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曾是古代人類貿易的最大宗商品,也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商品。中國的瓷器美學也是重要的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我們該如何欣賞中國古典陶瓷之美?理解與欣賞陶瓷之美,除了需要調動種種感官之外,還需要了解什么樣的背景和細節呢?7月18日下午,在北京·單向空間由浦睿文化舉辦的《古瓷之光》新書發布會上,陶瓷文化研究者涂睿明分享了他研究陶瓷的心得。
《古瓷之光》,涂睿明著,浦睿文化 | 湖南美術出版社2021年7月版
陶瓷燒制出來就是為了日常使用
涂睿明:當我們討論“陶瓷是什么”時,很容易給出的答案是——藝術品。除了當代藝術外,陶大家印象最深刻是古代瓷器。比如,非常著名的大明成化斗彩雞缸杯。這件作品在2013年拍賣時創下了紀錄——2.8億。那次拍賣在民眾中產生了極大反響。
這個雞缸杯又小又貴,藏家還爭議不斷。拍得雞缸杯的劉益謙曾經拍下《功甫貼》。幾派學者曾為《功甫貼》的真偽吵來吵去,直到現在《功甫貼》的真偽還沒有定論。劉益謙拍得雞缸杯時,民間爭議很大。大家都在說,這是不是在洗錢?這是富人的游戲!但專家們波瀾不驚。在拍賣之前,這件作品的預估價是2億到3億。所以,2.8億的成交價并沒有超出專家的估計。
這件極其昂貴、珍貴的古代陶瓷藝術品(雞缸杯)在拍賣時引起了轟動。在交割時,這個雞缸杯又引起轟動。在交割的時候,劉益謙拿著這個價值2.8億的雞缸杯喝了一口茶。這讓大家群情激憤,有人說他太不尊重文物了,還有人說他太沒文化,是一個土豪。我想說的是,這個舉動其實恰恰回到了陶瓷的本來面目。這件放在博物館令人高山仰止的作品,最初燒制出來就是為了皇帝的日常使用。當然,大家認為這個杯子是用來喝酒的。陶瓷燒造出來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當藝術品,也不是為了收藏,而是為了使用。當然,在使用之外,這些瓷器還兼具欣賞性。
大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劉益謙用來喝茶。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陶瓷自誕生始到現在都是我們最常見、最常使用的材料之一。盡管現代社會替代陶瓷的材料層出不窮,比如塑料、橡膠,但陶瓷仍然是今天人類社會最常使用的一種材料。除了當代藝術、古代工藝品、材料之外,陶瓷還在歷史上扮演過什么角色呢?
克拉克瓷是中國瓷器風靡世界的開端
下面分享一個關于克拉克瓷的故事。克拉克瓷是古時中國外銷瓷的一種。它的風格比較明顯,大家會覺得它既熟悉又陌生。我們能從中看到了青花瓷的影子。瓷器上畫的題材是大家都熟悉的中國傳統山水畫。奇怪的是,周圍一圈用的是比較奇怪的裝飾,這種裝飾方法叫“開光”,也叫開窗。這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裝飾方法。克拉克瓷并不只有這種風格,但這種風格是最典型的。此外,克拉克瓷這個名稱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
克拉克瓷,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17世紀早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商船船隊有兩個主要職能,一是做生意,二是搶劫。荷蘭商船船隊打劫了一艘葡萄牙商船。在回航的路上,這艘船滿載中國商品。這艘船被拉回到阿姆斯特丹,他們在阿姆斯特丹公開拍賣。
為什么要拍賣呢?因為大家不清楚這些商品的價格,所以創造了拍賣這種方式。拍賣品都是一些不好定價的商品,特別是這些來自神秘東方的貨物。那場拍賣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因為拍賣成交總額遠遠超出了大家的預期。整個拍賣的成交額能在當時阿姆斯特丹買450棟房子。這是瓷器在西方流行的標志性事件。
當時,荷蘭人用來搶劫的那種船叫Klak,意思是武裝商船。Klak船上的瓷器叫克拉克瓷。所以,克拉克瓷是中國陶瓷征服世界的開端,也是中國陶瓷影響和風行世界的開端。從此之后,瓷器成了人類社會有史以來最重要的貿易商品。從17世紀到19世紀,瓷器一直是全球貿易最大宗的商品之一。
活動現場,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簡約的風格一定是高級的嗎?
