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落幕。業界專家學者均持相似觀點:新主流大片依然占據檔期內口碑與市場高地,長假檔期依然是中國電影市場的頭部檔期,中國觀眾和中國市場始終期待更充足的優質供給。
今年國慶期間全國影院營業率保持在80%左右,檔期內共七部新片上映,包括《萬里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志》《搜救》四部真人劇情片以及《新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等三部動畫片。截至昨晚23時,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最終七天票房報收14.97億元,總觀影人次逾3500萬。其中,首部外交官撤僑題材影片《萬里歸途》兼收業界口碑與市場認可,檔期內獲得10.24億元,累計票房10.85億元,觀影人次超2500萬,用“一枝獨秀”來形容并不為過。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看電影仍是國慶長假大眾重要的娛樂方式之一,新主流、親情、災難、工業、動畫等類型元素也構建了市場的基本盤,但整體而言,供求兩端未能實現理想最大化。
新主流電影的拓新,將是打開市場空間的重要引擎
無論從哪個維度評價,《萬里歸途》都是國慶檔當之無愧的第一。影片官宣之初,撤僑題材能如何突破,不少人曾持觀望態度。是創作者以題材的延展、敘事的突破、制作的精良、工業體系的成熟,交出一份漂亮答卷。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將《萬里歸途》稱為“某種程度上超越《戰狼2》的佳作”。在他看來,影片在戰爭場面之外,將敘事焦點對準外交官,此為撤僑題材的一次視角切換。而將成熟外交官宗大偉與外交部新人成朗構筑起人物矛盾,并使之貫穿全片成為與戰爭危機并置的沖突,則讓撤僑故事擁有了全新的去標簽化的“不完美主角敘事”。雙重創新,使得該片在情感上“兼容國家安寧的可貴、戰亂的可怖、外交官的艱辛、人間信任之不易、成長于危難之秋的煙火氣、愛戀牽掛的人間常情、跨越種族的人道保護等”,又在視覺上同時實現了“穿越戰火和荒漠”的奇觀。
《萬里歸途》的單片突圍,或可為打開市場增量空間提供一定借鑒。在許多觀眾眼里,《萬里歸途》《平凡英雄》《鋼鐵意志》都有著“主旋律”的統一標簽。而在學界看來,與傳統主旋律有所區別,近年來相繼出現的《智取威虎山》《戰狼2》《紅海行動》《我和我的祖國》《長津湖》等,更準確地應被稱為“新主流電影”。它們在主流意識形態表達基礎上,兼容了商業類型片與藝術性。可以說,過去幾年中國電影市場的快速成長,離不開成規模“新主流大片”的崛起;與此同時,年復一年的優質“新主流電影”供給,使得觀眾審美不斷提升。由尹鴻主編的《2022中國電影藝術報告》就指出,隨著主題性創作的題材空間逐漸飽和、創作慣性漸漸形成,“是否能達成思想深度、歷史深度、藝術深度的統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類電影的未來走向”。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也注意到今年國慶檔另外兩部新主流影片在高完成度與市場反響間的落差,“電影市場沒有一勞永逸。新主流電影也要進行創新、進行類型拓展,通過與觀眾良性互動來滿足新的期待和新的需求,形成‘用戶黏性’。”
觀影仍是長假重要消費,多樣化將為市場帶來更多可能
燈塔專業版數據分析師陳晉觀察到,長假期間,《萬里歸途》《平凡英雄》《搜救》三部新片均為女性用戶占比更高;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的觀眾在為《萬里歸途》買單同時,也偏愛《新神榜:楊戩》《獨行月球》等上映超過30天的“舊片”。更多男性觀眾等待激活,這是檔期內頭部影片供給不夠充分的市場反應;“舊片”不過氣,意味著“看電影”這件事仍在不少觀眾的長假消費清單之列,中國電影觀眾始終期待優秀的國產電影。
挑戰與機遇并存,尹鴻認為:“經過幾年發展,中國電影市場的長假檔期容得下三到四部具有競爭力的頭部制作。相應地,國慶檔和春節檔一樣,都需要足夠供給才能充分調動觀眾需求。如果把檔期票房比作商場銷售額,多樣化才能帶來更多可能,‘人流量’提升,才是大盤做大的根本。”
觀眾對多樣化的佳片永遠抱有熱忱,就像一部看似小眾的滬劇電影所顯露出的。踩著長假尾聲,由上海滬劇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出品,滕俊杰執導的滬劇實景電影《敦煌女兒》舉行了首映禮。雖未正式公映,但首映場觀眾的反饋、創作者的獨白、原型人物樊錦詩的背書,都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影片對于拓展“電影人口邊界”的可能性。
觀眾對多樣化中國電影的熱愛,也寫在了時間里。2021年,《長津湖》《我和我的父輩》《1921》《守島人》《中國醫生》等新主流大片領銜,《你好,李煥英》《我的姐姐》等形成了風格樣式百花齊放的局面——既體現了現實主義的關切關懷,也建構了中國特色的類型范式和敘事框架,既體現了電影工業的逐漸成熟,也呈現出越來越強烈的美學自覺和文化自信——尹鴻說,這是觀眾對于中國電影的期待。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