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畫修復:學院制教育是大勢所趨
在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古書畫保護專項基金近日舉辦了設立儀式。據了解,該基金將致力于古書畫、壁畫、碑等文物的修復與數字化保護,推動古書畫保護的多學科交叉研究與人才培養,加強海外流失文物的追溯與保護,促進文化的交流與推廣。
歷代書畫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有形的物質空間記錄著古人對世界的感知與精神訴求,展示著民族特有的生命印記與成長軌道。但隨著時間流逝,或因保存不當,古書畫作品難免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與侵蝕,無論是博物館收藏的書畫作品,還是民間的私人藏品都面臨保護與修復的難題。
在古書畫保護專項基金設立儀式上,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導師陸宗潤深有感觸,“古書畫修復是一門比較復雜的學問,這在過去只被看作是一門手藝,如今修復不僅是一門手藝,我們正在逐漸建立起它的理論。傳統的師傅帶徒弟只能解決技術問題,不能得出科學的方法,也缺乏藝術審美。只有懂得繪畫書法,才能修出作品原本面貌,體現精氣神。這些師傅帶徒弟滿足不了,所以學院制教育是大勢所趨”。
據參加這次儀式的專家介紹,雖然近些年來書畫修復行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但仍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第一,雖然一些規模實力雄厚的公藏單位具有業內領先的修復技術與修復經驗,但更多地方博物館,特別是市級、縣級博物館和一些私人博物館,無法保證最基本的書畫保護與修復專業人員設置,也缺乏相應的硬件設施。第二,目前古書畫修復人才仍無法滿足需求。據不完全統計,如今全國官方博物館中從事古書畫裝裱修復的專業人員不過400人左右,遠遠難以滿足古書畫的保護修復需求,這使得大批的古書畫得不到相應的保護和修復。第三,中國有很多優秀的古書畫作品流落海外,這部分藏品的保護修復工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存藏單位的重視程度和能力水平。雖有少量博物館能夠較好地保護和修復中國古書畫,但很難真正做到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去保護和修復,更不用說在修復和保護古書畫方面得不到經費保障的博物館了。
針對這些問題,陸宗潤表示,培育更多高水平復合型人才,是解決國內行業發展壁壘的關鍵措施。近幾年有院校開設相關專業,推動古書畫由傳統的師徒帶教式向學院制教育形式轉變,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有待加強。可通過聘請校外導師,設立課外訓練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技術指導和實踐操作機會。對于藏在海外的書畫作品的保護和修復,可以考慮在基金會內成立相應部門,為國內有修復能力的機構和海外有需求的書畫作品存藏部門搭建合作的渠道,努力實現互利共贏。
對此,故宮博物院古書畫修復副研究館員王紅梅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是對古書畫的搶救式保護,優先修復破損嚴重的、珍貴的文物,無論是官方博物館、民間私人博物館或者個人收藏的書畫作品。其次,在人才培養方面,一些博物館內部存在斷層問題,修復人員青黃不接,很多優秀的修復專家已經退休,而青年修復人員的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要加強行業人員的培訓,促進兩者的交流互動。另外,書畫修復的院校人才培養一直很不錯,但是對于社會上古書畫修復的私人從業者來說,他們一直堅守在修復領域,卻沒有得到重視和認可,想要提高技術卻苦于沒有門徑。如果相關部門或者機構可以為他們提供培訓提升和專業評定的平臺,修復人才短缺的困境可以得到很好的緩解。對于業余書畫修復愛好者而言,他們雖然不以此為職業,但是對書畫修復有興趣,可以舉辦書畫修復業余班或者成立修復協會,普及修復知識。最后,就弘揚與繼承而言,一是增強社會群體的互動性,比如院校、博物館之間的交流活動,為院校學生開展課外講座,增強修復專業學生的社會實踐,以及增加博物館內部的古書畫修復展示;二是將古書畫修復作為科普實踐,擴展到中小學的研學活動、社區老年大學中去,為古書畫修復與保護提供多學科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