中國陶瓷的歷史非常悠久,從最原始的陶器到瓷器,經歷了數千年時間,其所包含的文化和美學內容極其豐富。目前,能看到講中國陶瓷美學的書都停留在概念上,這些書只是把美學的概念套在陶瓷發展的歷史上。這對大家去欣賞瓷器沒有任何幫助。我寫這本書用的都是案例,比如,在聊到宋代陶瓷時,由于當代媒體的傳播,幾乎所有人都覺得宋瓷是極簡、高冷的,但宋瓷并不是這樣的。我更愿意談論具體的作品。在這本書里,我選取了我認為最能代表中國陶瓷美學的70多件作品,并一一講解如何去欣賞它們,以及它們背后所包含的內容。
我先給大家提供一個框架。在學習欣賞瓷器時,我們需要知道從哪些方面欣賞它。我將瓷器之美歸納為四個部分:造型、裝飾、質地和工藝。
形之美是造型的藝術。我大體梳理了影響中國陶瓷美學發展的三股主要力量——宮廷美學、民間美學和文人美學。從一件件器物上,我們可以看到這三股力量相互交織、相互影響。下面我會一件件地分享瓷器,一起來欣賞。當然我會有所偏重,我會先從造型藝術的角度選取一些代表作品。
唐代的白瓷。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這件是唐代的白瓷。當時的燒造的工藝水平不是很高。現在我們覺得這個線條很藝術,其實是因為當時工藝的弊端——當時,釉的流淌是無法控制的。在正常情況下,現代瓷器上釉是要上滿的。當時,如果釉上滿了的話,一燒就流到底下了,一流到底下就粘起來了,瓷器就可能壞掉。所以,這些優美的線條不是刻意創造的,是為了防止釉的流動,并給它留下流淌的空間。這件瓷器的重點是,它的造型非常能代表唐代的狀態。這件瓷器很大。這種造型的瓷器在很多博物館都有,每一件都不一樣,這件是最精彩的一件。它的形狀非常雄壯、很飽滿、有氣勢。在細節上,它做得非常精致。它的盤口像一個盤子一樣,兩邊的耳是把手,被做成了龍。龍的姿態很優雅,線條很優美,非常有力量。
它的頸部的優雅,肥而不膩,和它下面的壯碩對比,構成了一種非雄壯的感覺。大家再看宋代器型時,就會發現唐宋之間的氣質很不一樣。這件白瓷有一個細節很加分——不對稱。它的耳朵不是故意不對稱的——因為這是隨手捏的。后來,在雍正時期,有官窯仿這個造型,他們仿的水平很高,但做出來的瓷器失去了活力。失控的東西能造成很微妙的狀態。這兩條龍之間似乎在對話。后來,宮廷卻把它當作美學典范,去修正它的不完美,這樣做又失去了活力。
宋瓷。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到了宋代,美學上的審美出現了變化。瓷器變得精致、文雅,沒有那種壯碩的氣勢了。宋瓷給人簡約、高冷的印象就是這樣造成的。這件宋瓷的形狀非常簡單,是一個直口盤。所有的盤子都是往外撇的,但它的口沿卻是直壁的,這很少見。雖然這是一個經典器型,但我們幾乎看不到這種直口的口沿。我們經常說叫簡約而不簡單,那鞋細邊一定是工匠有意做出來的。這是一種裝飾——是一道弦文。這些細節非常值得玩味。它的足實際上非常精彩。大部分器物的足在底下,但是這件宋瓷的足是一半在里,一半在外,有點像在扛著的感覺。這件宋瓷立面和平面的比例非常夸張。自己家里面用的盤子的盤沿和盤底的比例不會這么夸張。如此很簡單的造型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是因為它有很多可以玩味的地方。
宋代官窯的弦紋瓶,圖片來自出版社。
