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BBC曾推出一部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紀錄片用一種非常誠懇的、對杜甫中晚年生活軌跡的追隨,試圖“以外讀內”,傳遞出西方視角解讀下的杜甫。當時紀錄片的效果是令人驚訝的:人們訝于海外對杜甫理解很深的專家學者,甚至普通人,都遠比想象中多;在新視角中,杜甫的人格魅力、文學成就,在諸如“酒神”“日神”“莎士比亞”等比較聯系中,呈現新鮮而不失通透的意義。觀眾會有種他們竟然從另一條道路抵達了羅馬的感慨。
2021年底,央視推出的五集紀錄片《跟著唐詩去旅行》,以相似的追尋,提供“以內讀內”視角下的解讀。紀錄片以杜甫、孟浩然、王維、岑參、李白的順序,約請詩人西川,書法家魯大東,學者酈波、楊雨以及作家韓松落分別進行伴隨式游歷。
詩歌是詩人在時間與空間里,對一切感受的吐納。當隔著千年,詩人逝去,時光不再,而我們仍擁有那些雋永的詩句和亙古的空間。重新去走他們走過的路,人們對詩歌和詩人的理解似乎都多一重維度,增添很多具體的想象。從天水到成都,從西安到新疆,從武漢黃鶴樓到溫州北麂島……壯闊的山水在鏡頭與詩歌里徐徐展開。
最喜歡也是全片最精彩的,我覺得仍然是關于杜甫的旅行。詩人西川一直是杜甫迷,他經歷過很多人的心路歷程——少時喜李白,歲長愛杜甫。很難說從何時起,杜甫那些在顛沛流離中的沉郁滄桑,對世間一切痛苦的悲憫,會慢慢化作一個具體的靈魂走進心間。
西川的這段旅程,是杜甫遭逢安史之亂,大唐由盛轉衰轉折期的旅程,有主動的,也有被動的。杜甫帶著家人從天水向成都出發,被時代的洪流劇烈沖擊。在今日三峽,江山大貌其實沒有質的變化。紀錄片采用許多高空鏡頭,西川乘坐的輪渡隨波奔流而下,無人機忽然拉起的視野,收入兩岸蔥郁的青山與更遠處的蒼茫水線,狹長的遼闊是難以言說的孤渺。這種視覺沖擊是震撼的,它讓人忽然明白山水與時間同在的奔涌是怎樣的,而那些偉大的詩句中,詩人好像天然就擁有了這樣的視野,擁有更高闊的視野下對時間與空間的俯瞰與抒懷。
巴蜀之地,杜甫的日子時好時壞,卻始終貧困。在夔州,他寫下400多首詩迎來創作巔峰。“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樣既悲愴又肅殺的句子,讓杜甫的長江成為某個秋天唯一的長江。西川的行腳,仿佛探入到時間和杜甫生命困境的內部,去還原那條江、那個秋天,仿佛親眼看著這些山水,被悲號的大風吹拂,才能更明白詩人經歷了什么,又如何將一個人的痛苦化作對人間所有痛苦的體察與悲憫,遼闊成詩行。
其他四集也是以這種人文與山水交織的格局拍攝的。在《孟浩然:故人》一集中,我們一路領略著孟浩然為期四年的游歷。他科考失利,從故鄉襄陽出發沿浙東的漫長旅行治愈著失意的心。他走得很慢,大多數時候需要乘舟,濕潤的山水,似乎帶來了更多靜氣,他用安靜體察一切,抒發一切。書法家魯大東追尋詩人的緩慢足跡,找尋山水在晨光或夕陽時分那些翕微卻充滿靈意的偶然,這些瞬間在千年前存在,千年后依然存在。蕭瑟落寞的小島,日暮煙渚的江上,人到中年所求不得的自我尋找,卻讓詩人越來越收獲詩歌本身的溫暖,也最終讓這段旅程顯露出生命懷璧的最終真意。
特別讓人感動的,是詩人故鄉或者旅途中淵源很深的地方,從縣城到鄉村人們對詩人的紀念,以及許許多多敝帚自珍的民間研究者。如果不是紀錄片帶來出鏡機會,滿心滿口對詩人的理解,細致到對一塊碑一行字的揣摩、考據,都不會有人知曉——他們是那么可愛。這樣的研究無論高不高深,有沒有學術價值,都充滿一個詩歌大國該有的、最沉淀的樣本。鄉野或者江湖,一樣愛詩,愛那個曾經到過他們的土地,在那里寄居過的偉大靈魂,愛那些從幼時起就在祖父口中流傳下來的傳說。對詩歌和詩人的驕傲與贊嘆,是傳統文化里近乎神圣的一部分,證明了現代生活里永未丟棄的珍貴。
五集紀錄片,每集側重點略有不同,有的偏于旅行和自我對話,有的重在對詩人的理解和想象。它沒有追求專家級別的注解剖析,只以旅行作為注腳穿線,帶來的山水和詩歌賞鑒都是耐看的。當然,有沒有對文學的實景體驗不影響對文學本身的理解,比如“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有可能比實景更美,而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或者說人心中的邊城,永遠比真邊城雋永。但這部紀錄片仍以優美壯闊的鏡頭、深入淺出不聒噪的旁白,啟發人們去觸摸詩人丹田,理解他們如何在時光、山水、閱歷的交互里,吐納出那些永恒的美和感動。就憑觀看后萌生對五位詩人更鮮活、切膚的感受,這部紀錄片就實屬值得。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