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第十五屆中國攝影藝術節開幕式
暨第十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典禮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舉行。
資深攝影家徐永輝、何世堯獲
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攝影)。
2024年11月23日,資深攝影家徐永輝、何世堯(左)在第十五屆中國攝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上手捧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獎(攝影)獎杯與證書。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何世堯,男,浙江永康人,1935年11月出生。人民畫報社資深專題攝影記者、著名風光攝影家、九三學社社員、中國長城學會會員,曾任中國畫報出版社副總編輯、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老攝影家協會理事、浙江永康市政協攝影協會名譽主席。
頒獎詞:他是新中國培養起來的第一代攝影記者,17歲即被選中,走上《人民畫報》的專業崗位;他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拍攝了大量反映國家建設和群眾生活的專題,為歷史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精神和氣質;他參與編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本以祖國錦繡河山為內容的畫冊《中國風光》,首次讓九寨溝等風景名勝為世界所知;他拍攝的《巍巍長城》被制成巨幅壁毯,作為國禮懸掛在聯合國總部60余年,傳揚著中國精神;他走遍祖國大江南北,記錄下中華大地的壯美山河,更記錄下共和國的奮進腳步。攝影家何世堯,堅持“藝術的紀實,紀實的藝術”理念,統籌“現場構思”和“形象儲存”,堅持以博大的氣魄和精微的靈秀,用鏡頭記錄時代,用圖片謳歌祖國,為時代畫像,為人民抒懷。
何世堯是新中國自己培養的攝影師。
他的攝影生涯
伴隨著共和國前進的步伐,
他的攝影創作
扎根于廣袤的神州大地,
他的攝影理念
汲取于深厚的中華文化根脈,
他用攝影創作
記錄下共和國奮進的影像,
為中國的畫報事業、
新中國對外傳播事業
傾情奉獻、無怨無悔,
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巍巍長城》:“長城第一照”
巍巍長城。北京,八達嶺,1962年。攝影 何世堯
《巍巍長城》堪稱何世堯的攝影代表作,被譽為“長城第一照”。這幅作品雖未獲得任何獎項,但無疑是可以載入新中國攝影史冊的風光攝影經典作品。1962年,何世堯在查閱了大量以往拍攝長城的作品后,歷經曲折,在八達嶺拍攝完成那幅氣勢磅礴、構圖飽滿、層次豐富的《巍巍長城》,并首次發表在1963年第2期《人民畫報》跨頁上。之后《巍巍長城》相繼被專業攝影刊物《中國攝影》雜志及《中國四十年優秀攝影作品選》《江山如此多嬌》《中國傳世風光攝影作品》《中國風光》等數十本畫冊刊登,被中外多種報刊以各種形式轉載,還多次出現在掛歷、年畫、明信片,甚至被印染在旅游T恤衫上。
1974年,按照《巍巍長城》制成的巨幅壁毯作為中國政府國禮贈送給聯合國,至今懸掛在聯合國主賓大廳里,向世界講述著中國故事,也見證世界舞臺上的中國印記。
2024年10月24日,聯合國總部會議大廳。按照《巍巍長城》制作的壁毯《長城》依然懸掛于聯合國總部會議大廳,至今已有50年。攝影 Zaw Win
以拍攝《巍巍長城》為起點,何世堯與長城攝影結下不解之緣。他又陸續拍攝了慕田峪、金山嶺等燕京長城。1988年與被譽為“萬里長城第一人”的著名古建筑學家羅哲文合作,編輯出版了《燕京長城》畫冊(中國畫報出版社與北京市旅游局聯合出版)。1991年,他全程參加了“中日長城聯合踏勘隊”的攝影工作。
城山濃淡朝暉凝。北京,金山嶺,1985年。攝影 何世堯
青松當驚長城殊。北京,慕田峪,1988年。攝影 何世堯
60多年來,《巍巍長城》以多種形態在中國形象的展示活動中呈現,也以多種樣式被各家媒體一次次重復采用,被譽為中國長城的影像代表作品,成為中國形象、民族精神、中國旅游的圖片符號。
“自然美再現中的升華,升華中自然美的再現”
秋原驚幻織女錦。岷山,秋原,1985年。攝影 何世堯
何世堯風光攝影作品既有扎實的技術功底,更體現與詮釋中國美學,形成獨特的中國風光攝影風格。
