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展出的新石器時代·上山文化陶壺(距今約11000-8500年)。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新網北京11月21日電 (記者 孫自法 應妮)發現迄今世界上最早稻作農業遺存、最早彩陶以及最早農業定居聚落的浙江上山文化,21日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行考古成果特展和學術座談會。主辦方透露,上山文化遺址群目前已確立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目標,并堅持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遠期目標。
觀眾拍攝國博展出的新石器時代·上山文化彩陶遺存(距今約11000-8500年)。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中國考古學界泰斗、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文明專門向“稻·源·啟明——浙江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暨“萬年浙江與中華文明”學術座談會發賀信,“衷心祝愿上山文化能成功申遺”。他說,經過20年發掘與研究,上山文化已明確了兩個世界第一,稻作農業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這次展覽有利于向全社會展示稻作文明對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有利于加深世界對中國悠久歷史的認知和理解。
中外考古專家線上線下參加座談會,圍繞上山文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以及上山文化遺址群保護與展示的思考進行研討。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陳同濱研究員表示,上山文化遺址群申遺具有重大意義,可見證“農業起源”中的“稻作起源”這一中國對世界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上山文化是繼良渚古城遺址之后又一重要文化遺產,它揭示錢塘江流域的文明發展對東亞地區文明進程的貢獻,將填補世界遺產中稻作起源的類型空白,也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考古學的標志性成果。
國博展出的新石器時代·碳化稻米遺存(距今約11000-8500年)。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據了解,《浙江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實施方案(2021—2025年)》和《中共浙江省委關于加快新時代文化浙江工程的意見》中,也已明確提出要“推進上山文化申遺”。
觀眾拍攝國博展出的新石器時代·碳化稻米遺存(距今約11000-8500年)。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座談會上,上山文化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蔣樂平研究員表示,相較于長江中游同樣顯露若干稻米信息的早期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上山文化有三個顯著不同的特點:一是上山稻作包括栽培、收割、脫粒加工和食用的系列內容,一種嶄新的農耕行為體系已初步形成;二是上山文化先民走出洞穴,占領、定居于新石器時代活動中心的曠野地帶,這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真正開始;三是上山稻作是一種沒有中斷并出現穩定進步的文化現象,隨著上山文化的發展而傳播。他認為,這一遺存信息及其傳遞的文化意義,超越了早期穴居遺址的時代屬性和歷史屬性。
上山文化發現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蔣樂平研究員介紹展品。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2021年是中國考古學誕生100周年,也是上山文化命名15周年。這次上山文化考古特展是浙江浦江上山遺址繼今年10月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后,首次進京在國家博物館辦展。該展覽為期兩個月至2022年1月21日結束,分為“那一個腳印”“那一群人”“那一粒米”“那一縷炊煙”“那一抹紅”“那一個時代”等六大主題章節,共展出上山文化早、中、晚三期文物近200件,包括最早的炭化稻米、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等上山文化重要標志性遺存。
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上山文化初步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1萬年前后,中期距今9000年前后,晚期距今8500年前后。上山遺址2000年11月在浙江省浦江縣發現,2006年11月正式命名“上山文化”。20多年來,上山文化考古工作已陸續發現1萬年前屬性明確的栽培水稻、迄今最早的定居村落遺跡和大量彩陶遺存,獲袁隆平院士題詞“萬年上山 世界稻源”和嚴文明先生題詞“遠古中華第一村”。
國博展出的新石器時代·上山文化石雕人首遺存(距今約11000-8500年)。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目前,浙江省發現以上山遺址為代表的上山文化遺址共20處,成為錢塘江流域、長江中下游乃至全中國起步最早、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群,它比河姆渡文化、跨湖橋文化分別早3000年、2000年。(完)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