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首次發現外城城墻體系
中國網北京1月13日訊(記者 秦金月)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獲悉,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主持發掘的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首次發現金中都外城護城河、城墻、馬面、順城街道路等外城城墻體系,并了解了這些遺跡的形制結構和營建方式。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金朝是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權,其族發源于東北黑龍江地區。金朝第四位帝王完顏亮于貞元元年(公元1153年)正式遷都燕京(即現在的北京),并改稱中都,開啟了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62年輝煌歷史。
金末貞祐二年(公元1214年)金宣宗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次年(公元1215年)蒙古軍攻占中都城,金中都作為金朝都城的歷史結束。金亡后,元朝在其東北方另建新城,中都城被作為“南城”繼續使用,街市尚繁榮。元末明初之后,中都城逐漸遭到廢棄。
金中都城墻遺址目前在地表尚存南城墻萬泉寺、鳳凰嘴和西城墻高樓村等三處,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
2019-2020年,為配合金中都城墻保護和展示工作,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豐臺區文化和旅游局對西城墻、南城墻及周邊開展了兩年的考古發掘工作,共計發掘面積2900平方米。此次考古工作是首次對金中都外城城墻開展考古發掘,發現城墻遺跡5處,總長約60米,最寬處24米;馬面遺跡(凸出于墻體外側的防御設施)1處,長約20米,寬約7米;護城河遺跡1處,寬約66米;城內道路2條,殘長約20米和40米;出土有“官”字款磚、定窯、鈞窯瓷片等遺物。
據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員、此次金中都遺址發掘領隊丁利娜介紹,此次發掘的意義在于基本厘清了外城城墻的保存狀況、形制結構,及其與城外護城河、城內道路的關系,首次正式確認了護城河、城墻的寬度及營建方式。另外,發掘首次完整揭露了1處金中都外城墻的馬面遺跡,確認其形制為圓角長方形,構建方式為在城墻外二次增筑、外圍包磚。同時,疊壓在南城墻下的唐代墓葬、遼代墓葬為金中都城在唐幽州、遼南京城基礎上改、擴建的史實提供了直接的考古學證據。
據悉,金中都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中居于重要地位,此次考古發現為復原金中都結構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資料,實證了金中都城的建制沿革。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
金中都城墻遺址考古現場(攝影 秦金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