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遺址是北京地區的3處大遺址之一
建設20個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實現60至70處大遺址對外開放;建設10至15處高水平遺址博物館…… 國家文物局近日印發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明確了該領域2021年至2025年的14項重點任務。北京青年報記者從《規劃》中了解到,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保護格局已初步形成。今后幾年,國內陸續將有近70處大遺址有望對外開放。
此次印發的《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正文涵蓋了“發展形勢、總體要求、主要任務、保障措施”四個部分,內容強化國家屬性、對接上位規劃和重大政策、著力夯實基礎工作、推動更高水平展示利用。《規劃》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標相結合的方式,明確了“十四五”期間大遺址保護利用工作的14項重點任務。
推動“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國際化,組織出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系列叢書》;持續培育“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開展多學科、跨地區合作研究,集中力量解決重大歷史問題;搭建“全國大遺址基礎信息數據平臺”,完成100處重要大遺址基礎信息采集;編輯出版20至30部重要大遺址考古報告;重點支持浙江、河南、山東、四川、西藏、重慶、陜西、青海、新疆等地建設20個國家重點區域考古標本庫房;優先支持邊疆地區實施大遺址搶救保護;實現60至70處大遺址對外開放;形成10至15條研學實踐精品線路;建設10至15處高水平遺址博物館;力爭建成3至5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智慧園區;打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文化藝術周;標識一批縱橫國土、串聯古今、維系統一的國家遺產線路;持續建設西安、洛陽、曲阜等大遺址保護利用片區;打造長城、大運河、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目前,我國大遺址保護利用仍然存在深層次問題。《規劃》指出,考古研究投入不平衡,整體基礎依然薄弱;保護利用理論研究和科技引領不夠,科研成果轉化滯后;大遺址空間用途管制措施尚不完善,體制機制創新動力不足,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保護與展示利用模式相對單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一園一策”尚未全面落實,大遺址“活起來”的辦法不多、活力不夠,大遺址保護利用與城鄉發展建設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
背景
什么是大遺址?
參照《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管理辦法》,大遺址主要包括反映中國古代歷史各個發展階段涉及政治、宗教、軍事、科技、工業、農業、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歷史文化信息,具有規模宏大、價值重大、影響深遠特點的大型聚落、城址、宮室、陵寢墓葬等遺址、遺址群及文化景觀。
據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相關負責人介紹,2005年,財政部、國家文物局共同印發《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管理辦法》,正式啟動大遺址保護工程。國家文物局連續制定實施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大遺址保護專項規劃,初步形成了以150處大遺址為支撐的大遺址保護格局,大運河、絲綢之路和良渚、殷墟、老司城、元上都等7處大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內存
5處跨省、自治區、直轄市大遺址
1.長城:第一批國家級長城重要點段。
2.大運河:路縣故城遺址、大名府故城、大運河南旺樞紐、河道總督署遺址、板閘遺址、回洛倉遺址、含嘉倉遺址、州橋遺址、滎陽故城(含古滎冶鐵遺址)、柳孜遺址等。
3.秦直道:秦直道起點遺址、秦直道延安段、秦直道慶陽段、秦直道東勝段等。
4.蜀道:子午道南段驛站、儻駱道周至段、褒斜道留壩段、金牛道廣元段等。
5.明清海防:大鵬所城、蒲壯所城、蓬萊水城、大沽口炮臺等。
本組文/本報記者 崔毅飛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