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御花園里的石子路和方磚共同組成特殊的鋪地形式,凸顯了御花園作為皇家園林的特別之處。
石子路面制作圖譜——根據石子路面紋飾圖案,使用宣紙現場拓活,將磚雕圖案完整地拓在譜子上,局部殘損缺失部位應根據紋飾題材、造型特點和歷史資料進行補繪,要求圖案紋飾準確、線條流暢自然,并在譜子上注明各區域嵌石子顏色。
整幅磚雕石子路面——按照圖譜顏色要求,將石子逐個嵌入底層鋪好的油灰,再拍平石子,要求石子碼放工整自然,嵌好的石子上皮略高于磚雕上表面。“獅子滾繡球”,寓意吉祥如意。
撿石子——過了梅雨季,山下散落的石子便露了出來,御花園石子路面保護修復團隊在山區撿拾可供使用的石子,由于我國銅礦稀少,綠色的石子仍很少出現。
拓活——將譜子上的石子路面紋飾圖案拓在砍制好的方磚上并描繪清楚,通常一幅石子路面需要2-3塊尺七方磚拼接而成。
石子路面制作磚雕——以鏨子和敲手沿著拓好譜子的線條輕鑿出圖案紋飾走向,再用小鏨子粗雕圖案輪廓及落地留白處,后用刻刀細雕圖案紋飾,整體雕刻深度需達到3厘米以上。
孩子們將石子路面的圖案打印出來,在御花園里尋找對應的路面,讓在博物館里的不可移動文物也“活”了起來。
故宮御花園內縱橫交錯的石子路面上,有五色勻稱的石子拼成的許多生動圖畫。1700余幅石子畫是故宮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故宮御花園的石子路
有多久的歷史?
1987年,故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在故宮的御花園地面上,鋪有一條條縱橫交錯的石子路。這些精美的拼花石子路面有非常獨特的風格。其中磚雕石子路面是故宮御花園特有的石子鋪地形式,在方磚甬路的兩側鋪墁石子,用磚雕、瓦條等勾勒出圖案紋飾,再用黑、紅、黃、白、綠五色天然卵石填嵌。造就了題材豐富、工藝做法特殊的皇家建筑園林鋪地,與其他皇家建筑、奇石和樹木一起,構成了令人流連的景觀。
故宮御花園南北長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約1.2萬平方米。其中,石子路總面積約530平方米,共有1700余幅石子組成的拼花路面。按照圖案,這些拼花路面內容可分為動物、植物、昆蟲、歷史典故、神話故事、吉祥器物、人物、博古等題材,展現出“鶴鹿同春”“多子多福”“龍鳳呈祥”等吉祥寓意以及“玉兔搗藥”“桃園結義”等神話傳說和歷史典故。每幅路面圖案都反映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拼花石子路面豐富的圖案紋飾和精細的手工雕刻,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代表人類文明的文物古跡。
根據1901年拍攝的故宮照片比對分析,當時影像中顯示的御花園地面為磚地,沒有看見拼花石子路面;在之后拍攝的清末代皇后婉容等人在御花園中的照片,則可清晰看到石子路面。由此推測,這些故宮御花園石子路面的修建形成年代應在1901年之后清晚期,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它們也同樣成為了故宮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
游客腳下的石子路
其實非常“嬌氣”
