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1月7日訊 11月5日,國家大劇院與北京舞蹈學院聯合出品的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作為首屆“大戲看北京”展演季開幕演出正式首演亮相,以舞入畫、以畫代舞,帶領觀眾穿越時空重返延安,追溯楊家嶺的文藝春天。
為人民而舞,傳承延安精神,回溯文藝春天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新中國的搖籃。這里不僅孕育了偉大的“延安精神”,更見證了文藝春天的綻放。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于延安楊家嶺召開,明確了“文藝為人民”的創作導向,一大批具有時代意義的經典文藝作品相繼誕生,開啟了旨在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春天。時至今日,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繼往開來,始終秉承“為人民”的創作初心,以無愧于時代的精品力作勇攀藝術高峰。北京舞蹈學院黨委書記巴圖表示:“《楊家嶺的春天》體現的核心主題,是藝術工作者要打開大門到火熱的當代生活中汲取創作養分,最終在報效人民的過程中,體現藝術工作者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p>
為傳承延安精神,國家大劇院與北京舞蹈學院聯合出品了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由總導演張曉梅、張云峰,編劇許銳,作曲程遠、謝鵬等一線藝術家聯袂打造,由國家大劇院BDA青年舞團、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系和創意學院共同創演。該劇以革命宣傳利器——延安木刻版畫為創意源頭,挖掘蘊藏其中的精神力量和藝術表達,聚焦奔赴延安的文藝青年成長為文藝戰士的心路歷程,回溯紅色沃土上如火如荼的文藝春天,以此激勵當代文藝工作者跟隨革命奮斗者的步伐,繼承延安文藝火種,為人民而舞、為時代建功。
厚土、破曉、永生,以舞入畫重溫楊家嶺故事
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共選擇了古元、彥涵、計桂森等版畫先驅的十余副經典作品為創作靈感,將版畫硬朗堅挺的線條筆觸與漢族民間舞的氣韻風格相結合,創造出了具有當代風格的漢族民間舞樣式,并結合極具版畫質感的舞美呈現,將演員“定格”融入其中,近乎“一比一”還原版畫,以動態舞姿讓版畫“流動”起來,以舞入畫、以畫代舞,引領觀眾身臨其境感受“用文藝當武器”的崢嶸歲月。正如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該劇編劇許銳提到:“延安木刻版畫是藝術家個體對時代的理解和創造,是藝術家視角下的延安場景,每一幅版畫都有深刻故事。這部劇很多舞段、劇情來源于版畫,在舞臺上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場面、調度和人物關系?!?/p>
大幕開啟,寶塔屹立的“延安風景”映入眼簾。在民族危亡的吶喊聲中,音樂家手提摯愛的小提琴、舞蹈家帶著美麗的芭蕾舞鞋、文學家揣著隨手記錄的稿紙、美術家緊握刻刀和版畫,與其他文藝工作者一起滿懷理想與激情奔赴革命圣地。
為了將“深入生活、植根人民”的理念貫徹到藝術創作中,音樂家和舞蹈家與當地老媽媽同吃同住同勞動,體會到了人民如母親般的深情,如厚土般的滋養。女子群舞“挑水”、男子群舞“抗旱”,生動還原了藝術家與勞動人民一起勞作的場景。熱火朝天的“入倉”舞段,在熱鬧的鑼鼓聲、激揚的安塞腰鼓、飛舞的紅綢秧歌中,充分展現出百姓秋收后的喜悅開懷,以及音樂家和舞蹈家對于“人民至上”的深刻體會。
在深入群眾的過程中,文學家意識到了傳播民主新思想的重要性。家長里短的“調解”、紅火的“婦紡小組”、破天荒的“豆選”等舞段,以陜北秧歌與生活化動作創意結合的方式、詼諧幽默的逗趣演繹,將文學家從格格不入,到打破隔閡融入人民,再到得到百姓認可,更加堅定“為人民“創作的心路歷程淋漓展現。
“當革命時,版畫之用最廣”,美術家在槍炮聲中創作、在生死間成長?!爱敂橙怂焉綍r”“人橋”舞段,以恢弘的戰爭場面、驚心動魄的編排,詮釋了美術家用刻刀記錄戰火硝煙、用信仰刻畫美好希望、用生命踐行“以筆為槍”誓言的信念與情懷。一幅幅流傳至今的版畫作品,凝結著革命的鮮血和希望,永久流傳、生生不息,激勵著當代文藝青年銘記歷史、致敬先輩,傳遞永不磨滅的“延安精神”,描繪新時代的文藝春天。
在11月5日晚觀看首演的觀眾中,還有國家大劇院通過“公益座”邀請的黨的二十大代表,他們是來自各行各業的勞動模范,與現場的觀眾一起觀看了這部聚焦中國文藝工作者、以中國革命文藝春風意喻新時代文藝發展春天的原創舞蹈詩劇。
據悉,原創舞蹈詩劇《楊家嶺的春天》將于11月6日、8日、9日持續上演。音樂家飾演者呂科鏑、舞蹈家飾演者李晨賽、文學家飾演者汪子涵、美術家飾演者孫科、老媽媽飾演者邵俊婷、小戰士飾演者楊德奇、慧兒飾演者趙珊、慧兒爹飾演者彭義博、媒婆飾演者楊玄子,將于6日、9日繼續帶來精彩演出。8日演出將由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系2019級本科生擔綱主演,郭凱、李祥政、韓昊成、孟子鑒、吳嘉怡、蘭清清、李米博將分飾音樂家、舞蹈家、文學家、美術家、老媽媽、慧兒、慧兒爹,以青年文藝工作者的擔當精彩演繹。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