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戲《圖蘭朵》兼具實驗意義和傳統氣質。本報記者張伊辰攝制圖:張繼
從“日光城”拉薩到“魔都”上海的火車需耗時兩天兩夜,但這樣的距離并沒有勸退西藏自治區藏劇團。近30人的劇組帶著藏戲歷史上首部小劇場作品《圖蘭朵》一路風塵趕來,今晚在宛平劇院亮相“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
“公主頭頂始終得有一束光來提亮”“這一段劇情是在黑夜中發生的,色調可以更冷一些”,一手激光筆、一手話筒,《圖蘭朵》導演索朗曲珍與燈光師細致地調整著每一幕的打光。記者昨天獨家探班排練現場,對這部“跨越數百年與數千公里而來”的“名作”一睹為快。
“小劇場,是我心中的詩和遠方”
擁有600余年的歷史,藏戲因濃厚的民族特色與紛繁的流派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開拓與創新始終是劇種發展前進的坐標,這門古老的劇種亦邁開了腳步,近年來在傳統八大藏戲舞臺化之外,一批新編戲與小劇場作品應運而生,《圖蘭朵》便是其中之一。
出發前的索朗曲珍曾猶豫過,究竟帶哪部戲與上海觀眾見面?傳統戲無疑是不會出錯的選擇,但最終她還是大膽轉向了兼具實驗意義和傳統氣質的《圖蘭朵》。《圖蘭朵》最初的誕生來源于索朗曲珍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時老師布置的一道命題作業。索朗曲珍告訴記者,自己學生時代常常會在周末觀看各類小劇場話劇和戲曲作品,每每目睹臺上僅五六個演員便能完成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她就會想到規模宏大、動輒上百演員的家鄉戲是否也能大膽一試。
碩大而民族特色鮮明的藍面具象征勇敢正義,明快熱鬧的鑼鼓節奏和淳樸矯健的藏族吟歌應和著,以藏戲演繹普契尼的《圖蘭朵》再創造是必經之路。索朗曲珍在豐富表現手法的同時,融入中國傳統戲曲“一桌二椅”的舞臺美學。音樂設計上,主創也為《圖蘭朵》量身定制了新旋律,從八大藏戲的80多首“朗達”(戲曲唱腔)中篩選出數首基礎唱腔改編為清唱,彌補了傳統藏戲“腔長句短”、長于抒情而敘事節奏緩慢的短板,大大增強了唱段的敘事性。
“小劇場,是我心中的詩和遠方。”《圖蘭朵》證明了藏戲寬厚的戲劇承載力,這方不大的舞臺讓年輕的索朗曲珍看到了藏戲自我更新的機會,也鋪就了她不斷成長的堅實臺階。《圖蘭朵》之后,她還執導了現實題材的新編藏戲《藏香情》,諸多嘗試都為古老劇種注入了更多可能。
在創新場域回望藏戲的古老“廣場”
“原原本本地把藏戲的特點都展現出來。”劇種獨有的表演規范和藝術特色是藏戲人的驕傲,即使題材完成了突破,但《圖蘭朵》并沒有舍棄劇種別具一格的程式與規范。在傳統的廣場藏戲中,演員們在開場環節“溫巴頓”里集中登臺講說劇情,并在結尾的儀式“扎西”中進行祈福,這樣的藏戲演出原貌將在《圖蘭朵》中悉數亮相。
表演程式上,劇中角色上下場均采用了“頓達”“頗儔”“嫫儔”等,即男性模仿射箭、女性模仿捻羊毛的身段;其他動作設計也大量吸收了“臺冬”“茶東”等步伐,充滿藏戲特色。與此同時,不設曲牌、因人定調的“如羽毛般排列”的伴唱形式也得到保留,營造抑揚迂回而又豐滿輝煌的聽覺效果。
12歲加入藏劇團、從小看著廣場藏戲長大,傳統藏戲演員與觀眾的近距離與高互動性給索朗曲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奇妙的是,她在小劇場里尋回了曾經的記憶與氛圍。“雖然是鏡框式舞臺,但小劇場打破了各種局限,演員也能直面觀眾的反饋。”她對記者表示。
與不少傳統劇種一樣,藏戲在西藏當地也面臨著觀眾流失的情況,但在一次次舞臺化和新編戲的探索之后,索朗曲珍興奮地看到了市場的“回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劇場,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學習藏戲。“夢想真的不遠,而且就在我們眼前可以實現。”這位30歲出頭的藏戲人憧憬著:“在更多的舞臺表演藏戲,讓更多人了解藏戲。”(記者王筱麗)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