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3月26日電題:媽祖祭典何以入列“中華三大祭典”?
——專訪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巍巍
中新社記者 龍敏
2023年3月17日,臺灣中華道教聯合總會名譽總會長徐文僅、臺中永慶宮主任委員郭永富等臺灣5家宮廟機構的代表一行,前來“媽祖故鄉”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拜祭媽祖。隨著新冠疫情陰霾的散去,今年湄洲島上臺胞朝圣熱又興起。
從1987年起,每年都有成千上萬臺胞跨越臺灣海峽,來湄洲媽祖祖廟謁祖進香。他們時常護駕分靈媽祖像回來,與祖廟媽祖金身一起供奉,意為“團圓”,在祖廟前的天后廣場,臺胞與當地民眾共同祭典,拜祭媽祖。
為何臺胞紛紛跨海拜媽祖?媽祖祭典何以入列“中華三大祭典”?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吳巍巍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專訪,對此深入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媽祖為何成為海峽兩岸共同的民間信仰,甚至是臺灣最大的民間信仰?
吳巍巍:媽祖信仰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據史料記載,媽祖確有其人,是宋朝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因出生到滿月都不啼哭,取名默,人稱默娘。她扶危濟困,深受百姓愛戴,28歲時因救助海難而殉難,傳說為羽化飛天。
漫長歷史中,媽祖信仰不斷傳承和弘揚。出海人常攜帶媽祖神像隨行保佑,從湄洲祖廟請來的媽祖像更被視為媽祖分靈,以守護生命和財產,給予信眾精神上的安慰和支持。媽祖由此被尊稱為“海上保護神”“海上和平女神”。
千百年來,媽祖隨著信眾走向世界。目前,全世界49個國家和地區擁有3億多媽祖信眾、1萬多座媽祖廟,媽祖文化已成為海峽兩岸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民心相通、相互交融的精神紐帶。
在臺灣,媽祖宮廟達3000多座,信眾占臺灣總人口的三分之二,媽祖在臺灣擁有的信眾最多。據臺中大甲鎮瀾宮志記載,1730年莆田人林永興自湄洲祖廟奉請媽祖分靈神像赴臺供奉。當地信眾聞知,紛紛前往參拜。香火鼎盛興旺,地方鄉紳由是修建了鎮瀾宮前身。
如今,媽祖信仰成為維系兩岸血肉親情的紐帶、跨越兩岸歷史鴻溝的橋梁,在兩岸交流中發揮著積極作用。莆田湄洲島是媽祖的故鄉、媽祖文化的發祥地,被譽為“東方麥加”,湄洲祖廟是天下媽祖廟的娘家。每年來湄州祖廟朝拜的信眾絡繹不絕,其中就有很多臺灣信眾。新冠疫情發生前,每年前來湄洲祖廟謁祖進香的臺胞超過30萬人次。
1987年,臺中大甲鎮瀾宮的媽祖信眾繞道日本輾轉前來湄洲祖廟進香,是打破兩岸相隔38年“堅冰”的舉措之一,推動了臺灣同胞前來大陸尋根信仰源頭的進香浪潮,實現了“官不通民通,民不通以媽祖為先”。1997年,湄洲媽祖金身巡游臺灣102天,經過19個縣市,接受信眾朝拜達1000多萬人次,轟動一時。
中新社記者:在各種紀念媽祖的重大活動中,媽祖祭典都是重頭戲。作為媽祖文化的一部分,媽祖祭典如何形成?有哪些傳統儀式?為何與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稱為“中華三大祭典”?
吳巍巍:媽祖祭祀典禮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媽祖升天以后的受祀之時,后歷經元、明、清時代,在朝廷和各界人士推動下,不斷充實、完善和規范,形成了一系列高規格的媽祖祭祀典禮。到清代,媽祖獲封為“天后”,爵位達到最高規格,與天子同享八佾之舞。
媽祖祭典以祭祀媽祖為主體,是繼承中華民族“禮祀諸神”傳統,又在中華民族宗教科儀影響下形成的特殊產物。每當媽祖祭典舉辦,湄洲島上總是四海信眾殊途同歸,來自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只為給媽祖獻上一瓣心香。
數千名來自海內外的媽祖信眾齊聚福建湄洲媽祖祖廟,爭搶媽祖誕辰日“頭香”。李南軒攝 祭典儀式內容包含五部分:其一,執事,一般為主祭一人,陪祭若干人;司禮生16人,專司誦經、捧香等職。其二,儀仗,其中包括清道旗、大鑼、龍幡、蟠龍棍、方天戟、大刀、抓印、抓筆、雉尾扇、九層黃傘等。其三,祭筵,其中包括各種果盒、香爐、燭屏等祭器和五牲、五湯、十錦等祭品。其四,儀程,程序包括擂鼓、鳴禮炮、誦經、焚祝文焚帛等。其五,樂舞,包括樂生、歌生、舞者等。
媽祖以“立德、行善、大愛”的高尚品格立世,人們崇敬、懷念、奉祀,意在“慎思懷遠”“不忘先哲”“崇祀先賢”。媽祖祭典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美德、教化人們學習先哲的外化形式。
媽祖祭典與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稱為“中華三大祭典”,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祭祀活動,代表了對歷史文化的重視和尊重。三大祭典也都具有深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內涵,反映了中國各地歷史和文化,是民間民俗活動與古代宮廷祭禮的結合,表達了中華民族對至真至善至誠美德的推崇,祈求國泰民安,護國庇民的美好愿望。
1987年農歷九月初九,兩岸近10萬媽祖信眾在湄洲祖廟舉行“媽祖千年祭”盛大紀念活動。2006年9月,臺中大甲鎮瀾宮組織臺胞4300多人到湄洲島拜媽祖,創下兩岸關系交往史上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紀錄之一。2018年4月,馬來西亞吉隆坡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的媽祖信眾,來湄洲祖廟學習媽祖祭典程式。2019年11月,媽祖祭典在曼谷芒肯添區新唐人街演出,均為兩岸和海外信眾矚目。
中新社記者:除了媽祖祭典,兩岸共祭媽祖,還有哪些重要習俗?這些習俗各有什么文化內涵和意義?
