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題:數字技術助力中國加速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新華社記者魏夢佳、陽娜
在滿是唐三彩的微縮景觀間,彩繪胡俑們漸次蘇醒,隨樂聲俏皮舞蹈,忽而穿越到現代繁華都市,與正在直播的女孩互動,一曲舞罷又化為電腦屏幕上的文物照片與桌上擺放的精美人俑……
今年中秋,數字技術賦能舞蹈藝術,以虛擬場景和現實舞臺的結合,讓舞蹈視頻節目《胡俑狂歡夜》受到熱捧,也讓古老的文化遺產煥發生機,走進今天人們的生活。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縱深發展,人工智能、區塊鏈、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正推動文化領域生產傳播和消費模式深度調整,視頻直播、電子競技、數字文博等新興數字文化業態不斷涌現,文化領域的新質生產力加速發展。
在此間舉行的2024北京文化論壇上,來自政府、高校、產業等各界嘉賓代表,圍繞數智技術重塑文化產業新格局、推動技術和文化融合互促等話題展開研討,共商數字化浪潮下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機遇與路徑。
《黑神話:悟空》以數字化技術搭建一個神秘詭譎的東方神話世界,也讓中國古建筑火速出圈;百度大模型“文心一言”通過大量學習古代方志和家譜數據,助力海外華人圓尋根之夢;快手啟動“可靈AI”導演共創計劃,攜手9位導演制作出品由視頻大模型生成的AIGC電影短片……這些論壇上介紹的鮮活案例讓與會者對數字技術賦能文化產業有了更多想象和期待。
“數智技術帶來了文化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和產業轉型升級,推動文化生產方式變革和文化生產工具創新,數據要素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祁述裕在論壇上說。
論壇上發布的《中外文化交流報告(2023)》顯示,“數字科技拓展新空間,文化交流形態將更多彩”成為2023年中外文化交流的一大新特點。“全景故宮”數字虛擬體驗、“尋境敦煌”VR沉浸展等利用數字技術,帶來身臨其境般的文化體驗。
“展望未來,數字技術將進一步推動內容、技術、模式、業態和場景的全方位創新,文化交流將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中國外文局局長杜占元說。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落地應用,也在多個文化場景展現出強大應用潛力,豐富了文化表現形式,推動文化產業轉型升級。
這是9月20日拍攝的2024北京文化論壇的“文化潮流:新興業態與技術融合”平行論壇。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本屆論壇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中國完成備案并上線、能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生成式大模型已達190余款,注冊用戶超6億。其中,北京市上線82款,占比近一半,呈現勢頭猛、主體多、應用廣等特點。
文化與科技創新資源富集的北京致力于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努力培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業態。近年來,北京重點建設國家級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全市有3000多家文化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約占全國五分之一。
以數字技術完成圓明園1:1數字模擬搭建,在遺址現場用數字投影技術為人們重現萬園之園的盛景;應用數字孿生和游戲技術,推出遺產監測保護平臺及數字化沉浸互動體驗展,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在北京,圍繞文化傳承保護方面的數字化實踐精彩紛呈。
在近日舉辦的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數游中軸線·京師萬象圖”“VR座艙穿越北京中軸線”等文化產品,帶給參觀者新奇的視聽體驗,讓人們沉浸于北京中軸線的數字世界。
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數字遺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賀艷說:“科技企業結合更多應用場景開展集成創新,在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同時,也可形成全新業態和產業集群,促進經濟增長。”
《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提出,到“十四五”時期末,中國將基本建成文化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融合互動、立體覆蓋的文化服務供給體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邏輯關聯、快速鏈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點集成的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中華文化全景呈現,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