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善門下,紫陽街前,一派熱鬧景象。國慶長假伊始,今年新晉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浙江臨海市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吸引大量游客,前來感受千年古城文化韻味與人間煙火味的交融。
千年古街擁抱新潮
永利百年木桿秤店門前,各式工藝小秤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60多歲的店主蔡雪貞拿著一把小錘,在老舊斑駁的木板桌上敲敲打打,現場制作木桿秤。
“不少游客對老手藝感興趣,會看我做秤,聽我講工藝。”作為門店第五代傳人,蔡雪貞守在紫陽街,將開張160多年的門店和制秤手藝傳承下去。
始建于三國時期的臨海紫陽街,全長約1080米,是臺州府城中軸線。漫步紫陽街上,青石板路修舊如舊,磚頭墻、木椽子和泥瓦片與周邊的熱鬧景象相得益彰。
千年臺州府,滿街文化人。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臨海這座千年古城,在書卷氣與煙火味的自然交融中展現勃勃生機。
興善門下,一群年輕人被吉他手即興演唱的歌聲吸引,圍坐聆聽。路過的游客也被這古城里的悠揚旋律吸引,不時舉起手機拍照錄像。
海苔餅百年老店門前,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這種當地特色小吃,皮薄餡多,口感酥松,香氣濃郁。剛出爐的海苔餅,在街口就能聞到香味。
往前每走幾步,便可遇見張秀娟剪紙、鐘表科普博物館等各色歷史博物館;店鋪的主人在樓下開店,樓上就是住宅,與游客共同構成景區的一部分;古街居民搬張椅子坐在家門口,與游客閑聊……
古街擁抱新潮。紫陽街老店之間,有一家“18R”咖啡店引入臺州府城傳統小吃元素,推出蛋清羊尾拿鐵、草糊咖啡、白水洋豆腐拿鐵等創意咖啡,受到消費者熱捧。
“新舊融合并不是把舊的東西扔掉,而是放大各自特點,讓更多人接受。”這家咖啡品牌創始人林躍洋說,創意咖啡占到店里總營業額的60%,節假日高峰期間最多一天可賣到2000杯左右,遠超街對面的知名咖啡品牌。
據臨海市文旅集團介紹,紫陽街上業態豐富,目前60%是經濟業態,其中25%為傳統文化店鋪,35%是新引進的年輕業態。
“江南長城”穿越古今
蜿蜒5000多米的臺州府城墻有“江南長城”之稱,最早可追溯至東晉時期,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從攬勝門拾級而上,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直抵靈江東岸,延伸至巾山西麓,“江南長城”依山而筑,俯視大江,雄偉秀麗。
城墻上不少細節引人注目:有的石磚上刻著窯工姓名,有的刻著制造日期,還有的刻著吉語或數字符號。一塊塊跨越宋代至民國時期的“銘文磚”,刻畫著這座千年古城獨特的歷史記憶。
“不過度進行人為干預,往往是對文物最好的保護。”在臨海市文物保護所所長彭連生看來,對臨海城墻文化遺產價值的判斷也需要體現時代性,允許它自然留下時代印記。
就在古城墻側,青磚黛瓦的“再望書苑”映入眼簾。書店小樓融入周邊古樸建筑中,并不顯突兀。推門而入,一層是供應咖啡、輕食的吧臺,高腳凳上坐著三三兩兩的年輕人。二層是閱讀區,原木色書架上擺有多種類型書籍,大大的落地窗透進了自然光亮。
“‘再望’的寓意是,不妨停下來、再看看。”書店創始人、85后青年謝然羽說,坐在書店里可以看到長城,在長城上也可以看到書店,與凝固著臨海文化歷史積淀的長城對望、思考——“閱讀長城”,正是書店的設計理念。
今年7月,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獲批成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江南長城”以嶄新面貌匯聚青春力量,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臨海生活、創業。
古城韻味活態傳承
走進紫陽街“嶺根草編”店鋪,屋里掛滿了蒲扇、笸簍、草帽、手提包、花瓶等各式草編工藝品。木質結構的堂屋,加上淡淡的青草氣息,為小店營造出溫馨懷舊的氛圍。
“我們是家傳手藝,一直堅持用燈芯草作材料。”店鋪主人、嶺根草編傳承人鄭仙紅蹲坐在地上編著未完的蒲扇,門口水槽里還養著幾株碧綠細長的燈芯草。
從草編、剪紙,到羊巖勾青、木桿秤制作技藝,從黃沙獅子、臨海詞調,到戚家軍巡城文藝演出,千年臺州府城臨海的各種歷史遺存不是躺在博物館里的陳年舊物,而是古今融合、“活”在當下的傳承。
自2004年9月起,臨海市政府對紫陽街區進行了保護性修繕,過程中僅少部分居民外遷,且老街始終沒有興建高樓大廈。目前在臨海,包括紫陽街在內的臺州府城仍生活著2.8萬原來的居民。
“把古城搬空重筑,是最簡單的方案,但這樣只會留下空殼一張,沒有市井韻味。”臨海市文化廣電旅游和體育局局長王榮杰說,在“遷”與“留”之間,臨海選擇把居民留下,并提出“主客共享、旅居相宜”理念,實現景城融合,打造“活著的景區”。
建設臺州府城墻博物館;號召市民“我為名城獻一磚,萬民修復古城墻”;出臺實施《臺州府城墻保護條例》;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臺州府城墻保護日”……臨海古城保護與發展,既注重“形”的修復,更突出“神”的傳承。
記者了解到,通過實施“千年古城復興”計劃,臨海臺州府城如今共有15家主題博物館、12家非遺展示館,60余家傳統店鋪,越來越多的非遺項目重回大眾視野。(記者于佳欣、黃書波、方問禹)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