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準格爾旗西南邊界的納日松鎮,在一片溝壑縱橫的丘陵間,矗立著大大小小的夯土土丘。據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原館長、二級文博研究館員王志浩介紹,這些“土包”已經在這里有千年之久,建于北宋時期。當時,這里是中原與草原游牧民族的接壤之地,是宋、遼、西夏三方邊界,建有一座豐州城。以豐州城為中心,四周分布有25座烽燧。
所謂烽燧,就是俗稱的烽火臺,是長城的附屬設施,通過白天點煙、夜間舉火,以“接力”的形式傳遞信息。我國的宋長城保留較少,準旗的宋代烽燧線不僅是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宋長城設施,在全國也屬罕見。這些位于準旗納日松鎮的宋代烽燧已在歲月磨礪中逐漸風化,但走近時還是能看到內部原有的洞室等結構,能夠辨認出夯土層,其目前的保存水平得益于直到明代都在使用和維修。
據王志浩介紹,長城不僅是一個軍事設施,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交匯的連接點,因此有“長城內外是故鄉”的說法。到了有清一代,各民族交流愈加頻繁,此處的長城失去了原有的防御功能,便開始風吹雨淋,不再受到修護了。
沿著蜿蜒險峻的土路,納日松鎮文保員楊占權到達豐州故城進行巡查,仔細查看并記錄文物的現狀。不論刮風下雨,或是漫長的冬季,他每天都會來到這里巡視一次。楊占權是土生土長的納日松鎮上人,從小就在古城的城墻庇護下長大。在他的記憶中,豐州城的城墻要比現在還高。2008年,他自發地開始保護納日松的宋長城遺跡,并在2015年被正式聘為文保員。
楊占權是準旗文保人的縮影,他們以自己對事業的熱忱和對家鄉的熱愛,丈量著腳下的歷史,守護著準旗的記憶。今年7月,位于豐州故城附近的二長渠墓群考古挖掘工作也取得了進展。據報道,考古人員已完成對49座磚室墓以及7座小型土坑豎穴墓的清理,并對附近一處建筑臺基進行了發掘,已考證確為北宋蕃部藏才族所建豐州城。墓道底部多有馬頭骨等殉牲出土,這些發現為揭示當時該地區民族交融、文化互動的歷史圖景提供了重要線索。在將來,隨著考古不斷深入,豐州城那模糊的面目也將變得逐漸清晰起來。
而在準旗宋長城烽燧線的環抱中,矗立著準旗人的精神象征——油松王。巧合的是,這棵“松”樹和“宋”長城一樣,都有著千年的歷史。今天的油松王仍然在蓬勃生長,每年都有新芽冒出,在至高之處守護著準格爾的勃勃生機。
去年,納日松鎮的光伏制氫項目也落成投產了。在陽光下,穿行在一列列排列整齊的光伏板陣列中,猶如置身身披閃耀龍鱗的巨龍身側,無怪乎有人說這是新時代的“光伏長城”。千年以來,從抵御外敵的屏障,到民族交流融合的紐帶,再到綠色發展的象征,“長城”的內涵不斷流變、愈加豐富,穿越千年的時光靜靜佇立,以其雄渾之姿守望這片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熱土。
出品人:王曉輝
總策劃:韓燕
總監制:薛立勝
總制片人:詹海濤 楊力
策劃:任艷華 蔚力 李小奇 許浩成 裴永耀
總導演:陳自成
導演:羅杰 趙陽 田野 劉沐頤 胡笛 楊智健
編導:丁素云 曹川川 張芃芃
視覺:胡俊 呼丹 王瑞娜 王冠初 遇翔
攝像:胡博鈞 楊碩 姜川 張博 趙曉乙
音頻:李翔宇
燈光:范恒宇
后期制作:
李汀 王肇鵬 劉昌 王哲
大衍視崛
于春曉 馬濤 彭伊婷木辛 肖楠(實習)郝嘉禾(實習)
統籌:劉蕾 張建國 周大慧 張濤 王彥東
制片:陳曉
推廣:孟超 姜壹平 王雁青 張靜 葛蕾
本期作者:張芃芃
節目承制:正楊映像
出品方:
中共準格爾旗委員會宣傳部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中國網文化發展中心
準格爾旗融媒體中心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