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謠》歌誦會:讓傳統文化搭上實景演出的快車
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暴發,線下演出行業暫時停滯。即便現在,劇院、演出場所復工復產,50%的上座率依然時刻提醒業內人士尋找著更好、更能輕松觀看演出的方式,以滿足觀眾日益增長的強大觀演需求。
把觀看場所放在戶外的旅游演出、實景演出再一次引起大家關注?!耙咔檫^后的復演不僅僅是簡單的劇場回歸,也應該同步思考演藝行業或演藝事業于今后可能會出現新的存在方式。走向田園,走向戶外,走向線上云端等更為廣闊自由的存在與發展空間,或許是積極的應對之策,從中可以探索新世紀演劇藝術的新形態與新常態?!敝袊鴳騽〖覅f會副主席羅懷臻指出。
9月4日晚,在萬里長城腳下,河北張家口舉行的大型實景演出《長城謠》,在實景場地與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新媒體平臺“央視頻”的直播中同時收獲超高人氣,現場觀眾感嘆道,巍峨長城的千年文化“活”了起來!當前背景下,實景演出遇到新機遇,而傳統文化傳承則是亙古不變、常談常新的話題,《長城謠》的演出對于表現長城文化的成功,或許能夠帶給我們一些新的借鑒。
形式創新:傳統文化更需要新的表達
以往留在觀眾心目中最為記憶猶新的實景演出當屬張藝謀的“印象系列”,同已成產業體系的宋城演藝集團的《宋城千古情》《桂林千古情》《張家界千古情》等“千古情”系列類似,都擅長以歌舞、燈光配以山水實景搭建,依賴的是自然地勢,色彩加持、肢體表演。
實景演出《長城謠》本身是2020年河北省第五屆旅游發展大會的內容之一,這類旅游演藝項目,作為傳統的旅游節內容,本身在國內各地已經探索出了完整的產業執行流程,其實只要照搬以往的旅游節成功模式,依舊可以收獲一定的經濟效益,但是對于“長城”這個傳統文化大IP,如果依然搭建些燈光彩綢,在景區舞舞跳跳,而不是“走心”表達,既是對非遺古跡的褻瀆,也是對寶貴文化資源的浪費。
“實景演出的關鍵,是使實景旅游與文化形成互利互動的良性循環,不能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甚至扭曲文化本身的意義,更不能打著文化的幌子行媚俗之事。當前實景演出,或多或少存在過度包裝的傾向,尤其是過分依靠聲光電效果,或許會暫時贏得觀眾的眼球,但如果由此造成文化韻味的流失或異化,就值得警惕。實景演出大都依托本地文化資源,且耗資巨大,理應形成百花齊放的藝術風貌。但實際上,不同的內容卻經常呈現出類似的風格,其創意、藝術呈現、審美格調方面的同質化傾向,同樣值得警惕?!标兾鲙煼洞髮W新聞與傳播學院編導系副教授穆海亮指出。
摒棄以往一切經驗,《長城謠》為依托長城的實景演出選擇了經典詩詞、歌曲、文藝作品及相關經典音樂重現和新編,讓這些本來就屬于傳統文化的經典篇章,呈現為朗誦音樂會的形式。本著保護與開發并重的原則,演出選擇在張家口清河影視城1∶1還原的“大境門”前舉行。大境門意為“邊境之門”,是萬里長城四大關口之一,也是我國最早的陸路貿易口岸,歷史上最早的“一帶一路”起點。大境門長城,上書“大好河山”四字,代表著長城精神和文化自信,具有特殊文化價值和象征意義。
相比于肢體的藝術表達,語言在藝術表達上有其自身的特色,既能直抒胸臆,又不失文化厚重,徐徐吟唱中還能傳遞出別樣的細膩婉約。于是觀眾看到了長城腳下的嘉賓云集,有國家著名的歌唱家、朗誦家,有冬奧健兒,有形象健康向上的央視主持人、演員,青年歌手……共同用詩、文、歌的形式表達、歌頌長城,將流淌在中華民族血液里的“長城精神”直觀地展現出來。
在呈現形式上,“長城大境門+央視頻”的線上線下聯動,打破了時空限制,看到長城“活”起來的人更多了。與此同時,從白天就熱鬧起來的衍生集市、快閃表演、創意沉浸式體驗等活動,則讓參與晚會的觀眾仿佛穿越千年,現場體驗到了這份“長城文化”的精髓所在。
多語言的藝術表達,線上線下的聯動、日經濟與夜經濟的沉浸體驗結合……在這樣的創新中,當遠景、近景將長城、人文以及時代強音融入新的音樂創作中,將傳頌千載的經典名曲、音樂元素,與當代聲、光、電科技搭配,回蕩在山巔峻峰,巍峨雄關上下,自然獲得了所有演出者、參與者胸腔的共鳴,天地人的壯麗之感陡生。
