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7日電題:集中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 科學繪制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藍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
按照中辦、國辦《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要求,近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此,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規劃》相關情況,接受了記者專訪。
問:請介紹一下《規劃》出臺的主要背景和重大意義。
答: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嘉峪關時強調,“當今世界,人們提起中國,就會想起萬里長城;提起中華文明,也會想起萬里長城。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志。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和眾志成城、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長城文化價值發掘和文物遺產傳承保護工作,弘揚民族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起磅礴力量。”
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掘好、利用好豐富文物和文化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讓文化說話,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對于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革命文化強大感召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具有重要意義。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華文明史和中華傳統文化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與地位。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具有總體規模大、價值高、時間跨度長、分布范圍廣、景觀組合好、展示利用潛力大等特點,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我國首批世界遺產。長城沿線分布有種類豐富、歷史文化價值較高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革命文化資源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資源。在長城保護傳承利用方面,我國實施了一系列積極有效措施,使長城遺產突出普遍價值得到了妥善保護,為巨型線性文化遺產和系列遺產保護貢獻了卓有成效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2021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長城被世界遺產委員會評為世界遺產保護管理示范案例。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決策部署,扎實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按照《建設方案》要求,編制本《規劃》。
問:《規劃》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是什么?
答:《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長城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干,生動呈現長城作為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和價值理念,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積極拓展思路、創新方法、完善機制,做大做強中華文化重要標志,探索新時代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新路。
《規劃》提出了三個階段建設保護目標:一是到2021年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管理機制初步建立,規劃明確的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重要項目初步落實,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二是到2023年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任務基本完成,長城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初步形成,權責明確、運營高效、監督規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雛形,形成一批可復制推廣的成果經驗,為全面推進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創造良好條件。三是到2035年,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全面建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長城保護傳承利用體系全面建立。
問:請簡要介紹《規劃》的內容特點。
答:《規劃》嚴格按照《建設方案》要求,明確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規劃背景、總體要求、總體空間格局,并分別就重點建設的四類主體功能區和五個關鍵領域基礎工程,全面進行了規劃部署,形成層次清晰、重點突出的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格局。《規劃》還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相關法規、完善政策制度、加強規劃銜接、鼓勵社會參與、強化督促落實等方面,明確了各級各有關部門職責要求,確保《規劃》有力推進、有效落實。
在總體空間格局方面,《規劃》充分考慮各時代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地域的空間分布特征、歷史文化科學價值、景觀游覽價值、保存完整性和規模豐度以及開放利用程度等要素,按照“核心點段支撐、線性廊道牽引、區域連片整合、形象整體展示”的原則,以明長城為主線,串聯沿線各類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自然生態、歷史文化資源點,營造差異化的特色主題,全面展示長城的文化景觀和文化生態價值,圍繞“萬里長城”形象標識,形成“1帶、18段、26區、多點”的總體空間格局。
在編制過程方面,堅持開門編《規劃》,組建由黨史、文化、文物、旅游、規劃等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編制團隊,注重征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沿線省(區、市)意見,廣泛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建議,堅持國家站位、突出國家標準,充分彰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
問: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四類主體功能區建設有哪些具體安排?