197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30周年,《中國風光》畫冊問世,何世堯與蒼石承擔主要編輯工作。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本全部以祖國錦繡河山為主題的大型畫冊,選用了140多位攝影家和業余攝影作者的211幅風光作品。畫冊面向國內外發行,受到中外同行和讀者的贊賞。
孔橋夕照披紅霞。北京,頤和園,1954年。攝影 何世堯
《中國風光》畫冊的出版,在中國攝影界掀起“風光攝影熱”,推動了20世紀80年代的各地旅游業發展。畫冊首次讓中國九寨溝被世人所知,而后很快成為世界聞名的旅游勝地。之后,何世堯又陸續在西湖、九寨溝、黃龍、張家界、阿爾泰山等風景名勝地創作出一批引人注目的優秀風光攝影作品,成為知名的“風光攝影家”。用心把握大自然變化莫測的色、光、線、形,使他拍攝的中國風光攝影作品呈現出雄奇俊逸、濃妝淡抹、寫實抒情、抽象寓意的中國傳統畫意之美。
瀑流縷縷自奏鳴。九寨溝,諾日朗瀑布,1980年。攝影 何世堯
群峰猶是神仙會。武陵源,天子山,1989年。攝影 何世堯
新春偷向柳梢歸。西湖,小瀛洲,1982年。攝影 何世堯
1978年春,何世堯在杭州西湖攝影創作,拍攝《老樹繁花笑春風》《水光瀲滟晴方好》等作品,其中《老樹繁花笑春風》在《華夏勝景》畫冊中作為“春夏秋冬”的開篇之作,以知“天時”、識“地利”,以“天人合一”為風光攝影的至高境界。同年,何世堯在紹興東湖拍攝《奇崖壁立臨水開》,此圖曾與《孔橋夕照》《雪漫萬山》《春雨綿綿》等作品印刷成他的第一本風光專集掛歷。
春 老樹繁花笑春風。杭州,西湖,1978年。攝影 何世堯
夏 綠野清香牧歌場。西昌,大涼山,1985年。攝影 何世堯
秋 山楊泛金層林醉。新疆,阿爾泰山,1983年。攝影 何世堯
冬 雪漫萬峰不勝寒。黃山,始信峰,1978年。攝影 何世堯
1980年,何世堯在浙江普陀山拍攝《海山淡抹春欲曉》,新枝嫩葉,老干虬枝,淡淡海嵐,一抹遠山……1982年,在杭州西湖拍攝《山色空濛雨亦奇》《新春偷向柳梢歸》《春雨瀟瀟柳如簾》、在富春江拍攝《暮云浮山春江碧》等攝影作品。何世堯在創作實踐中通過思考和總結,形成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風光攝影創作理念,該理念被中國攝影函授學院及高校攝影教材所采納。
山色空濛雨亦奇。杭州,西湖,1982年。攝影 何世堯
春雨瀟瀟柳如簾。杭州,西湖,1982年。攝影 何世堯
蕩金漾緣碧玉盤。黃龍,爭艷彩池,1985年。攝影 何世堯
“紀實的藝術,藝術地紀實”
很多人知曉何世堯是因他的風光攝影,而他更是一位資深的專題攝影記者和編輯。專題攝影是《人民畫報》最主要的報道形式,何世堯認為,畫報專題攝影實際上就是用圖片“做文章”、用圖片表達主題思想、用圖片吸引讀者。他常說,自己信奉“紀實的藝術,藝術地紀實”。
在何世堯的攝影采編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是120多組專題攝影報道,共400余頁見諸于從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人民畫報》,內容涉及國家建設、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1964年,他的攝影作品見報率達到高峰,全年的作品發表量達到40多頁,幾乎相當于完成了一本《人民畫報》(當年《人民畫報》包括四封每期48頁)。
何世堯的專題攝影創作中,西藏專題系列可謂特色鮮明,影響深遠。1955年,不到20歲的何世堯沿著通車不久的康藏公路獨闖西藏,于路途中即完成一組《從雅安到拉薩》的報道,這是《人民畫報》首次刊登本刊記者采訪的西藏報道。1959年,西藏平叛后,何世堯第二次進藏。前后兩次進藏采訪,他完成了20多組專題報道、1期《人民畫報》封面、3期畫報封底,用鏡頭記錄并展現西藏和平解放、實行民主改革后,西藏人民的新生活、西藏的新建設等。
人物攝影
1954年,內蒙古民族歌舞團團員毛依汗在那達慕大會上演唱。攝影 何世堯
1956年,上海婦女用品商店鞋帽部服務員(右)為顧客試穿涼鞋。攝影 何世堯
1957年,黑龍江蘿北縣天津青年集體農莊的莊員們用大車輪做的杠鈴進行身體鍛煉。攝影 何世堯
1957年,黑龍江蘿北縣天津青年集體農莊生產突擊手劉桂芬。攝影 何世堯
1960年,翻身后的西藏青年婦女們,過上了自由、幸福的生活。攝影 何世堯
1960年,西藏民主改革后辦起了第一所民辦小學,農民的女兒索朗曲真從此有了學上。攝影 何世堯
畫報封面
1960年第8期封面
1959年第6期封面
1960年第18期封面
1960年第2期封面
1963年第2期封面
1963年第1期封面
專題采編
1956年3期《人民畫報》報道《拉薩的第一個小學》
1960年5期《人民畫報》報道《嶄新的人》
1962年11期《人民畫報》報道《教師旅行》
1964年1期《人民畫報》報道《普通工人的家計》
1964年10期《人民畫報》報道《樂山的風物與變遷》(撰文 郭沫若 攝影 何世堯)
1980年11期《人民畫報》報道《越劇十姐妹》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