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作者:李思輝(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陜西考古博物館日前發布公告稱,將于4月28日對外試行開放。據媒體報道,陜西考古博物館是我國首座“科學發掘—保護利用—展示闡釋”三位一體的考古專業博物館。該館依托陜西百年來的考古發掘研究成果,打開塵封千萬年的“歷史留聲機”,“娓娓道來”如煙往事。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出土文物是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物質載體,是人類生存發展史的鮮活見證,每一件重要文物背后都有一段值得品味的歷史故事。諸多文博機構把珍貴文物集中“推”到公眾面前,讓人們得以與文物、與歷史近距離對視,契合了今人“撫今追昔、發懷古之幽思”的精神需求。通過打撈、挖掘和設計,讓冰冷的文物開口“說話”,與現代人產生跨時空交集,是考古工作的重要現實意義。
“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陜西。”陜西考古博物館試開放消息備受社會關注,絕非偶然。該館館藏文物異彩紛呈,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從被稱作“考古史上最華麗鳳冠”的李倕鳳冠,到上官婉兒的墓志、顏真卿手書的羅婉順墓志等“明星文物”;從位列“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江村大墓珍貴出土文物,到半坡遺址、秦始皇帝陵兵馬俑、法門寺地宮、漢陽陵等著名遺址出土文物,陜西考古博物館安排眾多珍貴文物繽紛登場,堪稱一場中華文化盛宴。
該館聚焦考古本身,注重向公眾展示考古過程,特色鮮明。考古不只是“挖寶”,還涉及考古調查、勘探、發掘、現場保護、實驗室修復、考古學研究等眾多方面,是一門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專門工作。認真介紹考古學科發展史、考古的過程以及考古人的生活,也是一種科普。古事可考,豐富的考古發現最終能與世人見面,沉淀著一代代考古人篳路藍縷、不懈奮斗的艱辛歲月。這些歲月、往事同眾多文物一道,由博物館“娓娓道來”,豐富了人們對不畏艱苦、甘守寂寞、“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等考古精神的理解和認識,也對現代人具有啟迪意義。
此外,在講述方式上,陜西考古博物館既秉持專業嚴謹,又努力做到“可愛可親”。設置“春秋時期的男性用什么護膚”“2000年前的國家倉庫藏著啥”“秦漢瓦當制作工藝有何不同”等活潑議題,滿足公眾好奇心。將整體搬遷后的賀家莊車馬坑直接“打包”搬入展廳,讓觀眾得以“沉浸式”感受考古環境。加入可以互動的“甲骨文”“翻翻板”“迷宮圖”等小機關,讓觀展之旅有益又有趣。
“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隨著國家和地方對文物保護和考古事業越來越重視,近年來我國各地博物館數量大幅增長,僅陜西省就有超過300座博物館。統籌考慮、科學分布,注重差異化、特色化、趣味性,做到和而不同,才能更大程度調動公眾觀展的積極性,滿足不同人群需求,保證場館使用率,進而有效發揮博物館“大學校”啟迪人、影響人的社會功能。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21日 02版)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