這是宋代官窯的弦紋瓶,上面有著一層一層的弦紋。這些弦紋很像丟石子在水里紋理蕩開的感覺。在下面的那部分,這些紋理像是碰到了壁,變得很密集。一層一層的弦紋非常有節奏感。這件瓷器幾乎沒有裝飾,大家可以把它理解為結構,但它又有非常強的裝飾性。在宋瓷當中,這種極簡類型能夠增加裝飾的方法很少,這時反而凸顯了它在造型上面所取得的成就。
宋瓷,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這件宋瓷是一件高度復雜的作品,非常精彩。首先,它顏色很漂亮,看上去有點偏色。這是早期的低溫綠釉。這件宋瓷體現了獅子的姿態。中國沒有獅子,獅子是舶來品,但獅子又非常受歡迎,在王府外面要立石獅,民間會有舞獅。造型之美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規則器皿類,一種是雕塑類。這件瓷器是這兩類型的結合。像佛是純粹的雕塑。它連座的復雜性處理得很好。我們不會覺得這件瓷器非常繁復,這是由于節奏把控得好。
現在大家有審美上的誤區——簡潔就是高級,性冷淡風。前兩年因為《國家寶藏》有一條微信文章刷屏了,那條微信文章講,雍正皇帝氣活了罵乾隆:“沒有遺傳,全是突變,怎么這樣呢?弄得太丑了。”文章里還做了圖片對比,諷刺乾隆的“農家樂”審美。
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乾隆的審美肯定一流。但是,乾隆有不同的訴求,比如,有些東西包含政治目的。我專門有篇文章寫這個,這里不展開聊。現在我們說,雍正的審美簡約,所以高級,乾隆的審美繁復,所以低級。這是不對的。沒有哪一種取向天生比另外一種更高級。如果以簡約和繁復為標準的話,文藝復興比起極簡主義肯定要復雜。所以,我們不能認為簡約就是高級,復雜就是低級。復雜有復雜的高級,簡約有簡約的高級,復雜有復雜的低俗,簡約有簡約的低俗。
這件宋代瓷器還有一個小細節。是我們會經常忽略的人。因為我們在瓷器上看不到人,也看不到人的痕跡,所以人的所思所想無法在一個器物被看到。但是,這件作品空白的地方,也就是不上釉的地方是作者刻意為之的。不上釉顯然是工藝問題。假如你買了一個盤子,有一面沒有釉,這顯然不正常。我后來查過,這件瓷器確實不是燒壞了。這種低溫顏色釉,不太可能出現大面積的沒釉情況,所以,我們基本可以認為這是制作者有意為之。這是非常大膽、非常有想象力的舉措。因為我會做瓷器,我會想象,作者是讓觀看者對比被蓋住部分的材料質感,這樣能夠更好地感受釉面的效果。這件作品讓我很驚訝。
唐三彩,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這是一件雕塑唐三彩,是造型藝術的高峰。唐三彩非常有趣,在唐代,唐三彩主要是“南青北白”。其實,這是因為技術的局限性,當時沒法燒出很多顏色來。但在這個唐三彩卻呈現出非常絢爛顏色。一方面。這是因為當時有幾種鮮艷的顏色開始出現,另外,這些顏色的使用方式讓這些顏色進行交融,產生變化。唐三彩主要作為陪葬品而存在,因此在歷史上湮沒無聞。即使盜墓發現唐三彩以后,古玩行也不買賣唐三彩。所以,在中國古代,唐三彩一直不受重視。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的古代藝術品開始流向西方,唐三彩被西方人所重視,“唐三彩”這個概念也是西方人創造的概念。
這件唐三彩非常寫實,因為當時從上到下都喜歡馬。工匠在表達的時候有非常多的觀察。所以,那時唐三彩馬的塑形高度寫實,非常精彩。在純粹的藝術品當中,這件作品也是典范。而且,唐三彩不是瓷器,它是釉陶,它的溫度比較低,還沒有燒成陶的狀態。
