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安6月16日電 (梅鐿瀧 李一璠)“制作古建筑微縮模型是將原始古建筑的細節和工藝保留下來,盡量重現歷史建筑原有風貌,為后人留下歷史‘記憶’。”西安古建微縮技藝人張欣向記者表示。
今年48歲的張欣,從小受父親影響,便對古建微縮技藝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據張欣介紹,其父親是一名傳統木匠,早年從事木工技藝,并以此維生。20世紀80年代,張欣父親開始鉆研古建微縮技藝,并通過查閱相關建筑類古籍,制作了些許古建筑微縮模型。在其父親的熏陶下,張欣也鉆研起了古建微縮技藝。
圖為張欣介紹制作的明代“鐘鼓樓”。 梅鐿瀧 攝
“由于小時候耳濡目染,就慢慢地喜歡上了這門技藝,一開始從漆木工操作等手工學起,然后學習古建筑知識以及繪制圖紙。”張欣說,在掌握基礎知識后,便開始嘗試做一些小件古建微縮作品,一步步成長起來,然后和父親一起合作做各種大型作品以及群組作品。
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留存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它們也成為了張欣和其父親創作的“對象”。據了解,父子倆依據《清式營造則例》測繪了西安鐘鼓樓圖紙,并按1比60的比例制作了微縮版明代“鐘鼓樓”。記者看到,微縮版明代“鐘鼓樓”以木質結構為主,上面門窗、圓柱、斗拱等細節都刻畫的“栩栩如生”。
“明代‘鐘鼓樓’微縮模型,是我和父親兩人共同制作完成的,總共花了一年多時間。‘鐘鼓樓’兩件作品共有一萬多個配件,以榫卯工藝組合而成。”張欣說,整個作品最難的地方就是屋面,它只有薄薄一毫米,而且是整塊木料手工開具制作,所以技術難度較大。
圖為張欣和其父親一起制作的明代“鐘鼓樓”。 梅鐿瀧 攝
制作一件精美的古建筑微縮模型,離不開創作者對歷史的“考究”,更考驗的是其深厚的技藝“功底”。張欣表示,“方寸間”的手上功夫必須過硬,恰當的力度結合專注的態度,才能制作出精美的作品。
近年來,張欣和父親先后創作了唐代“長安城大明宮含元殿建筑群”微縮模型,明代“鐘鼓樓”微縮模型,清代“六角亭”及“四角亭”等微縮模型作品。其中部分作品走進了當地博物館展臺,供世人參觀。
一座古建筑就是一段歷史“縮影”,更是融合了古人的智慧與美學,作為古建微縮技藝人,張欣想通過自己的作品,讓更多人“讀懂”中國古建文化。張欣說,接下來會繼續鉆研中國古建微縮技藝,制作更多精美作品,向世人展現中國古建之美。(完)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