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a级在线播放,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不卡,亚洲第一男人av无码网站,变态另类av天堂手机版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延續歷史文脈 綻放時代風華

發布時間:2023-08-22 09:22:2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靳昊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延續歷史文脈 綻放時代風華

——以法治方式更好護佑文物和文化遺產

作者:本報記者 靳昊《光明日報》( 2023年08月22日 05版)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正值暑期,北京各大景點前人流如織。天安門、故宮、鐘鼓樓……這些聞名遐邇的歷史建筑,都是游客們拍照打卡的好去處,而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均位于北京中軸線上。

中軸線,是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近年來,北京中軸線保護駛入快車道,除了古建筑的修繕、傳統文化的弘揚、公眾的積極參與,還有一個標志性成果——《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保護條例》。伴隨著這部條例的貫徹實施,歷經700余年歲月洗禮的中軸線以及北京老城正煥發新的蓬勃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優秀文明資源。”保護文物就是保護歷史,就是讓過去擁抱未來。近年來,立法、執法、司法部門積極筑牢文物保護法治屏障,文物安全嚴防嚴打嚴管嚴治機制日趨完善,中華大地上燦若星辰的文物資源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加快推動文物保護法治化進程

“一片甲骨驚天下,千年漢字貫古今”,河南安陽,是早期華夏文明的中心之一。氣勢恢宏的宮殿群、沉雄凝重的青銅器、系統成熟的甲骨文……穿越了3000多年時光的文化遺存,讓人嘆為觀止。

近年來,安陽進一步健全完善殷墟文物保護體制機制,高質量推進殷墟保護工作。2021年10月1日,修訂后的《河南省安陽殷墟保護條例》正式施行。

“不容易!這條‘破冰’之路,安陽走了兩年多。”安陽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有關負責人感慨,新修訂的條例不僅加大了殷墟保護研究利用力度,而且著重解決了設立殷墟保護專項資金、居民搬遷安置用地和經費等熱點難點問題,使條例在“以法促保”的過程中,更體現了“以法護民”。

2015年,立法法迎來“大修”,設區的市被賦予地方立法權,文物保護成為地方性立法的一大特色。各地積極開展“小切口”“小快靈”立法,注重解決實際問題,突出地方保護特色,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在河南,二里頭遺址保護條例、辛村遺址保護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先后出臺,用立法保護傳承數千載的歷史文脈。

革命文物,承載著黨和人民英勇奮斗的光榮歷史,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生動教材。近年來,紅色文物和文化遺產立法成為地方性立法的一大特色。今年8月1日起,《甘肅省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條例》正式施行。針對紅色資源涉及面寬、內容豐富、主管部門較多的特點,條例確立了紅色資源保護傳承工作協調機制,規定建立紅色資源名錄制度、紅色資源保護責任人制度,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凝心聚力、鑄魂育人的作用。

甘肅是紅軍長征經過的重要省份之一。“甘肅也是重要的陜甘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兩點一存’的特殊歷史地位。”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負責人表示,條例的出臺,對進一步加強甘肅紅色資源保護傳承,打造甘肅紅色文化標識,助推文旅強省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義、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文物保護法是文物保護領域的基礎性法律。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現行文物保護法在一些方面已同文物保護工作實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不相適應。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文物立法,2013年以來對文物保護法作出三次修正。據了解,當前文物保護法修訂草案已列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2023年立法工作計劃。國務院頒布實施《博物館條例》和修訂后的《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近20部相關法律法規規章連同200多部地方性法規,初步構建起文物保護法律制度體系,我國文物保護法治建設取得顯著進步。

堅決守住文物安全紅線

3件漢代文物被追回!近日,陜西省寶雞市公安局金臺分局經過縝密偵查、周密部署,成功破獲一起倒賣文物案,現場查獲漢代陶鼎、陶蓋、“鬼灶”共3件。

文物是中華文明的不朽見證,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卻在利益的驅使下鋌而走險,從事盜挖、倒賣文物等犯罪活動。近年來,公安機關與文物部門密切配合,深入開展全國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堅決守住文物安全紅線、底線和生命線。據統計,2020年9月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共偵破各類文物犯罪案件5900余起。

追繳文物是打擊文物犯罪工作的重中之重。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公安機關追繳青銅器、瓷器、陶器等各類文物10萬余件,其中一、二、三級珍貴文物8600余件,包括東漢“昭君出塞”銅鏡、宋代龍泉窯青釉八方盞等一級文物。公安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安機關將始終保持對文物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加強大案積案攻堅,健全長效工作機制,持續推進打擊防范文物犯罪專項行動,切實保護國家文物安全。

