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可真漂亮啊”“這應該是件藝術家的作品”……60多年前,在第一部中法合拍的兒童電影《風箏》里,法國小男孩比埃羅(Pierrot)和他的妹妹妮可兒(Nicole)被一只風箏深深吸引,于是從巴黎“飛越”到北京開始他們的尋人之旅,整個故事富有詩意與幻想。
影片里,繪有孫悟空形象的風箏從中國飄過千山萬水,最終落在巴黎蒙馬特的一棵大樹上,收獲了法國孩子們的關注和夸贊。影片外,這只架起中法友誼橋梁的風箏出自金馬派風箏藝人之手,栩栩如生、輕巧靈動。
中國是風箏的故鄉,其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至2500年前。風箏在發展過程中分出許多派別,北京作為明清帝都,所產風箏在裝飾、骨架上極為講究,金馬派風箏便是北京風箏的重要流派之一,其中“金”字代表著名風箏藝人金福忠,“馬”字則代表工筆花鳥畫名家馬晉,二人在清末民初共同創立了金馬派風箏。
住在北京東城區凈土胡同的呂鐵智是金馬派風箏的第三代傳承人。多年來,他沉潛于造物的寧靜歲月,守住了風箏技藝,并讓風箏跨越千萬里,連接四海之誼。
精誠所至,拜師名家制作風箏
風箏最初是用于傳遞軍事情報,到唐朝時“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在天空中搖曳多姿的休閑娛樂之物,這其中蘊含著古人樸素的智慧,也承載著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與想象。
“小時候特別盼著過年,可以拿著壓歲錢去買風箏。”1956年出生的呂鐵智,從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長大,一直對風箏等傳統手工藝品抱有十分濃厚的興趣。1984年,從事攝影職業的呂鐵智因一次工作機會結識了金馬派第二代傳承人關寶翔,從他那里見到了各式各樣的風箏,令呂鐵智驚嘆不已,“我從來沒見過這么漂亮的風箏,活靈活現的。”談起師父,呂鐵智難掩欽佩之情,“很多有趣的風箏都是我師父獨創的,外面沒有!”
被深深迷住的呂鐵智決心向關寶翔拜師學藝,盡管一開始被關先生以“干這行太辛苦”為由婉拒,但他并沒有灰心和退縮,經過一年的努力,終于靠著真誠與堅持打動了師父。呂鐵智出生于藝術世家,家人大多都是電影從業者,從小耳濡目染,培養了他對美的把握與感知,也為他傳承金馬派制作技藝打下了扎實基礎。就這樣,從劈竹條開始,呂鐵智開始一點一點埋頭學習風箏制作技藝,最終成長為金馬派風箏的第三代傳承人。
傳承接力,四代匠人賡續友誼
舊時北京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南城瘦腿子,北城黑鍋底”,分別指風箏藝人哈國良做的瘦沙燕風箏(又稱“哈氏風箏”)和金馬派的胖沙燕風箏,因用黑鍋底灰調桃膠做畫,故得此名。金馬派聞名京城,離不開金福忠、馬晉二人的珠聯璧合,使風箏既擁有骨架結構精巧堅固、起飛性能好的優勢,又融合了設色雅致瑰麗、圖案活潑逼真的特點。
和傳統風箏不同,金馬派風箏樂于在汲取各家所長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地創作。“剛開始學習風箏時,我所嘗試的創新有時候得不到師父的認可,他認為應當在足夠的積淀和觀察后進行創新。”談起剛開始學徒的經歷,呂鐵智很感激師傅的教誨。在師父的啟發下,他開始從不同的優秀題材中汲取靈感,比如民間故事和傳說等,創作出不同題材的風箏,有平面的,如京劇臉譜風箏,也有立體的,比如長龍風箏。“我希望做出的風箏能夠既有用,又有趣,還有文化內涵。”呂鐵智對自己的要求一直很高。
除了日常設計和制作風箏,呂鐵智還帶著金馬派風箏走進了大中小學的課堂。“對孩子來說,放風箏首先是樂趣。”同時,他也希望能通過課堂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風箏的習俗和文化,認識傳統技藝。“今年是龍年,我們就設計了龍形的風箏帶給學生,課堂上學生們可以自己動手給龍頭上色,用這樣的方式讓他們了解中國的傳統色彩,理解龍在中國文化中的內涵。”
呂鐵智從師父那里習得的技藝也傳承到了下一代的手中。2014年,他的兒子呂陽開始學習金馬派風箏制作技藝,成為第四代傳承人。父子倆合作共同復刻了《風箏》電影里的孫悟空風箏,并于2024年2月在北京舉辦的“中法友緣?中法青年友好之夜”活動中展出。當初,電影里出現的風箏是由金福忠和關寶翔共同制作的,二人還根據劇情拍攝的需要做了多個不同尺寸大小的孫悟空風箏,“所以我們四代傳承人都為中法友誼作出了自己的貢獻。”呂鐵智笑著說道。
勤勉交流,風箏為媒連接四海
20世紀90年代初,已經學習近十年風箏制作技藝的呂鐵智跟隨師父來到北京長城飯店,參加這里組織的一次傳統手工藝展示活動,向來中國旅游的外國人展示金馬派風箏。這次經歷令他印象深刻,“當天帶去的風箏全部都賣出去了,而且單只的價格不菲。”他感嘆道。可觀的經濟收益令呂鐵智非常開心,但外國游客對風箏的喜愛更讓他激動不已,看著大家對風箏的嘖嘖稱奇,呂鐵智深深認識到自己的使命:將風箏文化帶給更多的人,讓更多人體驗到中國非遺的魅力,于是通過風箏這個媒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便成為了他持之以恒的一項事業。
1998年,呂鐵智代替年事已高的師父前往美國夏威夷,這是他第一次走出國門介紹中國的風箏文化。“后來,我教過的一位學生還寫信給我,他在信中言辭懇切,表示希望有機會能來中國跟呂老師一起放風箏。”回憶起這次美國初行,呂鐵智說這次經歷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播中國非遺文化的決心。2000年,他在美國洛杉磯待了10個月,參與風箏文化交流和宣傳。在和外國人不斷打交道的過程中,他發現很多外國人愿意了解中國歷史悠久的文化,但對其知之甚少,甚至存在著不少偏見與誤解,他感知到一種責任,“我覺得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還不夠,風箏可以作為橋梁,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溝通。”
2013年,呂鐵智的風箏作品在法國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出,展覽旨在展示紙張上的傳統藝術并保護和傳承紙質文物。他還曾受邀在意大利、波蘭等多國孔子學院授課,教授當地學生風箏的制作技藝和放飛技巧,同時兼授書法、剪紙、篆刻、繪畫等課程,為外國學生帶來了新奇又深刻的中國文化體驗。迄今為止,呂鐵智的風箏已踏足全球26個國家和地區,風箏文化交流也不斷開闊著他的眼界,為他提供新的創作靈感,“這是一個互鑒的過程”。
來源:今日中國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