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a级在线播放,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不卡,亚洲第一男人av无码网站,变态另类av天堂手机版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巴得勝:“西觀”中華文化三十載 新儒學越發重要

發布時間:2023-03-10 10:56:16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德永健 | 責任編輯:蘇向東

中新社比利時根特3月9日電題:“西觀”中華文化三十載,我看到什么?

——專訪歐洲漢學會前主席巴得勝

中新社記者德永健

在歐洲漢學界,比利時根特大學是繞不開的名字。早在1900年,根特大學就開設東方學課程,并將梵文作為選修課,1958年后,開始系統研究東方學,漢學研究基礎可謂深厚。

從根特大學走出的漢學家中,巴得勝(Bart Dessein)是佼佼者。1994年他獲得博士學位,以研究中國佛教哲學開啟學術生涯,后涉足儒學、新儒學、跨文化學等研究,發表大量學術文章;現為根特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教授,根特大學“東亞文化透視:身份、歷史意識、現代性”研究組組長。

2016年,巴得勝開始擔任歐洲漢學會主席,直至去年8月任期屆滿卸任。從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開啟學術生涯至今,他“西觀”中華文化近三十載,有何心得和體會?近日中新社“東西問”記者赴根特大學專訪巴得勝,探討相關話題。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您的學術生涯從研究中國佛教哲學開始,后來為什么涉足儒學和新儒學研究?

巴得勝:佛教傳入中國后,與道教、儒學等本土文化長期共存,如果研究中國佛教,不可避免要接觸儒學;從魏晉南北朝開始,佛教也對儒學產生影響,因此中國佛教研究和儒學研究是不可分割的。

新儒學研究源于我對中國現代社會的興趣??梢钥吹叫氯鍖W在中國現代社會越發重要,與儒學在近代一度遭受猛烈批判有很大不同;從歷史的角度看,這種轉變讓我有些吃驚,想探究其中的原因,當然也想借此去了解中國現代社會。

2022年8月,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太湖古鎮孔廟內,學齡前兒童在舉行開蒙禮活動。吳拯攝

中新社記者:新儒學在中國現代社會重新獲得重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巴得勝:我認為“沒有歷史就沒有將來”。每一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歷史根基,它會影響我們怎么看待世界,怎么看待自己在世界的地位。儒學是中華文化的歷史根基,中國近代有些人試圖把儒學消滅掉,這是不可能的。

另一個原因與中國國際地位有關。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時候,中國在經濟、軍事等領域遠遠落后于歐美,有人歸罪于儒學;現在隨著中國國際地位越來越高,大家認識到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優勢,歐美也不一定什么地方都比中國厲害,這么說不是自傲,而是重新認識中國文化優勢,其中一部分優勢就是儒家思想。

2022年9月,山西省太原市雙塔博物館,老師為孩子們點朱砂“開筆破蒙”。武俊杰攝

中新社記者:儒家思想為中國發展提供了哪些智慧?有沒有具體例子?

巴得勝:我想到儒家修身哲學?!靶奚怼辟x予個體道德責任,強調每個人都有責任完善自己,目標是成為“君子”;如果每個人都變得更好,國家就會變得更好,也就是幫助國家發展。

從這個角度看,儒家思想不反對發展,與現代化并不對立,關鍵在于如何發揚。封建社會利用儒家思想維護皇權,只會阻礙社會發展;儒家修身哲學號召大家成為“君子”,卻可以促進社會發展。

2020年6月,廣西南寧孔廟博物館內,一名身著漢服的孩童體驗投壺,感受端午民俗。俞靖攝

中新社記者:關于現代化概念,去年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強調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您怎么看?

巴得勝:中國有自己的歷史背景,中國式現代化涵蓋很多中國傳統文化,不可能是西方化。

現代化也不應該是西方化。西方當然有好的東西,但西方不是標準,沒有一個國家有權決定別的國家全盤接受外來文化,每個國家都應從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去吸收這些文化,就像佛教傳入中國后慢慢融入本土,后來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在當今世界,肯定會有中國人對西方文化感興趣,東西文化會彼此交融,試圖“全盤西化”并不現實。

2023年1月,市民在燒香祈福。韓海丹攝

中新社記者:中華文化發展至今,能不能幫助解決西方世界面臨的一些挑戰和問題?

巴得勝:我想到中國哲學“天人合一”思想。古希臘哲學認為“人類應該征服自然”,基本上資本主義發展受到了它的影響,“天人合一”思想則會讓人重新思考如何發展經濟,重新思考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我想對于解決現在的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會有幫助。

2021年11月,位于江蘇南通的中國佛教八小名山狼山風景區。宋誠林攝

中新社記者:關于文化交流,您明確反對“西方中心論”,能否具體闡述這一觀點?

巴得勝:跨文化交流的基礎是“平等”,如果從“西方中心論”出發,把西方文化當成標準,你永遠不會理解別人的文化,這是現在很大的問題。

另一個問題是不夠重視文化差異,看到差異只會很消極地說“那不一樣”,但不一樣的原因在哪里?應該試著去了解別人的歷史和文化,即使最后并不認同,但這種態度很重要,不能因為“不同就否定”,這樣會忽視彼此真正的關聯。

中新社記者:對于中華文化對外傳播,您有何看法和建議?

巴得勝:我認為中華文化是中國軟實力的一部分,現在需要讓全世界看到中華文化的多樣性。有些東西我覺得很有意思,但很難看到,比如中國書法,很多歐洲人即使不懂漢字,也對中國書法感興趣,會把書法當成繪畫作品去欣賞,還有流行音樂,在歐洲年輕人里很受歡迎,不過在歐洲很難聽到中國流行音樂。

2021年9月,由中國佛教協會主辦的“翰墨贊盛世·丹青頌黨恩——中國佛教書畫邀請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開幕式。杜洋攝

當然歐洲有自己的問題,比如我給學生講中國文學概況,在歐洲能買到的中國文學作品卻很少,覆蓋的中國作家也不廣,我想是因為出版社想賺錢,哪些中國作家的書好賣就出版哪些書。

如果中華文化對外傳播不夠豐富,西方人可能會想“我們知道的中國都是一樣的”,實際上并非如此,未來應想辦法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

受訪者簡介:

巴得勝(Bart·Dessein),比利時知名漢學家,根特大學東方語言文化系教授,根特大學“東亞文化透視:身份、歷史意識、現代性”研究組組長,主要從事中國佛教哲學、儒學、新儒學、跨文化學等研究,2016年至2022年任歐洲漢學會主席。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