打擊文物犯罪之外,文物部門切實做好文物行政執法,用日復一日的努力維護文物保護法律權威,筑牢文物安全底線。目前,全國31個省份已將文物安全納入政府年度考核評價體系,27萬余處文博單位落實安全直接責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有力促進了各地文物安全責任落實。國家文物局聚焦法人違法和火災事故,先后開展了文物法人違法專項整治、文物火災隱患整治專項行動。在文物法人違法專項整治行動中,共查處文物法人違法案件673起,涉及內蒙古元上都遺址、湖北七里坪革命舊址等的一批重大典型案件被嚴肅查處。

國家文物局還不斷加強執法督察制度建設,聯合文化和旅游部印發通知,指導地方落實文物行政執法責任,明確專門機構或者專人負責文物執法工作;出臺文物督察約談辦法、文物違法案件督察辦法以及文物行政執法“三項制度”,嚴格規范文物行政執法督察工作,各地文物行政執法能力和規范化水平不斷提升。

今年4月,海南海口,第三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上,四尊圓明園獸首銅像的仿制品亮相中國海外文物回歸成果展展廳,引發眾人圍觀。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近年來,我國不斷完善追索流失文物的法規制度,文物追索返還國際合作不斷擴展深化,文物返還“中國聲音”顯著提高。流失文物回歸取得突破性成果,32批次、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藝術品回歸祖國,其中不乏圓明園虎鎣、秦公金飾片、皿方罍器身、曾伯青銅器等一大批珍貴文物,有力振奮了民族精神、堅定了文化自信。

織密文物司法保護網

鷗鳥群嬉,水清岸美,古老的安平橋長臥在安海灣上,一橋一海相映成趣。

這座橫跨福建泉州晉江、南安兩地的石橋,建成于南宋年間,是我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承載著燦爛的海絲文化。然而,安平橋的傳統風貌也曾一度遭到破壞。經年累月的風沙侵蝕,導致安平橋的橋墩、橋板、渡頭石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當地的“嗦啰嗹”“掠鴨”非遺項目也漸漸沒了蹤影。

2019年5月,晉江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經過現場巡查和調研走訪,向晉江市文化和旅游局、安海鎮政府發出了一份訴前檢察建議,督促其依法保護安平橋。相關職能部門按照檢察建議要求,對安平橋進行了修繕保護,對周邊生態環境進行了集中整治。2022年年初,保護工作圓滿完成,承載著人們鄉愁記憶的安平橋又回來了!

“安平橋不僅僅是橋,它是我們一代代人的根脈記憶,也孕育了晉江獨具特色的非遺文化和鄉愁情誼。加大對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也是一個對抗遺忘、對抗遺失的過程。”辦案檢察官說。

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激活并提升文物和文化遺產治理水平,三年多來,福建全省檢察機關立案辦理該領域公益訴訟案件600多件,訴前程序案件也超600件,訴前整改率100%。省人民檢察院推動開展公益訴訟專項監督,緊緊圍繞特色文物保護存在的突出問題,持續加大辦理力度。全省檢察機關還與相關部門建立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協作機制,在歷史文化名城、不可移動文物等地設立檢察室、聯絡點,增強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合力。

自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2015年出臺司法解釋,將文物保護納入公益訴訟范圍以來,檢察公益訴訟在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持續發力,取得豐碩成果。寧夏黃羊灣巖畫、陜西鄭國渠首遺址、新疆烏圖布拉格土墩墓、重慶大足石刻……在公益訴訟的推動下,文物保護工作與時間賽跑,將文物資源守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讓它們在新時代綻放風華。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國家文物局發布依法保護文物和文化遺產典型案例。這些案例所涉文物種類齊全,既有古代文物,也有革命文物;既有國有文物,也有民間文物,集中展示了人民法院筑牢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法治屏障的實踐成果。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以來,全國法院一審審結并納入“全國案件庫、文書數據庫”的各類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案件達12000多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不少地方的人民法院結合審判職能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改革,提升文物和文化遺產司法保護專業化水平。福建法院積極建設專業化文物司法審判組織,在歷史文化名城和世界遺產地設立集“立審執”為一體的遺產保護巡回法庭和專業審判組織,跨域受理歷史文化空間范圍內的案件。山西法院積極探索“司法+歷史文化保護”創新模式,成立云岡文化保護法庭等專門法庭,打造熟悉歷史文化保護法律政策的專業審判隊伍。

截至目前,我國擁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76萬余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是一份十分厚實的文物家底!加強文物和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近年來,立法機關、文物行政部門、公安機關和司法機關等單位協作配合,努力推動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文物治理體系,促進形成綜合治理的有效合力,全社會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法治意識顯著提升。

(本報記者 靳昊)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