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在武漢開幕的前一天,在漢口鎮戲碼頭的閔晏清戲曲文化館里,77歲的閔晏清老人,說到他一生收藏的故事,他娓娓道來。文化館里,收藏著“中國電影第一位男主角”譚鑫培家族的《譚氏宗譜》、上世紀30年代在武漢出版的《電影新聞報》、60年代的老放映機、70年代武漢電影放映公司出版的電影雜志、80年代解放電影院的電影票根,以及2013年在武漢舉行的金雞百花電影節上,簽滿了電影界大腕名字的首日封……幾千件藏品,每一件都被分門別類,擺放得整整齊齊。
老漢口的電影情懷
閔晏清1945年出生于漢口一個小商之家,“我家里五代都是老漢口,我出生在南京路,姑娘現住在上海路,我在天津路念的小學,在北京路讀的中學,對老漢口文化,我是真的熱愛啊”。
小時候因為父親喜歡京劇,母親喜歡漢劇,從小跟著大人四處看戲,讓閔晏清耳濡目染,喜歡上了文藝,之后因為姐姐成為了專業的電影放映員,哥哥也去了電影公司工作,更讓他對電影多了一分熱愛。看電影,聊電影,是他少年時代最大的快樂。
但成年后,閔晏清發現,當年的這些談資,開始慢慢被人遺忘,特別是沒有留下可以進行佐證的物品。
于是,閔晏清萌發了一個念頭:要留下一點東西,向后人證明當年武漢電影的輝煌,而這,也成為了他一生的愛好和事業。
原來,譚門五代都曾涉足銀幕
閔晏清在收藏的過程中,對武漢電影歷史了解得越多,就越覺得這座城市的電影故事原來如此豐富。比如很多人都知道譚鑫培是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位演員,但很少有人知道,武漢江夏譚門七代人中,有五代曾涉足銀幕,從1905年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到1935年中國第一部有聲戲曲電影《四郎探母》,再到1971年風靡一時的樣板戲影片《沙家浜》,以及2015年的《趙氏孤兒》,譚鑫培、譚富英、譚元壽、譚孝曾、譚正巖,這道絢麗的譚氏軌跡,傲立京劇史,永載電影史。在閔晏清的藏品中,有關譚鑫培的物品裝了滿滿一手提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1916年錦繡堂藏版《譚氏宗譜》一套七本。
閔晏清說,這套書是他偶然在古玩市場發現的。當時,店老板不愿意賣,閔晏清去了幾趟,都無功而返。
后來,閔晏清得知,這位店主特別喜歡瓷器,于是就把家里老一輩傳下來的一個官窯的花瓶拿到店里,提出以物易物,店主對花瓶愛不釋手,也被閔晏清的真誠打動,終于同意了他的要求。“也許有人會覺得我虧了,但是我得到了我喜歡的東西,這個不能用錢來衡量。”
看到電影發展,也看到歷史變遷
從武漢第一位女明星葉秋心的照相集,到武漢最老的一家電影院——新華電影院的手刻蠟版報紙,閔晏清的每一件藏品,都打著深深的武漢烙印。“不是和武漢電影有關的藏品,我不收,歷史上武漢的電影文化氛圍一直都很濃厚,我這里收藏的文獻資料就是證明。”
中原電影院、解放電影院、大華電影院、文化俱樂部……這些影院的電影票根,閔晏清就收藏好幾個文件夾。歷史上,武漢人均擁有的銀幕數,在全國一直就是領先的。“我們老武漢人,把電影叫‘活動影戲’是不是很形象,別人可能只是看電影,我還在這些電影里,了解到了歷史的變遷。”
光是幻燈機,閔晏清就收藏了三鏡頭、單鏡頭、手提、迷你四種不同型號的,其中三鏡頭的那個幻燈機,他覺得最為難得。“之前我們用的單鏡頭幻燈機,只能一幅幅像放圖片一樣播放,三鏡頭的幻燈機,讓鳥在銀幕上飛起來,水在銀幕上流起來,帶給觀眾的感受,那肯定是不一樣的,最難得的是,這個放映機,是我們湖北嘉魚的一個校辦工廠生產的,你說是不是了不起!”
作為時代的記錄者,他用心拾取每一段光影記憶,為研究武漢電影文化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物史料。
文/記者徐璐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