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頂山博物館(圖⑦),2012年5月15日開館,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8年5月18日,河南博物院與平頂山博物館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掛牌成立河南博物院平頂山分院,開創了河南省文博界分館制建設的先河。
平頂山博物館“鷹城古韻——平頂山歷史與文化陳列”基本陳列榮獲國家文物局“第十一屆(201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專題展覽“不朽的信仰——平頂山革命文物展”榮獲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聯合推介的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
白玉線雕鷹
西周應國精神圖騰,平頂山文化標志
美石為玉,中國自古以來就把玉作為美德的象征,玉石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古老的文明誕生之初,鷹作為一種猛禽,是人們敬仰崇拜的圖騰之一。以鷹為形象做成的飾品,彰顯主人的勇猛和不可侵犯。
白玉線雕鷹(圖①),西周晚期,重16克,1986年出土于平頂山應國墓地,一級文物,現藏于平頂山博物館。玉鷹作展翅飛翔狀,頭向右,嘴銜右翅,形成一個穿孔,雙翅前端也各有小穿孔,為西周應國貴族用以裝飾、標志身份的佩器。玉料呈白色,略泛青,溫潤光潔,微透明。頭頂和右翅有褐斑。頭部、身體則用平雕的手法雕成拱形,鷹眼、鷹背、羽翅均為線雕。兩爪作長條形,卷曲于身下,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應”古時即“鷹”字,“應國”即“鷹國”。1986年平頂山市有了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別稱——鷹城,玉鷹成為平頂山的市徽標志和精神象征。
黑釉藍斑花口三足洗
暈開千年驚世美,盛唐花瓷的上乘佳作
花釉瓷又稱“花瓷”,創燒于唐代,以魯山段店窯最負盛名,史料稱其為“魯山花瓷”,以色彩絢麗、富于變化聞名于世,是唐代制瓷業的重要成就。
黑釉藍斑花口三足洗(圖②),水器,1980年河南省平頂山市苗侯村唐墓出土,現藏于平頂山博物館。器物造型大氣端莊,口沿呈八瓣荷葉狀,3只獸蹄足承托器身,通體為醬黑色,圓底露胎,外壁施醬黑色釉。內壁有多處窯變后形成的放射狀藍色彩斑。據考證,這種高溫釉上的藍色彩斑,是古代工匠利用不同色釉隨意點、灑、刷,燒制后呈現出變化莫測、對比強烈的色彩效果,在光線映照下呈現出絢爛斑斕、宛如銀河的空間感。
自古以來,平頂山一帶水陸交通發達,加上當地豐富的煤炭、瓷土資源,讓這里成為較早燒制瓷器的地區之一。有1400多年歷史的魯山花瓷,代表著當時北方制瓷的最高水平,以其“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創新技術,打破了陶瓷青、白、黑單一釉色的傳統格局,開創了復色釉的先河,為之后彩瓷的燒造奠定了創意和改進的基石,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束腰垂鱗紋升鼎
春秋楚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合璧佳作
“民以食為天”,9000年前,作為炊煮食物的陶鼎出現,使中國人的飲食有了一次大的飛躍。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的發展,銅鼎演變為祭祀禮器,被賦予權力色彩。
