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三亞,椰樹搖曳,沙灘潔白,海浪輕拍……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將于22日在這里開幕,一個展示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閃亮舞臺已經搭建完畢。來自全國56個民族的近萬名運動員和嘉賓將齊聚南海之濱,共襄盛舉。
本屆運動會是黨的二十大之后舉辦的首次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也是海南建省以來舉辦的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體育盛會。運動會設18個競賽項目和競技類、技巧類、綜合類三類表演項目。珍珠球、民族式摔跤、花炮等傳統體育項目將悉數亮相,展現各民族傳統民俗,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增強中華文化認同。
這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將是一場民族盛典、文化盛宴。運動會期間將舉辦民族大聯歡活動,全國56個民族的文化精華和獨特風情匯聚一堂,共同呈現出一個多彩、和諧、充滿活力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歷久彌新的運動會
與全國運動會相比,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相對淡化了競技性。運動員們在賽場上以展示民族文化為主,與競賽成績相比,更重要的是共享體育的樂趣。
作為新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全國性綜合運動會,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從1953年在天津舉辦的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及競賽大會演變而來。71年來,這項賽事已成為展示少數民族風采、促進各族同胞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臺,為推動全民健身和傳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
這是2024年11月18日在三亞街頭拍攝的運動會主題花壇。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是各民族在長期生產生活、社會實踐中孕育產生的,具有濃郁的民族特點和地域特征,與各民族文化息息相關。新中國成立后,被譽為民族文化“活化石”的傳統體育得到重視和保護,全國陸續挖掘整理的上千個傳統體育項目中,有700多個來自少數民族。
在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了傳承和發揚。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一些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而運動會的持續舉辦,讓很多有著較高競技性、觀賞性、趣味性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得以保留并發揚光大。
民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與現代體育項目相結合,為發揚傳統文化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在古代,我國東北地區的采珠人為提高效率,在水中將采集的蛤蚌直接投入船上的籮筐里,這一勞作方式便是珍珠球運動的雛形。珍珠球運動具有場地、器材簡易性和游戲形式大眾性等特點;雖曾一度失傳,但經發掘整理,人們將采蛤蚌與籃球規則結合,便有了集趣味性與觀賞性于一體的珍珠球運動,于1991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2024年11月19日,游客從位于三亞天涯海角游覽區的運動會吉祥物前經過。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手腳并用、向上攀爬,幾秒鐘的時間,便可觸及椰子樹頂端的計時按鈴……本屆運動會新增的特色項目“攀椰競速”,尤其受到關注。該項目源于海南當地群眾爬樹摘椰的生活勞作場景,趣味性、競技性兼具,具有鮮明的海南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攀椰競速項目注重考驗運動員的攀爬技巧、體能耐力和核心力量,以攀爬向上的姿態不斷進取,展示力爭上游、奮斗不息的精神。”三亞市旅文局副局長、競賽指揮中心執行副指揮長楊玉婷說。
別具一格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充滿了生活智慧和樂趣。“獨竹漂”高手僅憑一根細長的竹竿,就能在水面上翩翩起舞;“高腳競速”的比賽用具源自土家族、苗族群眾在雨季代步或涉水過淺河的工具,賽場上運動員們雙手各持一桿,“同手同腳”奔跑,上演“速度與激情”;民族健身操融合了多民族舞蹈動作,把民族舞蹈的柔美與健身操的力度相結合,實現了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健身運動的完美融合。
2023年9月15日,愛好者在湖北宣恩雙龍湖上練習“獨竹漂”(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法鈞攝)
為發揚傳統文化,滿足本屆運動會需要,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和國家體育總局群眾體育司將賽會競賽項目和表演項目的規則及裁判法編撰成冊,供廣大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愛好者、參與者和從業者學習使用。
民族文化煥發新生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競技推動進步,交流催生創造。運動會不僅讓傳統的民族體育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也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鑒提供了重要平臺。
本屆運動會的表演項目具有鮮明的地域差異性和民族特色。巍峨雪山、廣袤草原,運動會馬上項目的比賽于今年7月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昭蘇縣舉行。其中,“姑娘追”作為表演項目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姑娘追”原先是哈薩克族男女青年的一種戀愛方式,即姑娘騎馬追上心愛的青年,用皮鞭輕輕抽打他,來表達愛意。現如今,在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中,“姑娘追”已成為一項饒有風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不斷傳承發展。
2024年7月10日,新疆代表團運動員在新疆昭蘇參加表演項目競技類“姑娘追”比賽。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內蒙古代表團擅長的馬上技巧表演中,騎手們馭馬如龍,或風馳電掣,或輕盈飄逸,展現各種高難度動作,引來觀眾陣陣驚嘆。內蒙古代表團教練劉紅琴介紹說:“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特色,帶來的項目也不一樣。互相學習和交流是宗旨。我們通過觀摩學習,也能進一步提升技巧和編排能力。”
