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a级在线播放,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不卡,亚洲第一男人av无码网站,变态另类av天堂手机版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刀尖上的大清 乾隆的驕傲與神鋒

發布時間:2022-08-12 10:50:48 | 來源:北京青年報 | 作者:王建南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清乾隆 木柄黑漆金銀絲鞘太阿腰刀 長97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 玉嵌料石柄銅葉鞘匕首 長45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乾隆 鯊魚皮嵌寶石柄鋄金鞘神鋒劍 長63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銅“健銳營”合符 長14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木柄鯊魚皮鞘腰刀 長10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鑲黃旗盔甲 上衣通長74厘米,下裳長76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清 雍正皇帝御用兔叉箭 長110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王建南

展覽:崇威耀德——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武備展

展期:2022年7月22日-10月30日

地點:嘉德藝術中心

武備,即武器裝備。清宮武備特指清代宮廷收藏的皇帝御用、官用的軍事器械,其中大部分都是由皇帝欽定制作和收藏的精品。本次嘉德藝術中心舉辦的武備展從故宮博物院上萬件藏品中挑選出不同材質、不同工藝、不同種類的153件精品。這些難得一見的宮廷文物,從多個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清代武備的狀況。展覽分為三大單元,分別為“禮遇天地”“神鋒握勝”“寶冶凝濤”,展現了金戈鐵馬的歷史氣象與銳意進取的精神格局。

金戈鐵馬尚武朝代

清朝騎射開國,以武力得天下。自1616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稱汗立后金,公開反叛明朝政府,再到清軍入關,與大明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幾乎無一日不用兵。戰場由白山黑水的薩爾滸,一直蔓延西南邊陲。經過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康熙、雍正五代皇帝的苦心經營,至乾隆時期,國勢強盛,疆域遼闊,稱為“康雍乾盛世”。

蒙古人是清朝奪取天下的同盟軍,但又是清朝統治者嚴防的對象。大清創立之初,清朝統治者便意識到成吉思汗后裔們建立蒙古政權的威脅,于是創建盟旗制度控制漠南蒙古,又用藏傳佛教和上層聯姻的懷柔政策拉攏蒙古。1688年崛起的漠西蒙古準噶爾部擊敗了漠北蒙古,進而攻占了西北不少地方,成為清朝入關后最危險的敵人。從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至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迭經三朝,歷時70年,最終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大大鞏固了清朝對西北邊疆地區的管轄,打擊了沙皇俄國的侵略勢力。

在這樣一個尚武的朝代,武備自然是重中之重,一刀一劍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一盔一甲折射出滿清政權的所思所想。被后世稱為“集古今之特色,攬中外之精華”的清刀,既有高超的工藝和獨特的設計,又蘊藏時代獨有的刀劍文化。

再精良的武備,如果沒有訓練有素能征善戰的兵將,也將成一堆廢鐵。八旗武裝是清朝統治260余年間最主要的軍事組織,始建于1601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戰爭中,為更好地統轄軍隊,率先創立了四旗制度,稱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旗皆純色,后又增編了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把后金管轄下的所有人都編在旗內。其中,上三旗為正黃、鑲黃、正白旗,是皇帝的親軍,由清帝直接統管。

清代日常檢驗八旗的訓練狀況而設有大閱制度,展廳中陳列了八旗士兵在接受皇帝大閱時所穿棉甲,是乾隆皇帝為了體恤士兵,下令制造不用鐵葉的棉甲。京郊的南苑曾是閱兵的主要地點。大閱之日,皇帝從南苑行宮至晾鷹臺,再入天子專享的黃色大帳,稍事休息后,身著鎧甲,腰懸撒袋、寶刀,手握馬鞭,縱馬至武場,大閱開始。場面規模盛大,僅參加的步兵、騎兵、炮兵等就有18771人之多。兵種涉及前鋒營、護軍營、驍騎營、火器營等。展示活動的內容包括較射、火器演放、陣法演練等等,蔚為壯觀。

本次展覽中將“調前鋒護軍營官兵”合符、飛虎斧、藤牌營藤牌、鎖子甲和火槍等軍用器物,結合現場繪制的情境圖畫,為觀看者努力營造身臨其境之感。比如一頂貌似漁翁的斗笠,其實是一個藤牌,為清軍藤牌營所用的防護兵器。采取藤的質地,既堅韌又輕便。形圓中凸,外彩漆線勒繪虎頭紋飾,內涂紅漆,安有護臂裝置。

乾隆的十全武功

乾隆五十七年,82歲的老皇帝撰寫了《十全記》,記述一生的“十全武功”。毫無疑問,乾隆皇帝又成為本次武備大展中的主角。在乾隆皇帝有生之年,為了加強國家的統一,中央政府曾十次派兵平定邊疆叛亂,其中以征撫漠西蒙古,消滅準噶爾部和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統一新疆回部,平定大小金川為最,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雖然乾隆自詡為“十全老人”,但他并不以武力為耀,坦言“武功不過為君之一事”。以武為常,但不輕試其鋒,戰爭只是手段。

展中有一把腰刀,為渥巴錫進獻乾隆皇帝之物,這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見證。1771年1月5日,土爾扈特部首領渥巴錫率部眾17萬人踏上回歸祖國之路,沿途戰勝了追襲阻攔的沙俄軍隊,于6月勝利回到祖國,受到乾隆皇帝的熱情接待。

