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作者:育心(媒體評論員)
今年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熱議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如何統籌好旅游發展、特色經營、古城保護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日前,據浙江紹興文旅部門消息,魯迅故里景區撤除23處隔離柵欄和隔離線,人們可以距離更近、看得更真,更好“觸摸”歷史的厚重質感與當年的生活氣息。近年來,全國多地統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政策法規體系日益健全,安全監管不斷強化,持續推動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高質量發展,讓人們穿越千年的滄桑巨變,共賞古城古跡的風骨。
一個城市的歷史遺跡、文化古跡、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2023年7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蘇州古城東北隅的平江歷史文化街區考察時強調,平江歷史文化街區是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要保護好、挖掘好、運用好,不僅要在物質形式上傳承好,更要在心里傳承好。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強調“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歷史遺跡、保存歷史文脈統一起來”,“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為全面推進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工作引航指路,鮮明昭示著我們黨守護中華民族文化根脈的歷史自覺。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不僅屬于我們這一代人,也屬于子孫萬代。近年來,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取得可喜成就。《關于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意見》《全國城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體系規劃綱要》的相繼出臺,為新時代做好城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提供了政策保障、擘畫了實踐藍圖。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全國共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42座、中國歷史文化名鎮312個、中國歷史文化名村487個,劃定歷史文化街區1200余片,確定歷史建筑6.35萬處、中國傳統村落8155個。每個數字背后,都銘刻著千年文明在這片古老大地上的歷史留痕,講述著一代代中華兒女根植于文化基因中的詩意與鄉愁。從拉薩八廓街的青磚斑駁、潮州牌坊街的鑼鼓鳴響,到北京前門老胡同的煙火獨具、廣州永慶坊的樂聲悠揚……古城古建、古街古巷、民風民俗,共同交織成豐滿的骨肉肌理,構建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綜合、最完整、最系統的鮮活載體,讓城市留下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讓見證了千百年歲月滄桑的歷史文化名城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從根本上講,對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永葆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堅持“保護第一”的原則不動搖,留住歷史文化遺產的人文本味。在此基礎上,處理好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系,遵照文物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流程,切實做到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不僅要做到突出地方特色、保留時代風貌、改善人居環境,將名城名鎮保護與文化旅游發展有機結合,更要下足“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堅決禁止破壞性開發、防止建設性破壞,讓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活態發展源清泉涌、細水長流。未來,更要不斷創新保護手段,不斷加強大數據、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術的廣泛應用,通過云游古城、AR參觀故居、體驗實景數字劇等方式,以數字技術發展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賦能,讓千年古城借助現代科技實現新生。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將這一磚一石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蹚出一條保護與發展齊頭并進的新路,讓古建筑、古街區成為展現文化魅力、講好中國故事的“活化石”,真正在守護歷史中開啟未來,讓深厚的文化自信在千年古跡的文化韻味中日滋月益、生生不已。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1日 08版)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