答:《規劃》根據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布局、稟賦差異及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就四類主體功能區作了以下具體安排。
管控保護區,明確由長城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世界文化遺產區及新發現發掘文物遺存臨時保護區組成。長城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按照國家《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和各省(區、市)政府公布的長城保護規劃規定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執行。長城文物保護單位屬世界文化遺產范圍的長城點段,其保護范圍、建設控制地帶劃定應與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區、緩沖區相銜接。新發現發掘文物遺存臨時保護區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區根據各地長城保護相關規定確定。管控保護區設定要充分考慮長城點段文物本體安全性和文化景觀完整性,對文物本體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對瀕危文物實施封閉管理,建設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樣板區。
主題展示區,明確包括三種形態。一是核心展示園,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選取,且參觀游覽條件較好、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相對便利,是參觀游覽和文化體驗的主體區。二是集中展示帶,以核心展示園為基點,以相應的省、市、縣級文物資源為分支,匯集形成文化載體密集地帶,進行整體保護利用和系統開發提升,建設集遺產保護、環境美化、文化傳承、產業發展等為一體的復合型長城文化遺產廊道。三是特色展示點,區位相對較為獨立,布局較為分散,可滿足分眾化游覽體驗,距核心展示園與集中展示帶距離較遠但具有特殊文化意義和體驗價值。
文旅融合區,明確以主題展示區為基礎,以利用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外溢效應為重點,通過文化和旅游融合,延長產業鏈,擴展產業面,建立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集聚區,充分釋放文物和文化資源的價值,實現與其周邊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覽的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現代文旅優質資源聯動開發利用。要立足主題展示區的規劃建設,妥善處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與沿線自然保護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自然保護地空間規劃邊界,明確保護范圍,面向公眾文化需求,重點推進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
傳統利用區,明確在長城沿線城鎮中,選擇一批具有濃郁長城特色、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民居建筑、歷史文化街區、重要關堡城鎮及長城村落等傳統生活區域。要處理好文化傳承和保護開發的關系,逐步疏導不符合建設規劃要求的設施、項目等,發掘活化長城非物質文化遺產,適度發展文化旅游和特色生態產業,適當控制生產經營活動,促進長城優秀傳統文化的社區傳承。
問:聚焦關鍵領域五大工程有哪些重要舉措?
答:建設國家文化公園的關鍵是集中實施一批標志性工程,《規劃》提出,要聚焦關鍵領域,推進實施五大工程。
(一)保護傳承工程:一是有序推進長城文物考古工作,開展重要點段考古研究,加強長城考古科技支撐,強化長城考古成果發布展示。二是加強長城文物資源保護,實施長城重大修繕保護項目,加強長城文物預防性主動性保護,完善集中連片長城保護措施,嚴防不恰當開發和過度商業化,加強已開放參觀游覽區及非參觀游覽區的管理。三是提高長城文化傳承活力,豐富完善長城文化的展示體系,舉辦系列文化節慶活動,創作長城文化藝術精品。
(二)研究發掘工程:一是加強長城文化系統研究,重點深化對長城精神、愛國主義精神、抗戰精神的理解和認識,深化對長城文化價值、遺產價值、景觀價值的整理和挖掘。二是構建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加大國家社科基金等支持力度,重點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范圍界定、內涵定義、功能定位、空間布局、資源保護、管理體制、運營機制、法律保障等方面開展基礎研究。三是深入研究闡發長城精神價值,加強長城精神和長城所承載的豐厚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闡釋,推動長城文化與時代元素相結合,為新時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四是整理發掘長城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所荷載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頭故事,拍攝電視專題片“長城之歌”,鼓勵創作推出一批長城主題的優秀文藝作品。
(三)環境配套工程:一是維護長城沿線人文自然風貌,實行嚴格保護措施,合理控制長城周邊開發建設強度,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和傳統村落的整體保護提升,保持建筑風格和整體風貌的地域環境特色。二是完善提升各類設施和服務體系,結合主題展示區和文旅融合區建設,完善相關公共設施、應急設施和公益設施,推進必要商業設施建設。三是推動建設長城復合廊道體系,改善旅游交通條件,按照“主題化、網絡狀、快旅與慢游結合”原則,打造融交通、文化、體驗、游憩于一體的復合廊道。四是健全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服務標準體系,促進實現長城國家文化公園統一化、規范化、系統化的規劃建設和管理運營。
(四)文旅融合工程:一是打造一批中華文明標識性長城參觀游覽區,以歷代長城中能集中體現長城精神和歷史文化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和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為載體,豐富文化業態和提高展陳水平。二是有序開放一批長城參觀游覽區,結合各地實際需求,在前期做好安全專項評估、進行必要保護修繕、完善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基礎上,適時開放新的長城參觀游覽區。三是規劃建設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示范區,推動建設長城+歷史文化文旅融合區、長城+生態文旅融合區、長城+現代文旅融合區等。四是開發長城文化創意商品,設計系列充分體現長城文化特色的紀念品、手工藝品、創意美食等產品。五是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和旅游企業,聚焦轉型升級,整合周邊資源,完善產業鏈條。六是打造長城塞上生態文化和旅游產品,開發長城文化研學旅游產品,借勢發展長城體育運動旅游,大力推進長城山地草原避暑康養旅游,探索推進長城沙漠戈壁戶外探險等專項旅游。七是推出長城游覽聯程聯運經典線路,以主題展示區為依托,突出長城文化遺產空間連續性、文化關聯性、地域主題差異性,串聯和展示長城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八是打造“萬里長城”文化品牌,組建長城文旅聯盟,統籌長城文化和旅游產品開發,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整體品牌塑造和營銷推介。
(五)數字再現工程:一是加強數字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實現主題展示區無線網絡和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二是搭建官方網站和數字云平臺,對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空間。三是維護提升長城資源數字化管理平臺,對接國家數據共享交換平臺體系,推動長城遺產信息資源數據共享、合理利用。
問:在組織保障方面有哪些具體要求?
