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 題:堅定文化自信,留住美麗鄉愁
新華社記者周瑋
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昌珠鎮扎西曲登社區內,綠樹鮮花點綴著一排排古樸的藏式小樓。當地以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為引領,依托區位優勢發展旅游民宿,新建的小劇院、“打牛角”(當地傳統民俗運動)活動場成了“人氣場所”。
建設新場地、整合舊資源,百姓有了新“舞臺”。新文化進萬家、新風尚進頭腦,文明新風廣泛傳播。
“民宿經濟帶動大家致富,閑暇時間聚集起來辦活動,聽黨課、唱藏戲、‘打牛角’。”吃上“旅游飯”的旦增白瑪說,“以前天天牧羊放牛,現在自家開了民宿,跟全國各地游客打交道,更有精氣神了。”
近年來,結合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推動鄉村振興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各地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高品質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加快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整合村史館、戲臺、非遺傳承所、文體廣場等資源,將公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場景,推進文旅融合、弘揚時代正氣、提振精神力量。
截至目前,全國已建成各類城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近1.3萬個。浙江“文化驛站”、江西“紅色閱讀空間”、甘肅“鄉村大舞臺”、湖南“門前三小”(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等創新實踐接地氣、旺人氣、正風氣,廣受群眾好評。
鄉村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繁衍傳承、生生不息的精神家園。“村晚”舞臺承載鄉音、鄉土、鄉愁、鄉情。
進入新時代,群眾性文化活動開展機制不斷健全,“村晚”通過網絡聯動,從區域的“小歡喜”發展成遍及全國的“大聯歡”,記錄傳統文化、展現鄉土鄉情、描繪小康生活。
在重慶市合川區雙槐鎮河馬村,“村晚”已連續舉辦多年。“最初的想法是讓過年回鄉的人們少打麻將,多一些文化娛樂活動,于是就組織起能歌善舞的村民。”“河馬村晚”發起人張濤說,“如今,我們這臺節目仍然保持‘農民編、編農民,農民演、演農民,農民看、看農民’的模式,不僅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也宣傳了黨的政策。”
在2021年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中,浙江慶元“月山春晚”特色節目《一個村的集體記憶》閃亮登場。節目展現犁秧田、打稻谷、捉泥鰍、磨豆腐、編草鞋等生產勞作場景和技能,原汁原味原生態呈現農家的創意和韻味。
吳美媯既是演員,也是“月山春晚”的見證人。“春晚帶動了村里的旅游發展,很多人來月山旅游,我家的民宿也經常滿客。”吳美媯如今是月山村遠近聞名的民宿老板,“是春晚給一家人、給月山村帶來了巨變。”
放眼神州,日益豐富的群眾文化活動,不斷提升百姓獲得感、幸福感。
數字顯示,目前,全國共有群眾文藝團體44萬多個,每天都有千百萬群眾在城鄉各地跳廣場舞、搞大家唱。
在歌聲中重溫百年黨史、傳承紅色基因,“唱支山歌給黨聽”大家唱群眾歌詠活動在全國持續開展,紅色旋律唱響城市與鄉村。自5月在四川南充的巴蜀合唱節啟動以來,帶動各地開展歌詠活動近3萬場,參與人次超1.7億。
參與者感言道出人民心聲——
“萬水千山,最美中國道路。這條路并不平坦,充滿了風雨險阻,一代代共產黨人,用鮮血和汗水澆灌鮮花和綠樹,這些印記,是不忘初心的精神之源。”
“大家唱,唱出對祖國發展成就的禮贊,更增強我們堅定不移跟黨走的信念。”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