內容為王:挖掘厚重底蘊是實景演出的別樣打開方式
“景區文化與演出結合是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英國有很多劇院的演出就是由旅游部門來補貼的,意在展現純正的戲劇文化來招徠游客。這樣做的原初動機,是以演出的形式增強景點的吸引力,但必須真正鮮明地表達出景點蘊含的民族文化底蘊,才能夠為景點增光添彩。創作能夠表達和弘揚民族文化瑰寶的演出內容,是創作者們始終要堅持的重點。”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講師孔德罡指出。
不同于以往的實景演出聚焦單個故事或者一段歷史,《長城謠》雖然整體形式上是分散的單個節目表演,卻通過“眾志成城萬里長”“長城內外是家鄉”“萬里長城永不倒”三大篇章設置,在神韻上將長城關內與塞外融合,歷史與未來串聯。
《滿江紅》里“待從頭、收拾舊山河”的滿腔熱血;《沁園春·雪》里“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的遼闊浩渺;《清平樂·六盤山》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不屈壯志;《鴻雁》中“酒喝干、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的濃濃鄉情;《長城謠》里“四萬萬同胞心一樣,新的長城萬里長”的決心與希望;《冬奧有我》里“更快、更高、更強”的激情與夢想……
它們共同將時代的變遷、使命的變遷,一條古道上,中國經濟的選擇與堅持、成長與涅槃;一脈血緣內,中華兒女的膽略與見識、基因與繼承;從商場到戰場,從個人到國家,從關口到征途,從家境到國運……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使得觀眾既能由此回望歷史,看到長城所見證的中華兒女的不屈不撓,也能望向未來,對新長城助力“中國夢”的實現充滿希望。
情感釋放:跨時空的家國情懷賦予演出靈魂
“實景演出、旅游演出的盛行,讓我們看到,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讓演出中的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內涵、甚至于情感的承載。拒絕山寨,抄襲,模仿,爭取在自己的地域文化和主題之下生長出真正具有自己文化靈魂的演出,爭取在賞心悅目和驚險奇絕之間打造出弘揚中華文化的品牌節目,通過演出讓景無言地述說中國山河的文化魂魄?!敝袊囆g研究院副研究員張之薇談道。
從當前國內實景演出的現狀來看,大多聚焦區域文化特色,體現多姿多彩的地域風情?!秹衾锢霞摇芬郧昊罩菸幕癁楸尘?,讓漫山油菜花的婺源多了幾分文化的韻味;《印象·劉三姐》將桂林山水、漓江風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宋城千古情》將杭州的靈魂送到觀眾心里;《鼎盛王朝·康熙大典》將清皇家文化通過康熙帝的一生呈現出來;《又見平遙》則將平遙人的道德傳統及因此生發的悲壯情懷傳遞給世人。
與這些聚焦各地特色文化的實景演出不同,從情感層面來看,《長城謠》在情感釋放上更多著墨。厚重的歷史感、鄉愁情結,細微間見宏大的家國情懷在其中彌漫。這與長城本身的特性密不可分。兩千多年來,長城見過了大一統的盛世王朝,南北多民族的碰撞與融合,親歷了戰火紛飛的殘酷,守住了泱泱中華的民族氣節。萬里長城不僅僅是建筑史上的奇跡,在奔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它的精氣神早已融入每一個中華兒女的血脈里,成為國之象征。
而這,恐怕也是能使得長城在觀眾眼中“活”起來了的魂之所在。
從形式創新,到內容表達,再到情感釋放,我們可以看到,以歷史為基,結合時代發展與當地地域文化特色大膽走心創新的實景演出,不僅能夠讓人感受到演出本身的魅力質感,更能讓廣大觀眾從心底感受傳統文化的豐富瑰麗,承載了文化傳承功能的實景演出才能走得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