答:建設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規劃》從六個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一是加強組織領導,構建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格局,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的統一指導下,做好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組織協調,強化頂層設計、跨區域統籌協調,發揮部門職能優勢、整合資源形成合力。二是健全相關法規,深化對長城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法律問題研究和立法建議論證,推動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理念入法入規。三是完善政策制度,統籌利用各部門資源,強化政策支持的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可持續性,發揮宏觀政策綜合效應。四是加強規劃銜接,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及相關規劃,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筑牢生態安全底線,依法依規,有序推進。五是鼓勵社會參與,完善長城保護員和長城保護志愿者服務制度,鼓勵社會組織和社區參與。六是強化督促落實,健全監督檢查工作機制,定期開展自查,加強工作督導,對重大事項和重點工程進行跟蹤評估,及時反映重大進展、重大問題和意見建議。
堅持保護優先增強文化自信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
問:《規劃》出臺的背景是什么?
答: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國家推進實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傳承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標識、凝聚中國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園、提升人民生活品質的文化體驗空間。編制出臺《規劃》主要基于兩方面考慮。
(一)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并要求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高位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指明了方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傳承發展大運河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明確了指導思想、方針原則、目標任務。中辦、國辦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為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游帶明確了總體思路和步驟路徑。中辦、國辦印發的《建設方案》,為進一步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大運河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志提出了具體要求。今年3月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十四五”時期重點任務。
(二)加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系統性全方位建設保護。大運河作為流動的文化遺產,地理空間跨度大,延續使用時間長,文化遺產資源多,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好,是具有2500多年歷史的活態遺產,是中華民族繁榮興盛的歷史見證,也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質載體。然而,長期以來,大運河系統性、全方位的遺產保護和文化展示不足,保護、挖掘和闡釋大運河所承載的豐厚優秀傳統文化不夠,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有限,圍繞大運河實體的空間管控、環境保護、產業發展、城鄉建設、體制機制等工作有待完善,以文化為引領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任務仍然艱巨。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深入闡釋和生動展現大運河在推動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發展演進中的重要作用,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總體部署和具體要求,為更好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加快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中華文化重要標志,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充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影響力、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強大生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編制形成了本《規劃》。
問:為《規劃》實施,已經開展了哪些工作?
答:根據《規劃綱要》《建設方案》有關工作安排,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和大運河沿線省(市),扎實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建立健全協調機制,促進工作高效運轉。中宣部牽頭成立了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國家發展改革委報請國務院同意牽頭成立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工作機制,負責具體統籌推進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沿線8省(市)均成立了由黨委、政府負責同志擔任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建立了通水通航、空間管控、生態環境問題整治等專項工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重大專項問題。
(二)加快完善頂層設計,規劃引領作用增強。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編制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展示、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等4個專項規劃,指導沿線8省(市)編制出臺了8個分省實施規劃,形成“四梁八柱”的規劃體系,并牽頭編制出臺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十四五”實施方案》。
(三)加大項目支持力度,穩步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通過組織實施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程,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支持范圍。近兩年,共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超過10億元,支持了23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項目建設,今年6月16日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已建成投用。
(四)加強部門分工協作,推進專項任務落實。通水通航實現突破,6月26日北運河北京通州段、河北廊坊段實現全線旅游通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更加有力,浙江等啟動了大運河文物監測預警平臺提升和省段試點,江蘇、山東等出臺了大運河遺產保護法律法規。水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深入推進,生態環境部下達水污染防治資金60億元支持大運河沿線8省(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大運河專題文藝創作百花齊放,沿線各省(市)已完成作品318件、正在創作232件、計劃創作142件,在2021年“五一”假期專門開展了“魅力大運河”主題宣傳活動,2021年度“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動線上、線下參與者已超過百萬人次。
問:加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總體思路是什么?