鬹,圖片來自出版社。
早期陶瓷開始進入人類的視野和生活后,由于制作技術不成熟,并沒有什么規范,因此,每一個匠人在做器皿時都天馬行空。這是一件鬹,《說文解字》說,鬶是三足的鍋,類似于三足的鍋——用現在的話叫“一體化設計”——一個鍋底下有支架的部分,這件作品把支架和身體做成一體。它像個怪獸,它的造型差異很大,包含非常豐富的體系。這件作品很有想象力。早期人類完全沒有約束,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是沒有邊界的。雖然不一定每件作品都好,但都是可以制作出來的,只要做得能用就可以了。早期的陶器或民間藝術會有旺盛的生命力,這是非常有價值的部分。高超的技術本身是有美學價值的。早期這種技術性的體現并不充分,是因為當時技術水平不是很高。但這兩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很微妙的平衡,或者是一種對立、一種沖突。當技術越來越成熟時,人們發揮想象力的空間也變小。
宋代官窯筆舔,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再看藝術造型當中另外一個例子,這件作品不是器皿,也不是雕塑。這是宋代官窯一件瓷器,后來收藏在宮廷里,并在乾隆皇帝手上得到珍視。乾隆皇帝很喜歡它,還寫了一首詩,讓匠人刻在后面。這本質上是外族皇帝學習中國文人的傳統題字刻詩,這事不是乾隆皇帝發明的,是漢族文人的做法。我們現在覺得到處寫“到此一游”的人素質很低。在泰山上,當時文人也寫“到此一游”。這里面的區別是,文人名氣大,詩好,書法好,所以就成了文化遺跡,而我們寫的“到此一游”就是垃圾。但是,這本質上并沒有差別。
這件瓷器是一個橢片,是筆舔(毛筆蘸墨后把筆尖上的墨抹勻的器具)。這件瓷器當盤子裝水也裝不了多少。中國人經常講“無用之用”——這件器物上比較好地體現了這種文人審美。它既是天然的,又有很深的人造痕跡。這種線條很像書法里的“屋漏痕”(顏真卿的筆法被形容為“錐畫沙、屋漏痕”),即從自然現象去捕捉美感。所以,乾隆皇帝是非常了解的。這件作品樸素無聞,而且大家都能想象出來它是怎么制作的——跟小孩玩泥巴差不多。但是,這件作品又有很明確的美學訴求,比如,這條黑邊是故意的轉折,因為轉折的地方掛不住釉,釉是泥漿的狀態。我們把最好的泥片扔到泥漿桶里面撈出來,因為它尖,釉就會流淌,所以會露胎。所以,這件瓷器的黑邊不是畫出來的,是底色露出來的。
在古代,陶瓷技藝水平的發展
不是毎一年都在進步的
飾之美是講釉色、紋飾與繪畫。把陶瓷的外面當做一個裝飾面的話,我們可以在這上面做裝飾。一種裝飾是用單一的顏色做裝飾,比如宋瓷。宋瓷的顏色比較少,叫鈞瓷,也叫窯變。窯變還是一種釉,窯變釉是一種特殊的釉——清代宮廷仿鈞窯燒制的、流動的狀態、顏色很豐富的窯叫窯變釉。窯變是指在窯里面發生了不可預期的變化。文人筆記里面記載,燒個瓶子燒壞了,壞得像個觀音像,又有點像遠處的山,像豬八戒。器型上面發生了扭曲變化。窯變還包括釉色,本來想燒紅色,結果出來綠色。因為上釉后,燒出來會產生哪些變化是我們無法預知也無法精確控制的。現在,我們很容易把它看作抽象藝術,因為它沒有明確構圖完全是不可控原因而產生的。
雍正十二色菊瓣盤,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這件瓷器有很豐富的顏色,這是雍正十二色菊瓣盤,每一個盤子是一種顏色。最早的記載是御窯廠進貢給皇帝12種顏色,但其實不止12種顏色。這樣的盤子是以顏色為裝飾,沒有紋飾,純粹靠顏色本身來說話。