吳巍巍:清康熙五十九年,媽祖祭祀就已納入地方官春秋致祭,編入《祀典》,真正形成了一套官祭儀典。在莆田,湄洲祖廟的祭祀規格和地位最高,歷來稱為祭典。
而其他的媽祖祭祀活動,也都有一定儀式和名稱,在廟中祭祀稱廟祭,在海上或海邊祭祀稱海祭,在舟船上祭祀稱舟祭,在家中祭祀叫家祭。例如舟祭,以船為本的漁民基本上存有舟祭習俗,但各地不盡相同。歷史上最早明確記載舟祭媽祖的,應是鄭和七下西洋時在船上供奉媽祖。
這些傳統習俗,盡管形式不同,場所有別,但都是信眾對媽祖崇敬心情的虔誠表達,是媽祖信俗的組成部分。
中新社記者:2009年,包含媽祖祭典在內的“媽祖信俗”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成為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有何獨特價值和世界意義?
吳巍巍:媽祖信仰是中國海洋文化的代表之一,反映了中國古代海洋文明的歷史和海上民俗的發展,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祈福和祈愿的重要組成部分,信眾們在祈福和祈愿的過程中表達了對家庭、社會、國家美好愿景的期望和祝福。其文化價值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塑造廣大信眾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品格。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媽祖信仰的傳播也促進了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的文化交融、民心相通。如今,媽祖文化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為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不同民族所不斷了解認知并積極接受,成為一個獨特的交流載體。
許多國家已把媽祖信仰融入當地民眾生活。美國建有多處媽祖廟;加拿大卑詩省坎伯蘭市市長特意到中國請媽祖;日本每年元宵節都舉行媽祖踩街活動;1954年,菲律賓“媽祖穿上洋裝”,成為“圣母”;在南非開普敦,黑人兄弟姐妹認黑臉媽祖為“同一膚色的自己人”;阿聯酋迪拜舉辦媽祖嘉年華活動等。
自2016年以來,每年舉辦一次的世界媽祖文化論壇,見證鄉情、親情、友情,在全球華僑華人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廣泛影響。全世界范圍內的媽祖文化交流活動更加頻繁,成為增進全人類心靈相通的重要平臺,為促進各國人民相知相親作出重要貢獻。
中新社記者:如今,媽祖文化已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橋梁和紐帶。如何充分發揮媽祖文化優勢,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和融合發展?
吳巍巍:香火傳承,不忘原鄉;謁祖朝圣,護佑平安。媽祖文化蘊含著崇高的媽祖精神,包括奉獻、助人為樂、勇毅、寬容、包容等特質。
傳承媽祖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兩岸同胞共同的愿望。
當下,海峽兩岸充分發揮媽祖文化優勢,弘揚媽祖精神,增進共識互信,進一步推動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可組織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如廟會、文藝演出、講座、展覽等,讓兩岸同胞在欣賞媽祖文化的同時,增進彼此了解和感情;推廣文化旅游,吸引更多游人來朝圣觀光、學習交流,促進兩岸同胞交融;組織兩岸師生互訪,開設媽祖文化課程,加強兩岸教育交流合作;加強對媽祖文化的學術研究,深入挖掘媽祖文化的歷史、文化和精神內涵,為兩岸融合提供更深刻的理論和精神支持。(完)
受訪者簡介:
吳巍巍,福建師范大學閩臺區域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閩臺歷史與文化、兩岸關系與海洋史等研究;在《世界宗教研究》《歷史檔案》《臺灣歷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70余篇;出版《釣魚島:歷史與主權》《臺灣文獻匯刊續編》《中國海域史·東海卷》等10余部專著。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