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中華人文始祖何以“一畫開天”
尋根問祖、慎終追遠,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隴山蒼蒼,渭水泱泱。羲皇勛德,日月齊光……”
2024年6月21日,2024(甲辰)年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在“羲皇故里”甘肅省天水市舉行。異地同時,臺灣新北市也舉行了海峽兩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這是兩岸連續第11年共同舉行祭祀伏羲活動。
公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大典已成為海內外華夏兒女尋根祭祖的重要載體,表達著對人文始祖伏羲一畫開天、肇啟文明創世功績的尊崇。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共祭人文始祖,飽含兩岸一家親、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感,是各族同胞守望相助、手足情深的文化記憶。
位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伏羲,是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祭祀伏羲由來已久、世代傳承。早在春秋時期,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傳統,明朝時形成定制,由禮部頒定祭伏羲文。2006年,“太昊伏羲祭典”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畫開天 文明肇啟
在中華民族共有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承中,伏羲不僅是創世英雄、民族始祖,更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奠基者,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與中華文明也由此肇啟。
史稱伏羲之母為華胥氏,她在雷澤踩巨人足印有感而孕,“歷十二年而生伏羲”于成紀。伏羲出生地成紀就在如今的天水市秦安縣。以秦安為中心的天水地區,曾經是伏羲部族的主要活動區域,留存有大量伏羲、女媧及其部族活動的遺跡和傳說。天水市區的伏羲廟修建于明代。天水市北三陽川的卦臺山又稱畫卦臺,相傳為伏羲畫卦處,至遲從唐宋以來,此處就建有廟宇祭祀伏羲。卦臺山近旁留存有龍馬洞、分(風)心石等與伏羲畫卦和姓氏相關的遺跡,秦安縣隴城鎮留存有女媧廟,這些遺存與天水一帶距今約8000年前的大地灣、西山坪和師趙村新石器早期文化一道,交相印證著當地乃至隴東地區是羲里媧鄉、始祖故里。
古史傳說中的伏羲、女媧享有創世英雄的崇高地位。對此,長沙出土的戰國中晚期《楚帛書·甲篇》有完整記載:伏羲和女媧開天地、參萬物、協陰陽、定四時、通山川,使混沌無序、荒涼寂靜的世界從此有了運行秩序和人類生存。相傳,大洪水過后,只有伏羲、女媧兩兄妹幸免于難,成人后他們結為夫婦繁衍人類。還有女媧摶土造人和其作為高媒之神、生育之神的傳說等,都表明伏羲和女媧同為中華民族的始祖。
隨著伏羲部族的強大,他們東進中原,建都于陳(今河南淮陽),其子孫遍布黃河流域及其南北地區。正如中國神話學研究的代表性人物聞一多先生所說,伏羲部族從黃河上游遷入中原后,古代的“諸夏”及其同姓的若干“夷狄”都是“龍族團”,即伏羲后裔。五帝時代的黃帝、顓頊、祝融等,北方的匈奴、南方的荊楚吳越等皆奉伏羲、女媧為始祖。可見在上古時期,伏羲就被大部分族群所認同,并逐步成為了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始祖。
相傳伏羲及其部族有眾多的發明創造,主要有畫八卦、造書契、結網罟、取火種、養牲畜、作甲歷、定嫁娶、創禮樂、制九針、立占筮、設九部、以龍紀官等。這些發明創造涉及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社會生活的諸多領域以及制度文化的萌芽。由此,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從中導源發祥。如八卦及其易學體系既是中國古代哲學文化的活水源頭,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庫,儒家文化、道家學說與諸子思想、傳統醫學、占卜巫術、術數方伎、陰陽五行、堪輿風水、讖緯神學等都直接或間接發軔于此。這就充分說明,伏羲始祖文化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原初所在。
神話傳說 人文始祖
神話是人類遠古社會的傳說,是中華民族幼童時代的智慧。
伏羲事跡與傳說起源于先秦,秦漢時被納入中國古史體系,至唐代擁有了三皇之首的地位,并被固定下來。先秦以來,由于其獨特的地位和非凡的貢獻,伏羲乃至女媧都成為中華民族歷代口耳相傳又見諸典籍史乘并加以推崇、歌頌、祭奠、信仰、尋根的對象。
在中華大地,伏羲神話的傳播地域廣泛,從中原地帶到邊疆海島都有流傳,尤其在黃河流域更為繁多。于是,歷代以來,在伏羲事跡及其文化創造活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源遠流長、內容博大的伏羲文化。