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起于康熙二十九年,結束于乾隆二十二年,時間長達六十七年,最終以清朝的全面勝利、準噶爾部的徹底滅亡而告終。準噶爾所割據的地方被清朝政府全部收回,并設置了軍政機構進行管轄。這是乾隆年間最輝煌的勝利,甚至也是整個清朝最輝煌的勝利。這場勝利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乾隆皇帝本人,是他抓住了寶貴的歷史機遇,果斷決策,下定決心,徹底地征服了準噶爾。乾隆皇帝能夠最終取得勝利,可以說是祖父康熙帝為他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祖孫兩人都是射箭的高手。展柜中并列擺放了兩位皇帝生前所用之弓:一把木花紋樺皮康熙帝御用弓,另一把也是木質,面貼牛角,背貼金桃皮,為乾隆帝所用。有了皇帝的率先示范,何愁將領兵士不精于騎射。

御用的“神鋒”

中國人武備中的主要兵器刀劍,經歷了一番漫長的演變史。有了漢朝至明朝數千年兵器設計與鍛造技術的積累,才造就了集百家之長的清刀。清刀是清朝時期的制式官刀,在其身上留有多國刀劍的影子,如日本、印度、土耳其及蒙古,在腰刀、柳葉刀、牛尾刀等形制中,還可見濃厚的遼金遺風。清刀刀身一般都帶有一定弧度,似彎刀形制,可分為順刀、窩刀、樸刀、斬馬刀等樣式。

清刀之中又以乾隆皇帝所督造御用的一批刀具最為精良。乾隆帝牢記“騎射得天下”的祖訓,自己“每歲行圍,猶能于馬上騎射”,更要求這份武功“傳之子孫毋替”。清宮檔案記載,內務府造辦處曾奉乾隆帝旨意,聘請能工巧匠,先后分四批,精工打造出九十把腰刀和三十口寶劍。其中腰刀分“天字號”“地字號”“人字號”三種,每種三十把。這九十把御用清刀,在形制上頗為一致,刀身整體細長,呈“S”形,在刃鋒至刀尖處略為上翹,只在刀柄和刀鞘的材質上有所差別。如天字號刀,多用玉柄金桃皮鞘,地字號刀則是木柄綠鯊魚皮鞘,且有多把刀在刀鞘和刀柄處鑲嵌了各種寶石,頗顯乾隆皇帝的奢華之風。

展廳中的“明星刀具”是一把木柄黑漆鞘“太阿”腰刀,刀刃鋼質,底部一面錯銀絲橫為“地字一號”,縱為“太阿”。太阿,為古代寶劍名,相傳為春秋時歐冶子、干將所鑄。此刀的另一面橫為“乾隆年制”,縱為錯金、銀、銅絲組成一人云月下試刀圖案。刀鞘牛角質,髹黑漆,嵌金銀銅絲。乾隆十四年,乾隆皇帝命造辦處打造此刀,本意在大閱時佩帶使用,但其制作過程歷經波折,用時七年方才完成。

另一把引人注目的是木柄鯊魚皮鞘腰刀,刀身鋼質,上刻“奔狼”圖案。刀鞘木質,蒙綠鯊魚皮,鐵箍提梁,外裹紫紅布套。附一牙牌,一面刻“神鋒握勝”和“咸豐”朱印,另一面刻“遏必隆玲瓏刀一,乾隆十三年賜經略大學士公傅恒平定金川用過”。此刀原為康熙初年輔政四大臣之一遏必隆所有。乾隆十年,川西北高原(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爆發了大小金川之役,這是乾隆皇帝登基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用兵。時任經略大臣的遏必隆之孫訥親,才三十多歲,已身為軍機大臣,也是皇親國戚,卻沒有什么作戰經驗,能力一般,面對敵軍“山陡箐密,碉寨層層”,連戰連敗。盛怒之下的乾隆皇帝派大學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賜遏必隆刀斬殺了訥親。

還有一把聞名遐邇的刀是乾隆皇帝的“小神鋒”,體現了中國古代“藏禮于兵”的思想。從周代起,中國古人就將“禮”劃分為五類,稱為“五禮”,作為五禮中等級最高的吉禮,是對天、地、人的祭祀。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欽定“神鋒”為吉禮隨侍佩刀。此刀造型完全按照劍的風格打造,制作時乾隆皇帝點明“不要刀尖子要劍尖子”。遺憾的是,這把用于清代最高等級祭祀的御用之物目前保存在法國軍事博物館中。而“小神鋒”則是乾隆皇帝根據吉禮隨侍“神鋒”佩刀而特意仿制的。據文獻記載,一共有兩把,目前都收藏在故宮博物院,本次展覽中出現的即是其中之一。乾隆皇帝對這兩把“小神鋒”十分重視,制造過程中命專人監看,從繪制紙樣到制作木樣,從刀鞘到刀刃再到刀柄,乾隆皇帝都提出了細致的要求,歷時一年多才制作完成這兩把“小神鋒”。

1743年10月,32歲的乾隆帝在恭謁永陵、福陵、昭陵祭祖后駐蹕盛京(今沈陽),書就《盛京賦》,序文寫道:“蓋以祖宗之心為心則必思開創之維艱,知守成之不易,兢兢業業畏天愛人。”敬天法祖,協和萬邦,清代武備展不僅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更承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本版圖片版權歸屬故宮博物館

供圖/故宮博物館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