我們去欣賞顏色釉瓷器時,一方面欣賞色彩本身,一方面欣賞造型。菊瓣盤不復雜,有點像一朵菊花。你可以從技術層面進行分析,多重對比造成了緊張感,也是豐富性的體現。顏色本質上是化學工業。古人在用最原始的方法,所以在顏色的部分探索歷程特別久。從清代開始,瓷器出現色彩大爆發。
古代科技沒有那么成熟,會有一些技術性的成分。所以,陶瓷的發展不是毎一年都在進步。比如,明代早期達到很高高度以后,明代中期的質量有所下降。但在總體上,宋代陶瓷的工藝水平的科技部分比明代好,清代制瓷的工藝水平比宋代高了幾個數量級。但是,這不意味著清代瓷器的美學是超過宋代的。
十二色菊瓣盤能代表雍正皇帝的品位。現在的工藝比那個時候好,在那時,做十二塊顏色的盤子要面臨的技術障礙有很多。每一種釉的處理方法不一樣,而且每一種釉在釉面上都顯得很均勻并不容易,因為它有很多小曲面。我去年嘗試燒了高溫紅釉,我也燒出來了,但是燒得不好看。不是顏色不好看,而是轉角部分不太容易掛釉,釉薄就會露白——因為胎是白的。露白很多很破壞整體感。
青花十二花神杯,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這是青花十二花神杯,這是康熙時期非常著名的一組作品。每一個月都有一個花神(在正面),背面有一首詩歌,背后有一個小印章。杯子上有詩書畫印的結合。中國畫幾個最主要的元素,詩書畫印并不可少。這樣一件器物很像一個小型展覽會或小型畫展。大家可以看杯口,上面有青花字。如果現場觀看會非常明顯。大家直接可以看透杯子內壁,因為瓷質很好,特別薄。所以,制作它們的工藝難度很高,因為它要做得非常透。它薄到一個成年男性用力捏就能捏破的程度。欣賞瓷器包含很多部分,我們可以把它當做小型畫展來看,也能欣賞它的質地美感,比如,輕、薄、透,釉面的溫潤等。
康熙時期的五彩,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這是康熙時期的五彩,它的繪畫性非常強,上面畫的人物非常多。人物畫在中國古代是不太受重視的。中國古代繪畫審美最核心、評價最高的是文人畫。早期時候山水都不是文人畫。宋代時,王希孟畫的《千里江山圖》也不是文人畫。那時的文人畫是畫竹子、石頭、蘭花。但是,到了元代,山水成了文人畫的主體,文人畫的主題開始擴展。但在任何朝代,人物畫都沒有進入到文人畫的體系。人物畫在中國古代繪畫的地位相對不高。但有趣的是,瓷器上的人物畫特別多,尤其在康熙時期,這是因為當時小說很流行。明代晚期官窯停燒了,一方面是民間需求非常多元,一方面是海外貿易。為了滿足民間需求,匠人就會畫小說插圖。
斗彩雞缸杯,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這是斗彩雞缸杯,是雍正時期的一件斗彩。什么是斗彩?大家看這個畫面,葉子部分是青花勾線,首先用青花做白描,然后上釉,上釉以后燒制。燒后是只有構線的青花瓷,然后填上顏色。填完顏色后再燒一遍。這種裝飾手法叫斗彩。
大家覺得這個雞缸杯畫得好嗎?我有很多設計師朋友問我,這個雞缸杯畫得好嗎?他們的潛臺詞是畫得不好,但又賣得那么貴,而且還很有名,很多文人對它贊不絕口。這是怎么回事呢?我說,這個感覺是對的,它就是畫得不好。為什么畫得不好又有那么多人說它好呢?其實,我們不太了解古代文人評價它的語境。