現在,御花園早已不再是清凈、神秘的皇家園林,成為了去故宮參觀游覽的人們“打卡”的熱點區域,每天人流量極大。說到底,御花園拼花石子路面是道路上鋪地磚的一種特殊裝飾形式,同樣要擔當供人行走的功能。于是,開放環境就給石子路帶來不可逆轉的傷害。石子路面一旦有了破損缺口,就會加速磚雕、瓦條、石子的損壞,最終會造成大面積殘損和路面圖案的丟失。早期對于這些石子路面修復工作僅僅是委派工匠師傅在御花園進行石子路面修補工作,哪里壞了就修補哪里,隨壞隨補。隨著故宮的名氣越來越大,游客越來越多,御花園的日常使用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這種零星、日常的修補進程已經無法滿足每年數以千萬計游客的踩踏;再加上古樹樹根支系生長發生的支頂等環境因素影響,御花園石子路面就頻繁發生諸如石子脫落、磚雕磨損、大面積殘損等病害,有時為了滿足開放需求和觀眾安全,便會緊急進行石子填充修補,工藝上甚至產生了“錯活”偏差;而如果不及時修補殘損的石子路面,就會導致破損面進一步擴大,最終丟失石子路面的紋飾圖案、材料等有關歷史信息,造成對石子路面本體的嚴重破壞。
故宮御花園的石子路面,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細節內容,需要延續與其相關的社會、歷史、情感內涵。這就為保護整修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確保真實性、完整性的文化遺產原則下,尋求“修舊如故,以存其真”,堅持“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原則,恢復100年前御花園增建石子路面的歷史環境,讓歷史文化得到延承和持續。
使用新修復工藝
最大程度延續歷史信息
從2017年開始,故宮御花園石子路面的修復工作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并納入古建筑日常保養維護項目。以自然年為時間節點,故宮管理部門制定計劃,開始科學規范地對石子路面進行保護修復。按照“原形制、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的技術要求,專門配備了解相關歷史文化背景的畫工,對雕花石子路面圖案進行拓印復原,力求做到與原始圖案信息保持一致;雕刻工匠則隨后按照圖譜手工雕刻磚雕,瓦工師傅再進行石子路面鋪墁,確保修復后石子路面不失原狀。
故宮御花園石子路面的修復使用傳統油灰嵌石子的做法。步驟包含起譜子(繪圖)、拓活、制作磚雕、浸泡桐油、鋪墁磚雕、拌制油灰、鋪底層油灰、嵌石子、拍石子及清理養護等十余項工序。石子路面里油灰的強度和干燥程度直接影響著修復質量。當嵌石子時,如果使用的油灰未完全干燥,就意味著尚未完全具備理想的牢固程度,這時,最應避免所嵌石子受外力影響——那么難題來了:起初,對御花園石子路面的修復步驟是按照傳統做法,在現場一道道工序銜接完成的,比如,先分塊制作磚雕,然后在現場鋪墁拼接磚雕圖案,最后再使用油灰鑲嵌卵石。但是,現在御花園每日的繁忙開放環境已經無法允許修復現場長時間進行圍擋養護。一旦撤走圍擋,又極易使得石子脫落,讓石子路面再次破損,造成前功盡棄。
為了提高油灰強度,確保填嵌后石子牢固持久,故宮的修復團隊經過反復實驗,采用“預制整幅石子路面”工藝替代以往“現場操作”的方法,在原有預制磚雕的基礎上,先將分塊磚雕拼接在一起,形成整幅磚雕,將現場灰嵌石子改為預制工藝,提前用油灰將石子填嵌完成,制作完成磚雕和嵌石子的整幅石子路面,并在庫房經過充分養護干燥,讓油灰達到理想強度后再進行現場整幅石子路面的更換鋪墁。這樣可以縮短現場養護時間,滿足開放游覽需求。
現在,對御花園石子路面的修復工作也比以前更加科學化了。鑲嵌所用油灰如何掌握配比?以往多為工匠師傅口傳心授。為使油灰強度滿足使用要求,修復團隊進行了油灰配比試驗,將石灰、沙子、桐油以不同配比制作試塊,通過測試不同的干燥時間和壓力,篩選出最有利于經濟指標、使用強度、干燥時間和滿足工期進度的油灰配比。
小小的拼花石子
現在仍然緊俏難尋
修復石子路面時,故宮堅持使用同材質、同顏色的石子。御花園石子路面所使用的拼花石子,多為北方河套中經常年水流沖擊而得的天然卵石,不同于市場上售賣的鵝卵石,其特點是尺寸較小且沒有明顯光澤。依據老師傅們的描述,早些年間,在永定河畔就能找到合適的石子。修復人員猜想,路面修建之初,石子材料可能就來源于故宮周邊的水系河道。然而現在的河道都修建了堤岸或者被保護起來,這樣的石子就很難找到,更別說能找到供應渠道了。修復人員隨后也多次前往北京門頭溝山間河流的淺灘處人工撿拾,然而那里石子的顏色單一,多以紅、黃色石子為主,尺寸又都偏大,最終找到的能夠滿足尺寸、顏色的石子少之又少。尤其是綠色的石子,目前仍無法滿足施工需求數量。