答: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里,具有2500多年歷史,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安徽、山東、河南8個省(市),為加強系統性、全方位的遺產保護和文化展示,推動大運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加強統籌謀劃和頂層設計,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為中華文化重要標志。
(一)準確把握指導思想。《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大運河文化的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為宗旨,以大運河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資源為基礎,深入挖掘大運河承載的深厚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生動呈現大運河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全面打造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四大功能分區,扎實推進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五項重點基礎工程,做大做強大運河這一中華文化重要標志,延續壯美運河的千年神韻,將大運河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使之成為新時代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二)全面闡釋五項工作原則。按照上述思路,《規劃》進一步明確了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五項基本原則。一是文化引領、彰顯特色。深入挖掘大運河文化精神內涵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要義,全面闡釋大運河文化當代價值。二是保護優先、強化傳承。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嚴格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推進真實性、完整性保護。三是統籌規劃、分類指導。突出頂層設計,彰顯地方特色,注重跨地區跨部門協調,形成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合力,推進分類施策、分步實施,嚴防大拆大建、千篇一律。四是明確權責、持續發展。有效構建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格局,拓展投融資渠道,完善多元投入機制,確保公園建設、管理和運營實現可持續發展。五是積極穩妥、改革創新。積極探索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新路,既立足當前又著眼長遠,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避免過度開發、貪大求全。
(三)分階段明確發展目標。圍繞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成為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標志”總體定位,《規劃》提出了三個階段建設保護目標:一是到2021年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機制全面建立,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重要項目順利啟動,江蘇省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建設任務基本完成。二是到2023年底,大運河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初步形成,權責明確、運營高效、監督規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雛形,一批重大標志性項目基本建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任務基本完成。三是到2025年,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管理機制全面建立,權責明確、運營高效、監督規范的管理模式基本建成,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重要項目得到有效落實,各類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實現全覆蓋,文化和旅游與相關產業深度融合,標志性項目取得明顯效益,“千年運河”統一品牌基本形成。
問:《規劃》部署了哪些重點任務?
答: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加快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規劃》立足新形勢新階段新任務新要求,明確了六項重點任務和五類重點工程。
(一)著力推動六大重點任務落實。一是優化總體功能布局。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珠串線,線帶面”的思路,圍繞大運河沿線8省(市),優化形成一條主軸凸顯文化引領、四類分區構筑空間形態、六大高地彰顯特色底蘊的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總體功能布局。二是闡釋文化價值內涵。著力將大運河打造成為彰顯千年歷史的文化印記、滋潤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大力弘揚大運河所蘊藏的民族團結追求統一、勤勞勇敢自強不息、開放包容兼收并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時代精神。三是加大管控保護力度。從明確管控保護要求、全面強化保護措施、顯著提高保護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設管控保護區的主要考慮,明確重點管控保護對象。四是加強主題展示功能。從構建多維展示格局、健全綜合展示體系、豐富展示體驗方式等方面,細化建設主題展示區的相關任務,明確提出34個核心展示園、19個集中展示帶及特色展示點。五是促進文旅融合帶動。從加強優質產品開發、提升文旅發展質量、深化相關產業融合等方面,明確建設文旅融合區的具體舉措,并用專欄提出文旅融合平臺建設重點。六是提升傳統利用水平。從保存傳統文化生態、推動發展綠色產業、規范生產經營活動等方面,構建推動傳統利用區發展的策略路徑。
(二)全面加快五大重點工程實施。一是保護傳承工程。重點推動建設一批重要遺址遺跡保護利用設施、一批大運河系列主題博物館和特色專題文博場館、一批特色古鎮古村、一批紅色紀念設施,并推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二是研究發掘工程。重點打造高水平大運河研究平臺,出版一批展現大運河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的代表性出版物和重點文藝作品。三是環境配套工程。重點推動建設一批以文化生態要素為核心的文化生態公園,打造融交通、文化、體驗、游憩于一體的復合廊道,打造濱河生態屏障,并全面實施水環境監測治理。四是文旅融合工程。著力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千年運河”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省域及跨省大運河文化旅游精品線路,辦好大運河特色主題活動。五是數字再現工程。重點提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主題展示區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官方網站、數字云平臺、數據管理平臺等。
問:對《規劃》實施,下一步有何考慮?
