不僅僅是鋼筋水泥的物理空間,更是能和城市歷史文化產生互文的彈性容器。風格迥異、歷久彌新的老建筑是歷史留給上海的珍貴遺產,也是城市前進的時代印證。在研讀一手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閱讀南京西路》作者從外灘出發,從東到西逐個調研南京路沿線歷史建筑,以建筑的前世今生折射南京西路的百年變遷。建筑學專家鄭時齡談到,《閱讀南京西路》所描述的并非僅僅是一條3866米長的線性的街道,而是不斷向周邊的街道和建筑延伸的社會蒙太奇,讀者會發現這片樂土是濃縮的上海史,充滿了無限生機。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