無奈之下,故宮的修復團隊擴大了尋訪范圍。但近年來,隨著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五色石子就變得不再常見,十分難尋。于是,“找石子”現在成了故宮修復御花園石子路面首要面對的難題。
1700余幅石子拼花路面
每段都有了自己的編號
御花園的石子路,蘊含了故宮古建筑群的特征和文化內涵,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石子路面需要科學的保護,定期勘察和測繪,做好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工作并制定相應的修復方案,這樣也有利于文化遺產的再利用,產生一定的社會價值。
歷史留下的遺憾是,這些修建于清晚期的石子路面,沒有存下建造檔案;歷史的修復過程,也沒有形成系統的方法。現在,故宮將原本在人們心中毫不起眼的御花園石子路面列為古建筑日常保養維護項目,籌建石子路面信息資料庫,建立御花園石子路面的定位編號檔案系統。現在,每一幅石子路面都有了自己的“名字”,以御花園東西區作為劃分,以每條甬路為單位定位出一級編號,石子路面按照分布于甬路兩側的方向定位出二級編號,再以每條甬路單側方向定位三級編號。通過對御花園內1700余幅石子路面逐一定位編號,厘清石子路面歷史修繕資料,統計出每幅石子路面的尺寸、紋飾圖案、形制、歷史照片等信息,將單幅石子路面的修復工作都進行統計歸檔,做到石子路面的保護修復有據可依,有據可查。
御花園內縱橫交錯的石子路面,由五色勻稱的石子組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面,人們足下的千幅畫卷,是故宮一道特別的風景。觀眾每每游覽御花園都會駐足觀賞腳下的石子畫。經常有研學機構帶領孩子們尋找石子路面,探索圖案內涵。作為日常天天和這些美麗拼花石子路打交道的技術人員,我也常帶著自己的孩子,一步步走過修復好的路面和畫幅,觸摸著光滑的石子,數著上面的花鳥魚蟲。看著孩子興奮、認真的樣子,那時的感覺,就如同歷史完整地再現于我們的面前。
延伸閱讀
故宮御花園石子路面修建主要有3種做法。一是就磚雕組成花紋;二是以瓦條組成花紋,然后在花紋空間填鑲五色石子。鋪成的各種花樣多至十數種,這樣就形成了磚雕石子路面和瓦條石子路面;三是全部使用石子拼花鋪地。鋪墁石子路面的主要材料為尺七方磚、瓦條、白、紅、黑、黃、綠五色的天然卵石以及生石灰、沙子、桐油等。
石子路面按照紋飾圖案分為動物、植物等題材,每幅圖案都蘊含了吉祥、快樂的生活愿景和文化內涵。
石子路面的圖案異趣紛呈,集鑲嵌與雕刻工藝于一體。技藝高超的工匠才思飛揚,其智慧借石子路面圖案得以充分地顯現與發揮。
延伸閱讀
石子路面主要由灰嵌石子、磚雕或瓦條構成,它們的耐磨性不強、抗壓性不高,經過長時間、高頻次的踩踏和自然環境影響等因素,就會磨損磚雕瓦條,破壞石子之間相互擠壓的穩定狀態,進而產生大面積殘損。
晚清時期,御花園石子路面采用灰嵌石子的傳統做法,路面強度尚可滿足當時的皇家觀賞需求。在當代,觀光人數日益增多,御花園又是通往觀眾出口的必經之路。持續的踩踏摩擦石子路面,極易造成石子脫落和磚雕瓦條磨損,加劇石子路面破壞,縮短使用壽命,破壞石子路面紋飾圖案的完整性。
如何在保留灰嵌石子傳統做法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強度,提升修補石子路面的效率,保持石子路面健康穩定狀態,就成為保護新課題。
房曉明
故宮博物院工程師,御花園石子路面保護修復技術負責人、項目負責人,研究方向為古建修繕、官式古建筑營造技藝研究。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