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a级在线播放,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不卡,亚洲第一男人av无码网站,变态另类av天堂手机版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物中的一帶一路情緣:回顧歷史,加強溝通交流

發布時間:2021-10-05 09:36:1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佚名 | 責任編輯:謝榮宇

文物中的一帶一路情緣

隨著共建“一帶一路”的深入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在文物發掘、研究以及保護工作上合作成果不斷,書寫了文明交流的美好篇章。

回顧歷史,加強溝通交流

莫斯科市中心的紅場和馬涅什廣場之間,矗立著一片赭紅色建筑群,這是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所在地。從花瓶形狀的茶壺到裝運茶葉的箱子,從絲綢制成的服飾到中國帆船造型的墨水臺……博物館里的豐富藏品,述說著古絲綢之路上貿易往來與文明交流的盛況。

該博物館考古部高級研究員納塔利婭·希什林娜向記者介紹,博物館考古部珍藏著從公元8世紀至14世紀的墓葬中發掘出來的獨特布匹,這是古絲綢之路連接起古代中國和伏爾加河沿岸地區的見證。

具有代表性的是出土于13世紀的古代服飾,包括兩件長袍以及一些女性使用的頭飾、護身符和皮靴等。在俄羅斯科學基金會的支持下,考古人員對這些文物進行了全面研究,并還原了更多歷史背景。該博物館科研人員編寫的服飾研究報告寫道:“長袍是用昂貴的中國布匹做成的。中國布匹沿著絲綢之路到達伏爾加河沿岸地區,服飾上的龜、魚和鶴等中國傳統圖案象征健康、長壽、富足。”

希什林娜介紹,該博物館的草原考古隊在俄羅斯羅斯托夫地區進行考古發現,一處中世紀游牧民的墓葬里有用中國絲綢做成的布匹的碎片。“這再次表明,歷史上人們沿著絲綢之路開展跨境貿易,布匹貿易帶來了可觀的利潤和稅收,絲綢、棉織物等是主要的流通商品。”

古絲綢之路上,不同文明在藝術及技術方面融合互鑒。如今,共建“一帶一路”再次架起文化交流的橋梁。近年來,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絲綢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積極合作辦展。希什林娜說:“保存了成百上千年的文化遺產展示了古代文明往來的面貌。這啟示我們,經濟全球化時代,人們可以在回顧歷史、展望未來中加強交流溝通、促進共同發展,保護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遺址發掘,延續傳統友好

紅海之濱,沙漠之下,一段古老的絲路記憶正在被喚醒。位于阿拉伯半島西南角的塞林港,曾是海上絲綢之路上的繁華貿易港。時間流逝,塞林港遺址逐漸被流沙掩埋,消失于歷史長河。

2016年,中國和沙特簽署《中國—沙特塞林港考古合作協議書》,決定聯合開展塞林港遺址考古。2018年起,中沙兩國組織聯合考古隊開展調查與發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我們在遺址的多個地點發現中國宋元時期的白瓷與明清時期的青花瓷片,這為海上絲綢之路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沙方考古隊員麥迪表示,這些發現展示了紅海地區與中國之間往來的悠久歷史。

塞林港所在的紅海地區,連接地中海與印度洋,自古以來就是海上交通要道。阿拉伯文獻記載,公元9世紀至13世紀是塞林港最為繁榮的時期,經海路而來的朝圣者和商人在此登陸。中國史料中,元代航海家汪大淵曾兩次從海路抵達中東地區,在其《島夷志略》中記錄下當地風土人情。公元15世紀,明朝航海家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船隊停靠塞林港后,用瓷器、金銀、絲綢、茶葉和鐵器等與當地居民交換特產和禮物。隨行翻譯將所見所聞錄于所著《瀛涯勝覽》中。

“船隊所攜帶物品清單中即有‘磁器’一項,汪大淵也目睹了中國瓷器在紅海地區市場上銷售的情景。這些都與中沙考古隊在塞林港發現中國瓷器所呼應。”聯合考古隊中方領隊、時任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長姜波說,所發現的實證顯示,至遲到元明時期,中國瓷器已經行銷于紅海地區。

“塞林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一站,也是聯系阿中文明的重要紐帶。如今在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下,阿中世代友好還在延續。”麥迪說,沙中聯合考古隊工作對認識兩國人民傳統友好有重要意義,也將進一步加深兩國人文交流。“紅海沿岸還有多處珍貴的歷史遺跡,希望在完成塞林港的發掘工作后,我們與中國朋友到沙特更多的考古地點開展合作。”

合作研究,聯手解碼歷史

今年4月至7月,《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中國銷往歐洲紋章瓷器精品展》在國家海洋博物館展出。一件件華美瑰麗、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的瓷器,講述著中國瓷器經由古絲綢之路走向世界的歷史。近年來,在中外考古人員的通力合作下,有關瓷器的研究發現不斷刷新著人們對海上絲綢之路的認知。

2016年,故宮博物院與英國杜倫大學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就中東、歐洲以及印度洋地區的考古以及該地區出土的中國瓷器等文物資料進行合作研究。幾年來,在中國、印度、阿聯酋等地區的遺址,雙方團隊多次聯合進行考古發掘和文物整理工作。2019年,中英聯合考古團隊整理了10余件中國唐代至宋代早期陶瓷殘片,它們出土于西班牙薩拉戈薩、阿爾梅里亞和巴倫西亞等地。杜倫大學考古系教授克里斯·杰拉德介紹,這一重大發現從物質文化角度證明,早在唐代,中國與地中海地區就有豐富的文化與經濟交流,改變了歐中陶瓷貿易始于明代的傳統觀點,為人們重新理解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重要線索。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中英考古研究合作通過線上方式繼續進行。今年6月26日至27日,故宮博物院與杜倫大學合作舉辦學術研討會,來自中英法三國的學者介紹了最新研究成果。杜倫大學考古系德里克·康奈特博士表示,從非洲、波斯灣到印度,印度洋沿岸的每一處遺址中幾乎都發現了中國陶瓷的存在。這是考古學上非常重要的現象,需要中西方學者共同合作研究。英方與中國故宮博物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機構合作,發揮各自專業優勢,為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視角和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國在古代印度洋貿易中發揮的作用。康奈特說:“絲綢之路將各國研究者聯系在一起,我們在工作中建立了情誼,多了不少好朋友、好伙伴。”

(本報莫斯科、開羅、倫敦、北京電)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