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常生活到頂級時尚圈,漢服漸成潮流:中華傳統服飾何以正青春
日前,第十一屆中華民族服飾展演暨西塘漢服文化節吸引了眾多傳統文化愛好者齊聚江南,共享華夏禮儀服章之美,感受中國服飾文化的輝煌歷史和獨特魅力。同時期,一場傳統漢服集體婚禮在深圳福田舉行,讓市民沉浸式體驗到中華傳統服飾之美、中華傳統禮制之豐富。
近年來,漢服悄然流行起來,襦裙、馬面裙、云肩褙子、仙鶴、花紋、刺繡等中國傳統服飾元素,仿佛一場穿越千年的相遇,成為國際時裝周上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如今,從街頭巷尾到沉浸式景區,從日常生活到頂級時尚圈,中國傳統服飾元素無處不在。漢服“出圈”成為備受矚目的文化現象。
漢服全稱“漢民族傳統服飾”,也叫漢衣冠、華服。狹義觀點認為,漢服主要指明代以前的漢族傳統服飾,以交領、右衽、系帶、袖口寬松等為特點,它是古代漢族服飾的延續和發展,這種觀點更關注其形制和歷史淵源;廣義觀點認為,漢服是中國古代傳統服飾的統稱,雖然一些朝代,比如元代和清代的服飾受到蒙古族和滿族等民族服飾的影響,但仍然具有明顯的中華傳統服飾特點,是漢服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多數人理解的漢服主要指的是廣義上的中華傳統服飾。
漢服發展歷史悠久,可追溯到“皇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已有四千多年歷史。上衣下裳為漢服最早的形制。漢代,《漢書》中已有“漢服”的稱謂。唐代,漢服雍容華美,大氣磅礴。宋代,漢服沉穩內斂。元明清三代,漢服在保留傳統特點的基礎上,吸收了部分外來文化元素,形成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漢服。近現代以來,受西方文化影響,漢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沖擊,但在民間部分傳統節日、活動上,仍得以延續與發展。如今,隨著傳統文化崛起、民族自豪感增強,在社交媒體傳播、跨界融合等助推下,漢服逐漸成為一種時尚與潮流,在當代社會煥發出新的活力。
每個時代的傳統服飾各具特色,各美其美,漢服愛好者根據各自的喜好選擇不同的服飾,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同時,當漢服逐漸成為一種流行文化時,不同的流派也應運而生,歸納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類:一是傳統漢服流派,致力于傳承和復原古代漢服,看重服飾的史實和傳統工藝,講究形制、顏色、紋樣等。這一流派以嚴謹的態度研究古代文獻和實物,力求還原漢服的本來面貌。二是復興漢服流派,以弘揚傳統文化為核心,保留傳統漢服樣式,遵循現代審美,創新設計出適合現代人穿著的漢服。這一流派在傳承中創新,讓漢服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三是漢服元素流派,將傳統漢服的代表元素抽離出來,與現代服化道相結合,形成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新興服裝,打造出富有創意的服飾。這三個流派也被漢服愛好者分別稱為“考據派”“改良派”和“仙衣派”。
漢服熱充分展現了漢服的強大生命力,表明中華傳統服飾正青春。然而隨著漢服從小眾走向大眾,參與者多了,關注者多了,相關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漢服熱,一定程度上引發了部分人的“湊熱鬧”,即盲目跟風,由此引發的亂象也時有發生。
一是因“魔改”、亂搭而貽笑大方。如今,漢服廣泛出現在影視劇、綜藝節目、沉浸式景區、影樓等各種場景。從其出發點來說,傳承傳統服飾也好,迎合市場俘獲人心也罷,這本應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基本功課理應做足。然而,某某影視劇或綜藝節目“魔改”、亂搭漢服遭到批評的新聞卻時常見諸網絡。因為對相關歷史、服飾演變等信息認識不足,一些沉浸式景區,出現了文化主題與傳統服飾不匹配、“掛羊頭賣狗肉”的尷尬情況;一些古裝劇,服飾從顏色到款式,處處暴露著歷史知識的匱乏和服化道的不專業,服飾與頭飾等亂搭配,既不尊重歷史,又缺乏美感;一些影樓等商業主體,假借漢服之名行牟利之實。二是因為部分民眾存在認知偏差,在著裝、打卡拍照等過程中出現一些不當行為,或引起誤解。
漢服熱需要冷思考,正視這些現象和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推動漢服的傳承與發展。
一方面,中國自古就是衣冠上國、禮儀之邦。傳統服飾是中華文化、中華禮儀的重要載體,從古至今我國都有通過服裝和儀式表現禮節的傳統。不同時期的漢服各有不同,或飄逸優雅,或精美華麗,或低調端莊,風格各異,風俗流變也反映在服飾面料、式樣、風格的變化上。然而,體驗、穿著漢服者越來越多,知其背后內涵者甚少。從這一角度講,漢服的生產與使用需要一定的規范,沒有規范,漢服就失去了歷史文化價值和禮儀的神圣感。這需要歷史、美學、服飾等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共同努力,形成相關規范,并通過各類平臺引導、規范漢服的生產與使用。在漢服的推廣銷售中,附帶一份背景介紹與使用說明,或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正如民俗專家所言,“最好的傳承就是走進生活”。如今,融合時尚元素、體現消費者個性的日常化漢服逐漸流行。在推動漢服日常化過程中,相關各方既要注重創新,適應當下民眾需求,也要提防丟掉漢服典型特征,改得不倫不類。
有人說“自信的人穿漢服更美”。這里說的自信本質上反映的是由內而外的文化自信。在漢服亮相各大國際時裝周的同時,不少中國青年通過短視頻將漢服推向世界舞臺,還有些人身著漢服走上國外城市的市中心、廣場,盡情展現東方服飾之美,贏得世界矚目。中國傳統服飾正青春,得益于一批又一批中國青春力量的主動作為,得益于人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和自信。
(作者:韓丹,系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光明日報)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