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考古愛好者的期盼中,陜西省歷時10年精心籌建的陜西考古博物館于4月底試行開放。博物館位于西安市長安區,南依秦嶺,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設計。館舍建筑為唐代風格、園林化設計,與秦嶺生態區融為一體。
作為考古學科專題博物館,該館將文物與出土背景結合,以考古的視角解讀遺址,勾勒出中國考古和陜西考古的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總體特征,讓公眾走近考古、了解考古,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
亮點紛呈
90%以上文物首次展出
陜西考古博物館室內展陳面積5800平方米,室外展陳區域1萬平方米,涉及項目138個,共展出文物4218組5215件。
博物館常設展覽以“考古圣地華章陜西”為主題,分為“考古歷程”“文化譜系”“考古發現”“文保科技”4個篇章。臨時展廳主要用于展示最新重大考古發現和專題研究成果。室外有田野考古主題展示區、歷代磚砌展示區、陶瓷石刻文物展示區等。
“陜西考古博物館5000多件文物珍品中有90%以上是首次與觀眾見面。”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陜西考古博物館館長孫周勇說。
比如首例經考古發掘出土的顏真卿書丹墓志“羅婉順墓志”,被譽為“墓志界”藝術價值的“天花板”。顏真卿早期書法真跡僅見3例,羅婉順墓志為其中之一,上面清楚刻有“長安縣尉顏真卿書”。這合墓志結體筆觸柔和,呈現出秀雅、雋逸的特征,使觀眾得以一窺顏真卿早期的書法風格,感受千年前的文字之美。
羅婉順墓志旁邊陳列著上官婉兒墓志。上官婉兒是武則天時期有“巾幗宰相”之名的內舍人。2013年在咸陽市渭城區發現一座斜坡墓道磚室土洞墓,出土墓志表明墓主為上官婉兒,補充了她在唐隆政變被殺后由太平公主為其禮葬的相關信息。從展板中的墓葬平剖面圖可以看出,墓室被嚴重毀壞,可能是因為唐玄宗認定她是太平公主一黨,進行毀墓。上官婉兒墓的考古領隊李明曾表示,這塊保存完好的唐代墓志記載了上官婉兒的世系、經歷、死因、葬地等具體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其本身也是一件精妙的藝術品,值得細細觀賞。
除了首次展出的文物外,館內還有許多精品不容錯過。劉家洼春秋芮國遺址出土的一件青銅小罐,罐內殘留物為水、碳酸鈣和動物油脂,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男性面霜類化妝品。渠樹壕漢代磚室壁畫墓墓室頂部的星象圖,是中國考古首次發現的具有星形、星數、圖像、題名四要素的二十八星宿圖,圖中有北斗七星、伏羲、女媧、牛郎織女等。隋代蘇統師墓出土的一組白瓷器,包括白瓷四系罐、壺、盂、辟雍硯等,尤其是白瓷深腹杯,最薄處僅1毫米,是目前發現唯一完整的隋代透影白瓷器,顯示了當時高超的制瓷技藝。
別出心裁
創新展陳帶來視覺盛宴
不同于其他博物館大多按時間順序來展陳文物,陜西考古博物館圍繞陜西考古的各個重點項目進行布展,重點展示楊官寨、蘆山峁、石峁這幾個都邑性遺址,介紹陜西境內豐富的秦、漢、唐都城、帝陵、貴族以及平民墓葬遺存。
“我們把一個墓葬或一個灰坑的出土文物陳列在一起。單件文物傳遞的信息是零碎的,但一組文物放在一起的時候,就能連綴成一條完整的信息,甚至能還原一段歷史。”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種建榮說。
陜西考古博物館在展陳上積極探索創新,運用諸多先進技術和新穎的展示形式,為觀眾奉上視覺盛宴。
石峁龍山時代遺址是距今4000年前后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內涵最豐富的都邑性城址,代表了中國北方早期國家文明的發展高度。為了展示氣勢恢宏的石峁城址,陜西考古博物館用3D打印技術制作了城防設施、宮室建筑、大型墓地、手工業作坊遺跡的等比例縮小模型。一段護城石墻上,可以看到許多孔洞,內插圓木。這被稱為“纴木”,類似于現代建筑在混凝土結構中加入鋼筋,起到維護建筑穩固的作用。過去認為纴木的運用最早始于漢代,石峁纴木的發現,將此技術的應用實例提早了1000多年。由于纴木在墻壁中水平放置,暴露在墻體外的部分還可用石雕進行裝飾,石雕內容有獸面紋、龍紋、人面紋、虎紋等,異常精美。
“我們看到石峁的立柱形石雕像,它是雙面神的形象,兩面近橢圓形的石柱上刻有兩個豐滿的神面,縱目、闊嘴、長須。像這樣的石雕藝術品,在中國早期的考古發現中非常少見。”孫周勇介紹。
在“文保科技”篇展出的蒲城縣洞耳村元代壁畫墓,反映了科技創新對文物保護的影響。這是一座八邊形彎窿頂磚砌墓,墓室壁畫色彩豐富、保存完整,體現了蒙元時期精湛的壁畫藝術。墓室北壁繪制著墓主夫婦“堂中并坐圖”,西壁是“獻酒壯行圖”,東壁是“醉歸樂舞圖”,南壁環繞甬道口繪有對飛雙雁和曲蔓卷草。墓頂周壁梯形格分繪4幅“童子戲花圖”和4幅“火焰珠圖”,交叉間隔。甬道東壁繪“停輿圖”,西壁繪“放牧圖”。
“壁畫的地仗層與磚體結合緊密,用常規的揭取方法很難保障畫面的完整性,考古人員創新性地采用更換支撐體的方式,對壁畫墓進行整體搬遷。布展時將壁畫墓抬升至3米高處,觀眾可從底部仰望壁畫。”孫周勇說。
在此基礎上,還融合數字多媒體技術,以3D投影方式演繹“堂中對坐圖”“臨行獻酒壯行圖”“醉歸樂舞圖”“停輿圖”“放牧圖”等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展品背后的文保科技和文化內涵。
寓教于樂
互動設施拉近觀眾距離
陜西考古博物館在實現“可看、可聽、可觸摸、可互動”上下足功夫,著力提高展覽的觀賞性、知識性和趣味性。
在博物館中,處處可見形式多樣的互動裝置。展區內設有多條引導提問,讓觀眾帶著問題去觀賞文物,在觀賞的過程中分析、思考并找出答案,達到通過展品與觀眾對話的效果。甲骨文連線、翻翻板、迷宮圖等小機關輕巧有趣,拉近了觀眾與歷史文化的距離。
梁帶村芮國國君兩位夫人墓中出土的組玉佩飾精美華貴,引人注目。旁邊的電子互動設備錄入了“七璜聯珠組玉佩”等文物的三維掃描數據,組玉佩由7件玉璜和728顆紅瑪瑙珠串聯而成,出土時位于墓主人胸前。觀眾點擊屏幕,幫助“夫人”搭配項飾、腕飾,可以直觀地了解這些飾品的佩戴位置、使用功能和穿戴效果,感受芮國國君夫人的奢華生活。
適逢周末,許多家長帶著孩子來逛博物館。趙先生帶著妻兒參觀完后說,館內展品很多,設施也很完善,寓教于樂,很適合孩子,“今天孩子玩翻翻板小道具玩得很開心,期待博物館未來舉辦一些親子活動。”(本報記者張丹華吳可瑩參與采寫)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2年05月24日第07版)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