從天山北麓到南海之濱,從漫無邊際的綠色草原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交換夏天、共享冬天。盛會將至,三亞這座美麗的濱海城市,已然沉浸在一片歡樂的賽會氛圍中。通過民族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等活動,三亞讓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斷普及,群眾參與度不斷提高。
三亞各中小學校開設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課程,讓學生感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魅力。“學校開展了射弩、陀螺、攀椰樹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三亞市民族中學相關負責人表示,學校將積極推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將其發揚光大。
在運動會的推動下,原先局限于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特產”,逐漸成為各民族的共同財富。南方的花炮和龍舟,如今在北方大地越來越流行;東北滿族群眾酷愛的珍珠球,在西南少數民族中也生了根。微小的交融,折射出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互融。
2024年11月17日,火炬手韓曉燕在三亞進行的火炬實地傳遞活動中與觀眾互動。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我們共有14名參賽隊員,由漢族、黎族、壯族、維吾爾族等多個民族的運動員組成,平均年齡在23歲左右。目前全隊熱情高漲,期待與各民族同胞共迎盛會,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風貌。”海南省女子珍珠球隊教練林聲偉說。
隨著運動會開幕的腳步臨近,各項準備工作已經就緒。開幕式將于11月22日在三亞市體育中心體育場舉行,民族大聯歡活動將于11月26日在三亞天涯海角舉行。屆時,精彩紛呈的節目、豐富多彩的活動、風情濃郁的展示、獨具魅力的習俗,將深刻凝聚天南地北各民族的團結情誼。
2024年11月20日,一名女子在三亞市體育中心場館外整理頭飾。新華社記者 李尕 攝
對于觀眾而言,無論是激烈的競技還是優美的表演,都將讓他們大飽眼福,感受到不一樣的民族魅力,體悟文化交流的“美美與共”。讓我們共同期待,在這場盛會上見證各民族和諧相處、攜手共進的動人故事,感受民族團結所激發出的磅礴力量。
中華民族一家親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共,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進入新時代,各族兒女,心相通、情相融,志相同、力相聚,正闊步走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大道上。
今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指出,各民族文化相通,是中華民族鑄就多元一體文明格局的文化基因。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兼收并蓄,逐漸超越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匯聚形成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
新中國成立75年來,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已經證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歷史必然。和合共生、美美與共,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我們共同書寫著歷史,在交融中共存,在開放中發展,新時代的幸福美好生活正在各族人民手中創造。
2024年11月17日,火炬手韓曉燕在三亞進行的火炬實地傳遞活動起跑儀式上與本屆運動會吉祥物“吉貝”對接,點燃火炬。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將會展現各民族美好幸福生活的縮影。云南代表團帶來7個表演項目,進一步展現“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的團結風貌。特別是《菌兒豐收賽》《鼓語歡騰》《柚子飄香》《競速彩蓬》等項目,編排融入了地域元素、文化價值、生產生活氣息,生動展現邊疆民族地區各族群眾的幸福生活。
這是一場群眾體育的盛會。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通過參與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體育項目,人們能夠感受到運動的快樂,激發出對體育的熱愛和參與熱情。內蒙古代表團將帶來表演項目“搶樞”,這是鄂溫克族流傳下來的一個古老的競技游戲項目,同時也被蒙古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等所接受,已經成為一項各族同胞共享的文化民俗。
這是一場民族團結的盛會。各民族兄弟姐妹齊聚三亞,在共學共樂、積極昂揚的氛圍中展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在歡樂的氛圍中分享彼此的故事,增進相互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促進民族團結,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一張張笑臉、一聲聲問候、一句句祝福……在這場運動會中,各民族來賓都將深切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切感悟民族團結的濃厚氛圍,深刻感受到中華民族是一個團結的、多元一體的大家庭。
海南,因改革開放而生,因改革開放而興。當前,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成型起勢,正成為中國開放的高地、投資興業的熱土。本屆運動會將向各族群眾展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成果,讓各族群眾實地感受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新發展新變化,共建共享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發展新機遇。
2024年11月19日,顧客在三亞國際免稅城內的運動會專屬銷售區域購物。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
這次運動會,必將為海南省和三亞市留下一批寶貴的賽會成果,也將進一步促進各族群眾血脈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經濟相依、情感相親,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鞏固發展中華民族大團結。
這場“最炫民族風”的文化盛宴,既是對各民族獨特魅力的精彩展示,也是對民族團結力量的深刻詮釋。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賽場內外,都將見證56個民族攜手前行,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征程上譜寫新的華章。
文字記者:陳良杰、劉博、許仕豪
視頻記者:趙玉和、郭良川
海報設計:曾學真
統籌:王浩宇、劉勇貞、李逾男、王文源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