相傳,伏羲、女媧的形象為人首蛇身。在天水市博物館展廳內,展板上的伏羲、女媧浮雕取材于新疆阿斯塔納古墓葬出土的《伏羲女媧圖》。伏羲部族最初以蛇為圖騰,隨著遷徙和部族間的大交融,伏羲將征服、結盟的各部落的圖騰融入蛇圖騰之中,從而形成了以蛇身為基礎,附加牛耳馬齒、鹿角蝦須、獅鼻虎爪的多圖騰組合的龍圖騰。龍圖騰由生物性的蛇復合成為虛擬生物龍,正是伏羲部族融合各部族走向文明強大在上古圖騰崇拜上的典型體現。這種圖騰崇拜習俗和文化心理世代傳承,因此,在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龍有著不可替代的牢固地位并代代相傳,中華兒女都是“龍的傳人”,龍已升華為中華民族的文化標識、情感紐帶和精神象征。
在傳說中,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是從女神開始的。夢是古人的理想和追求,正如女神形象,她寄托了中華民族最美好、最純潔的情感和向往,我們常說的“夢中女神”即由此而來。
秦安縣隴城鎮素有“媧皇故里”之稱。如今在這里,還能看到漢代女媧祠遺址、遠古女媧洞遺址,以及女媧出生的風溝、生活的風臺、葬地風塋等代代相傳的圣跡。女媧崇拜在這里流傳了2000多年,每年農歷三月十五,當地都會舉行隆重的媧皇祭祀活動。
女媧神話流傳最廣的是“摶土造人”“煉石補天”以及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繁衍人類、制作笙簧、制定婚姻制度等,這也標志著中華民族從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的過渡。
慎終追遠 繼往開來
從古至今,祖宗崇拜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傳承、葆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精神基因。每年清明節回家祭祖掃墓,乃是祖宗崇拜的典型體現。
“羲皇故里”天水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由來已久,相沿成習。1988年天水市恢復公祭伏羲活動,從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至今,公祭伏羲大典已舉辦34屆,是全球華人尋根祭祖的重要平臺和特色鮮明的重要文化品牌之一。2014年,海峽兩岸開始以“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為主題共祭伏羲。
2022年公祭伏羲大典期間,甘肅省還舉辦了伏羲文化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術研討會等系列文化學術活動。同時,省市有關部門共同搭建了“同根同祖中華共祭億萬中華兒女線上祭祖云平臺”,開設“祭伏羲”話題,線上線下同步祭祀。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在YouTube直播,在線直播觀看人數超過19萬人次。
這些年來,甘肅省和天水市高度重視伏羲文化的發掘研究和傳承開發,專門成立研究會,定期舉辦學術研討會等。特別是2013年甘肅省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為契機,整體推進文化大省建設規劃獲國務院批準,成為第一個國家級文化發展戰略平臺。其中天水所在的隴東南歷史文化保護區以始祖文化為核心,著力打造全球華人祭祖圣地特色文化品牌,推動當代伏羲文化傳承保護、創新交融不斷深入。
中華民族從多元融合到凝聚一體,肇啟于始祖伏羲。伏羲及伏羲時代,是中華民族童年歷史和族群文化的最初記憶,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源頭和依據。由伏羲所開創和奠基的中華古老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人文精神,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美好未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藏和精神源泉。
2022年初,甘肅省出臺的《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將著力推進“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建設,落實保護傳承、研究發掘、文化惠民、環境優化、文旅融合、數字再現六大重點工程,集中搞好包括以始祖文化為核心的隴東南歷史文化保護區在內的“三區”建設,到2025年將完成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規劃任務,使該平臺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高地、特色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基地、服務“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建設的典范。
漫步天水老城,古香古色、繁花似錦,伏羲文化早已融入了每一個天水人的日常生活。伏羲廣場上,老人們悠閑地打著八段錦,孩童已會識讀文化墻上的“人之初、性本善”,天南海北的游客必到伏羲廟“打卡”……蔚藍天空中,一只只風箏凌空高懸,飄然悠遠,猶如至親至愛的先人,始終與我們相伴,從未遠去。
來源/《中國民族》雜志
文/天水師范學院教授、天水伏羲文化促進會會長雍際春
天水師范學院教授、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志軍
統籌/牛志男 責編/劉雅張偉 制作/太平 高寧(見習)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