答: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和大運河沿線8省(市),共同推進《規劃》實施,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努力完善保障舉措,有序推進重點任務重點項目落實,為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一)建立健全體制機制。一是完善管理制度。進一步健全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管理制度,發揮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省部際聯席會議機制作用,加強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推進大運河重大困難、重大問題、重點任務和重點工程。二是完善運營機制。鼓勵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運營體制、機制保障等進行探索創新,推動國家文化公園在創新中運營、在運營中發展,引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4個主體功能區根據功能類型匹配差異化的運營機制。建立健全政府部門、文博機構、文旅企業、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保護開發的長效機制,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提供服務、捐贈物資等方式參與建設運營。三是深化交流機制。以大運河高水平研究、保護、開發為載體,積極推動國際文化交流合作,加強中外智庫合作,加大與其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交流合作。加強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強化與世界其他主要運河相關管理機構和平臺的交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與新媒體創新表達方式,建立國際化大運河傳播平臺。
(二)加強規劃實施保障。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黨委、政府切實履行主體責任,認真做好重大任務、重大工程、重大措施的組織實施。二是加強規劃引領。各地各部門要按照既定目標要求,對重點工作進行細化分解,明確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并制定出臺分省建設保護規劃、相關專項規劃或實施方案。三是完善政策措施。中央財政統籌利用現有資金渠道支持大運河重大任務、重點項目建設,各有關部門按照職能分工研究制定具體可行的扶持政策和舉措,地方各級財政綜合運用相關資金渠道完善支持保障政策。四是強化宣傳推廣。建立大運河各類文化遺產統一宣傳推廣平臺,引導社會各界提高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意識,主動參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五是強化考核監督。各地各級黨委、政府要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工作納入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加強《規劃》實施情況跟蹤監測和階段性評估。
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科學繪制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藍圖——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答記者問
新華社記者
按照中辦、國辦《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要求,近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此,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就《規劃》相關情況,接受了記者專訪。
問:請介紹一下《規劃》出臺的主要背景和重大意義。
答:建設國家文化公園,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舉措,是“十四五”時期國家深入推進的重大文化工程。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是20世紀最能影響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工農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地球上的紅飄帶”。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穿越時空的強大感召力。每每提到“兩萬五千里長征”,都能使人油然而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光榮感,激揚起為祖國富強、為民族復興而奮斗的強大力量。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深改委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明確要求謀劃建設長征等國家文化公園。總書記還先后到貴州遵義、寧夏西吉、江西于都、湖南汝城、廣西全州等長征沿線重要點段考察,對做好歷史文化和革命文化遺址遺存保護、傳承,以及革命精神弘揚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目前,長征沿線存留了數量龐大、類型豐富的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它們見證長征歷史、展現長征文化、承載長征精神,是弘揚革命傳統和革命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鮮活載體。通過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合長征沿線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對于充分用好紅色資源,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講好偉大長征故事、弘揚偉大長征精神,扎實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按照《建設方案》任務要求,編制本《規劃》。
問:《規劃》的指導思想和主要目標是什么?