比如,今天我去你家玩看到你家孩子畫畫,我一看說,這孩子畫得挺好!我沒有把你家孩子拉到藝術家的水平線上去比,而是放在孩子的水平上去比。而且,有些東西是孩子才能表現出來——拙趣、天真。這是一些職業藝術家無法表現的。了解的這種語境以后,我們才會了解為什么文人會說好。因為這個雞缸杯不是單純從繪畫角度做判斷的。沈周畫過很多雞,他一看就知道什么是專業、什么是業余。匠人畫的東西就像小孩畫的一樣,這種趣味是文人喜歡的,但文人又不敢這樣畫,因為他們有他們的規范和約束。所以,在清代時候,雍正宮廷經常仿前朝的經典瓷器,其中就包括雞缸杯。一種仿造是尊重經典,照原樣做。另一種是改良,覺得原來的瓷器畫得不夠好,要求御窯廠畫得精細一些。所以,雍正時期雞缸杯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這樣的,另一種是更精細、更寫實。
壓手杯,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這是壓手杯。前面提到顏色、繪畫,這是裝飾紋樣。這種紋樣是纏枝蓮。有一個西方學者寫了一本書,叫《蓮與龍:中國紋飾》,前兩年還翻譯到了國內。他說,纏枝蓮和龍紋是最象征著中國的兩種紋樣。
纏枝蓮的紋樣,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為什么叫“纏枝蓮”呢?如果不了解的話,我們無法把這種紋樣跟蓮花聯系在一起。蓮花是直的,畫的是曲的。這經過了漫長的演化,受中東地區的影響比較多。
龍紋紋樣,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這是龍紋。龍是皇權的象征,民間是不能使用的,但是卻禁而不止。一方面,明代的皇帝三令五申、層層加碼禁止使用龍紋,甚至要誅九族,但民間到處都是。明代以后,官窯瓷器里的瑕疵品就不砸掉了。到了清代,這次瓷器不但不砸掉,還要運到宮廷里給皇帝用。乾隆皇帝曾下旨說,接下來瑕疵器不要運到京城了,就地變賣。督陶官唐英收到圣旨以后,上了一個奏折說,有兩種瓷器不太適合流到民間,一種是黃釉瓷,一種是龍紋瓷,這兩種是皇帝專用的。皇帝給了批示說,你說的有點道理,黃釉瓷燒得不好也給我用吧,但龍紋就算了,民間到處都是。有一本書講得非常有意思,它說,“龍哪里是皇權的象征,明明就是皇帝的奴隸。下水道是龍,房頂上是龍,這是看家護院,哪里是皇家的象征,明明是寵物!”
我們該如何感受瓷器材質的美感?
質之美——材質美感是現在容易忽略的部分。家里面用的那么多瓷器,大家都不會像玉一樣,放在手上撫摸它。我們忽略了它的美感,另外現代的工業化陶瓷確實沒有了美感。這是景德鎮的青白瓷,它有假玉之稱。它的質地溫潤得像玉。既然像玉,這就包含了材質本身的美。到了宋代以后,材質本身的美感是值得關注的。
景德鎮的青白瓷,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玲瓏瓷,圖片由出版社提供。
如何欣賞工藝是更專業、更難的一部分。因為一般我們很少接觸到工藝。薄是能直觀感受到的,如果一件瓷器很薄,我們就會覺得很厲害。這是玲瓏瓷,它有點鏤空,有玻璃的狀態。一打光,這件瓷器是通透的。這種瓷器在解放后非常流行。這屬于技術的創新和突破——一件瓷器能薄到沒有胎,只有釉。
演講 | 涂睿明
整理 | 徐悅東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