束腰垂鱗紋升鼎(圖③),重約42.5千克,平頂山市葉縣葉邑鎮許國國君許公寧墓出土,一級文物,現藏于平頂山博物館。升鼎敞口、束腰,雙耳外撇,鼓腹、平底,三蹄足較為粗壯。折沿表面及耳內外側飾蟠螭紋,口沿下裝飾一周突起紋帶,紋帶下箍一周凸起弦紋。口沿部攀附六只形制相同的龍形怪獸,鼎身飾滿蟠螭紋與垂鱗紋。整體造型厚重大氣,紋飾精美,體現了當時許國在楚文化影響下獨具特色的審美觀和自由奔放的浪漫情懷。
許國為姜姓諸侯國,相傳曾遷于今平頂山市葉縣葉邑鎮。而今,古許國藏在歷史深處,留下的是后人絡繹不絕的祭拜身影。
盤龍鈕帶蓋銅盉
西周青銅盉中的典范
盤龍鈕帶蓋銅盉(圖④),西周酒器,因蓋鈕呈一昂首盤旋臥龍而得名,重3.3千克,平頂山應國墓出土,現藏于平頂山博物館。器物由器蓋、器身組成,之間以蛇形環相連接。器蓋為圓形,中心盤繞一昂首虺龍構成器蓋握手,兩爪抓地,龍頸上挺;器身高頸,敞口,鼓腹三等分,聯襠接三袋實心足,一側為虎首管狀流,虎昂首張口,作朝天吼叫狀,震撼威嚴;與連環對應一側為翼龍鋬手,龍首回首顧盼,與虎首相背,雙翼、四足與器身相連,龍尾下垂為鋬手副耳;器蓋、器身分別飾有羽紋、獸面紋等紋飾,結構精巧、造型罕見,是研究西周時期青銅冶鑄成就的重要實物資料。
盉的器型,從商代至戰國都有,尤其盛行于商和西周。周朝吸取商紂王酗酒亡國的教訓,夸大了酒的社會作用,并對酒設置了很多規矩,制定了很多制度。在大力發展酵酒業的同時,又從禮的角度對飲酒的習俗、飲酒的禮節、飲酒的場所等都作了強制性的規定。同時對酒進行了分類,不同的酒有不同的用途;并設立了酒官、酒人等各種專門的管理人員,把周王朝酒文化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通過這件精美銅盉,我們不難想象,西周時期,周人已經掌握了不俗的釀酒技藝。
鈞窯天青釉缽
類翠似玉賽瑪瑙,宋代鈞瓷中的翹楚
缽,形狀像盆而較小的一種器具,用來盛飯、菜、茶水等。鈞窯天青釉缽(圖⑤),宋代官窯,現藏于平頂山博物館。缽直口、弧壁、深腹、圈足。器表器里施天青釉,光澤內斂、篤厚,含蓄溫潤,清新而不張揚。釉面呈現若隱若現的紋路,猶如雨過天晴時,蚯蚓在泥土上爬過的痕跡,這便是鈞窯獨有的“蚯蚓走泥紋”。此缽輪廓線飽滿流暢,淺口微微內收,給人一種古樸端莊、剛柔相濟的典雅之感,為宋鈞窯中之精品。
宋代制瓷業全面興盛,鈞窯是當時最精美的瓷器品種之一,在宋徽宗時期被定為御用官辦窯場。其生產的器物做工規整、造型典雅,是宋代皇室貴族和士大夫在文化、生活上的訴求和清雅藝術審美取向的集中體現。
宋鈞窯天青釉缽,以其古樸雅致的造型,渾厚的釉色,充分展現了華夏民族的傳統和技藝,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悠久多姿的瓷文化,在歲月的洗滌與潤澤下,講述著來自古老中國的故事。
鄧公簋
西周應國與鄧國聯姻的實物見證
簋,是古代用來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的器皿,相當于現在的大碗。鄧公簋(圖⑥),西周青銅器,重4.78千克,一級文物,1984年出土于平頂山應國墓地,現藏于平頂山博物館。鄧公簋為應國貴族所用食器,上部為子母口,口上有蓋,蓋面隆起,喇叭形握手,圓腹外鼓,兩側鑄有獸首銜環狀雙耳,器蓋、器身均飾瓦溝紋和竊曲紋,圈足下置三個小扁足,上端飾獸面紋。器底內部三行十二字銘文,大意是:鄧國國君為女兒出嫁至應國而制銅簋,希望她能夠永遠珍愛地使用,說明這是一件陪嫁的青銅禮器。鄧國是西周王朝分封到鄂西北地區的一個姜姓諸侯國。鄧公簋的發現,為應國的真實存在提供了實證。同時它的銘文確切地證明鄧國與應國的聯姻關系。(記者 朱佩嫻)
(圖片均由平頂山博物館提供)
《人民日報》(2021年11月16日第16版)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