答:《規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等重要講話精神,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弘揚長征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為核心,以長征沿線一系列主題明確、內涵清晰、影響突出的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為主干,生動呈現長征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和鮮明特色,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積極拓展思路、創新方法、完善機制,進一步彰顯革命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做大做強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
《規劃》以保護好長征文物、講好長征故事、傳承好長征精神、利用好長征資源、帶動好長征沿線發展為總體建設目標,分三個階段完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保護工作:一是到2021年,建設保護管理機制初步建立,規劃部署的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重要項目全面推進,啟動一批建黨百年標志性項目。二是到2023年,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愈加同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同人們生產生活相協調,統籌協調推進局面初步形成,權責明確、運營高效、監督規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雛形,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功能更完備、形象更鮮明、品牌更知名。三是到2035年,全面形成體現國家意志、反映國家水準、代表國家形象、享有國際美譽的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保護展示傳承體系,成為新時代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中國方案的典范,強力助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問:請簡要介紹《規劃》的內容特點。
答:《規劃》嚴格按照《建設方案》有關要求,明確了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的總體要求、總體定位、總體布局,并分別就重點建設的四類主體功能區和六個關鍵領域基礎工程,全面進行規劃部署,形成層次清晰、重點突出的建設保護體系。
在建設范圍方面,長征國家文化公園主體建設范圍原則上包括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紅二、紅六軍團)、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長征途經的地區,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青海、寧夏15個省(區、市),共計72個市(州)381個縣(市、區)。相關省(區、市)在尊重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可根據本地與長征密切相關的其他紅色資源分布情況,在主體建設范圍外適當延伸拓展。
在空間布局方面,《規劃》根據紅軍長征歷程和行軍線路,以紅一方面軍(中央紅軍)長征路線為軸,以紅二十五軍、紅四方面軍、紅二方面軍(紅二、紅六軍團)長征路線和三軍會師路線為四線,構建了“一軸四線十四篇章”的整體空間框架和敘事體系,在此基礎上,提出十五省區段各顯特色、四類主體功能區塑造空間、萬里紅路串千村帶動振興的總體布局要求。
根據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要求,在編制過程中,組建了由黨史、軍史、文化、文物、旅游、規劃、交通、生態、傳播等不同領域專家組成的編制團隊,注重征求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和沿線省(區、市)意見,廣泛聽取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專家學者建議,堅持國家站位、突出國家標準,充分體現全球視野、歷史高度和時代眼光。
問: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類主體功能區建設有哪些具體安排?
答:《規劃》綜合考慮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整體布局、稟賦差異及保護管理需求等情況,就四類主體功能區建設作了以下具體安排。
管控保護區,明確由長征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新發現發掘長征文物遺存臨時保護區組成。在管控保護區內,按照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要求,對長征文物本體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對瀕危長征文物實施封閉管理,建成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的樣板區,形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資源保護基礎空間。
主題展示區,包括重點展示園、集中展示帶和特色展示點三種形態。重點展示園依托歷史意義重大、主題鮮明且交通便利、開放條件較好的國家級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及其周邊區域形成,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參觀游覽和文化體驗的主體區;集中展示帶以重點展示園為基點,匯集形成文化載體密集地帶;特色展示點主要依托布局相對分散,但具有特殊歷史價值、文化意義或體驗價值的長征文物或文化資源進行建設,滿足分眾化的參觀游覽體驗。《規劃》明確了一批重點展示園和集中展示帶,在此基礎上,各省(區、市)可結合實際情況確定省級層面的展示園、展示帶。
文旅融合區,由主題展示區及其周邊就近就便和可游可覽的歷史文化、自然生態、現代文旅優質資源組成,原則上以縣(市、區)為基本單元劃定,為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設施優化提升提供空間保障,形成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價值延展示范空間。《規劃》明確了若干縣(市、區)作為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首批“文旅融合示范區”創建單位。各省(區、市)可結合實際,分批優選符合條件的縣(市、區)推進文旅融合區建設。
傳統利用區,由長征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組成。重點依托與長征史實關聯緊密、基礎條件較好的村落、鎮和街區,推進紅軍長征村、長征主題紅色小鎮、紅軍街的建設,形成傳統利用與紅色記憶延續、紅色文化活態傳承相結合的典范區域。
問:聚焦關鍵領域基礎工程有哪些重要舉措?
答:《規劃》聚焦以下六大關鍵建設領域,并明確了長征沿線15個省(區、市)的重點項目。
(一)保護傳承工程。一是完善并公布長征文物名錄,持續加強長征遺址遺跡補充調查、價值評估和定級等工作,進一步夯實保護傳承基礎。二是實施長征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工程,建立并推行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重大修繕保護清單,加強長征文物的分類保護,建立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周邊環境風貌保護管控清單,嚴防不當建設,加強對沿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以及紀念設施的保護管理等。三是強化長征文物集中連片保護,推動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文物保護利用示范縣創建。四是提升傳承展示及利用水平,創建一批長征主題革命文物保護展示示范基地,建立國防教育示范基地、烈士紀念設施等展陳提升和改造清單等。五是建設完善線性展館群,按程序推進相關場館的新建、改擴建工作,實施一系列展陳提升工程等。六是推進長征歷史步道和紅軍長征村保護建設,大力推動“重走長征路”,創造全程沉浸式的革命文化體驗。
(二)研究發掘工程。一是推動成立中國長征學會,推進長征精神系統性研究,深入闡發長征精神與遵義會議精神,以及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重要革命精神在沿線區域的傳承發展。二是進一步加強對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所承載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頭故事的挖掘,加強口述史的搶救性收集,推出一系列思想藝術水準高的精品出版物,以及組織編纂系列圖錄圖集等。三是組織長征主題文藝創作,拍攝《長征之歌》,推進長征全線航拍等。四是推出“重走長征路”系列文化活動,策劃各類特色體育賽事、實景演出、主題展演等。五是就長征文物保護利用、紅色教育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和運營模式等內容開展重大課題委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三)環境配套工程。一是構建長征綠色生態廊道,加強沿線自然空間的保護和生態修復。二是推進長征沿線規劃鐵路、公路、機場、港口碼頭等的建設,形成綜合立體交通快進網絡。三是提高主要展示節點通達能力,織補末端交通、打破交通瓶頸。四是提升旅游交通運輸服務品質,促推沿線長征鐵路專列、長征公路客運專線規劃運行等。五是提升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水平,實施重點展示園“七有”工程等。六是建設視覺形象識別系統,線上線下統一使用國家文化公園形象標志,強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整體性和辨識度。
(四)文旅融合工程。一是推動長征主題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提升,推動創建一批長征主題旅游景區、軍事旅游示范基地和體育公園等。二是打造全程貫通的紅色旅游精品線路,鼓勵跨省、跨區域協同聯動發展。三是推出一系列契合長征主題特色的復合型文化旅游產品,重點開發長征研學旅游、長征鄉村旅游、長征體育旅游、長征自駕和徒步探險游等。四是創建標準化服務體系,加強相關的培訓、評選、監管等工作,推動旅游服務品質化、便利化、人性化。五是支持組建長征文旅聯盟,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和旅游企業,推動整體品牌塑造和營銷推介等。
(五)數字再現工程。一是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升主要展示區域的無線網絡和5G網絡覆蓋度。二是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官網,打造永不落幕的網上展示空間。三是建設長征數字云平臺,加強對長征文物和文化資源的數字信息采集等。四是推動長征文物和各類展示場館實施數字展示工程,加強長征主題智慧博物館和智慧景區建設。五是持續推進“互聯網+長征”系列項目,強化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傳播推廣等。
(六)教育培訓工程。一是依托長征沿線各級黨校、行政學院等資源,建設形成長征主題教育培訓體系,同時推動開發一批高水準教學資源。二是推動青少年長征精神教育長效化實施,將長征精神教育有機融入學校日常教學活動中。三是加強高素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根據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管理工作特點,加強對管理人才綜合能力的培養。四是制定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強化對講解員、導游員、紅色教育相關教師等專業人才的精準培養。五是發展穩定的志愿者隊伍,建立完善社區參與機制等。
問:在管理機制和組織保障方面有哪些具體要求?
答:為建設好運營好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規劃》在體制機制建設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完善管理體制,構建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格局,加強跨地區跨部門的統籌協調,形成強大工作合力。二是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加強規劃體系建設,保證重要目標、指標、要求、任務等有效傳導、相互耦合。三是加強投融資機制創新,形成社會資本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四是要深化交流機制,進一步加強工作交流、學術交流、國際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讓世界通過長征壯舉讀懂中國。五是要健全標準體系,突出國家標準,推動各地結合實際補短板、強弱項,避免參差不齊甚至出現明顯差距。
同時,《規劃》就組織領導、督促檢查、宣傳引導等做了規定,為下一步深入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撐。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