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a级在线播放,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不卡,亚洲第一男人av无码网站,变态另类av天堂手机版

站內搜索

潘魯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是個系統工程

發布時間:2021-08-24 15:11:30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袁思陶 伊媛 | 責任編輯:蘇向東

新華網北京8月23日電(袁思陶 伊媛)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下文簡稱“《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為此,新華網文化頻道采訪了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潘魯生,請他對《意見》進行解讀。

2017年,潘魯生在調研河南朱仙鎮木版年畫中

新華文化:《意見》明確指出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到2025年和2035年兩個階段將要實現的主要目標。對此,您有什么樣的感受與認識?

潘魯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界定為“傳統手工藝”、“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口頭傳統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五部分,之前稱之謂“民間創作。有關表述更多是從保護和傳承角度的工作概念即從保護的角度的范疇界定。在我國,“文化遺產”作為工作概念和學術概念并存。特別是21世紀以來,相關概念和保護意識逐漸普及。

當前,《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的出臺,體現了國家對民族民間文化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高度重視,在政策及實踐層面進一步做出規范和指導。我們要增進全社會的文化自覺,深刻認識包括民間節慶活動、人生禮儀、民間工藝及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方式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僵化的遺留物,而是祖祖輩輩日常生活形態的累積,內在的意義和境界追求、外在的禮儀、符號等維系著人們心中的共識、意義和秩序,是當代生活和文化發展的一種人文基礎。

2017年潮州民間節慶活動考察

《意見》就2025年和2035年兩個階段設定主要目標,是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把握和文化與經濟社會整體關系的綜合把握。應該說,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包含內在的時間因素,既是民間文化歷史的積淀和傳承,也是當下的認識和保護,更關系未來發展的可能。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是孤立的存在,與我們的社會文化環境、生產生活方式等密切相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事業也包含一系列管理、政策、法規等有關內容;其傳承與發展涉及具體的價值認定、應用技術等。分階段設定目標,正是體現這樣一種基于內涵和發展全局的把握。

中國民藝博物館

同時,文化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文化是種子,需要孕育、生長而成繁榮生態;文化是家園,需要全社會共同地維系和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要植根中國文化,不斷從歷史維度探根索源、觀流識變,對我國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闡釋、做好傳播和傳承;不斷從空間維度對各地、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事象、符號、技藝等進行分析,把握其歷史性、地方性、傳承性和變異性;不斷探索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規律性的核心,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從現在到2025、2035,使之成為活著的文化,滋養生活,推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服務國家重大戰略。

第五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新華文化:《意見》明確指出,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您作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以您過往的工作經驗出發,對此有哪些建議?

潘魯生:在工業化、市場化等發展過程中,如傳統民間文藝傳統文化藝術的自發性傳承遇到一些困難,包括手藝傳承人存量有限,傳承人群存在老齡化問題,傳統的師徒傳承、家族代際傳承雖在延續,但由于家庭人口結構變化以及人口流動造成的非穩定性影響,存在發展瓶頸。完善代表性傳承人制度,也在于維系中華造物文脈等傳承的特殊群體。

從民間文藝保護傳承的角度看,我們建議進一步分層分類完善保護制度。比如在“年齡-從業年限-資助激勵”的模型中進一步架構認定標準,分類認定、分類保護、分類獎勵,形成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鏈”,最大化釋放傳承活力和實現可持續傳承。充分考慮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傳人-民間大家-民間國寶”的“傳承鏈”,強化分類認定、激勵機制,頒發代表不同層級傳承人身份的認證書,起到保護立檔的作用,并發揮挖掘發現、鼓勵發展的影響,使認定與激勵機制成為促進民間傳承人、傳承項目可持續發展的助推器。

中國民協2002年在山西后溝村調研,并于2003年啟動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

此外,除了對于那些身懷絕技和藝能的藝人(包括家族代際傳承人群)應加大保護力度之外,還要進一步挖掘和培育新生的傳承力量。從挖掘新興傳承人群角度看,鄉村接受基礎教育群體、返鄉下鄉人員、扶貧致富對象以及城市院校青年學生、城市創意者、電商化匠人等,都可以發展為重點傳承對象。目前,這些群體投身民間工藝傳承的主動性和發展規模正呈上升態勢。比如民間工藝帶來的與眾不同的“慢節奏”生活,自由創意力以及“互聯網+”帶動的定制量產與商業模式創新等因素,正推動青年群體成為當代工藝師的生力軍。雖然青年人從事傳統工藝還屬小眾,但這些“90后”“00后”青年群體給傳統技藝帶來的不僅是傳承的新生力量,還有很多新觀念、新技術、新模式,這些都潛藏著讓傳統手工藝煥發生機的新動能。另外,手工藝傳承還應重視女性群體。從我國歷史看,無論是養蠶栽棉、紡紗織布,還是編筐織網、縫衣置服,可以說,正是婦女對中國傳統手工藝的堅守與傳承,才成就了衣食住行用等中國的日常生活圖景。婦女在中國家庭和社會中所扮演的生產生活角色以及所傳遞的人文信息,決定了民間工藝傳承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可及性。因此,當前鄉村和城鎮中的廣大婦女應是傳統工藝得以傳承的重要力量。

手藝農村——山東農村文化產業調研成果展覽

新華文化:您提到了對青年群體培養的重要性。《意見》也指出,加強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自主增設碩士點和博士點。您認為,當前在加強相關學科專業建設方面,還有哪些著力點?

潘魯生: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和“民間文藝學”的學科建設,有助于深入持續地培養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文藝”都具有久遠的歷史、廣泛的內容、復雜深厚的社會關聯性以及文化轉型過程中現實存續的迫切問題,并富有民族文化“源”與“流”的內涵,與傳承涵養民族文化創造力密切相關。因此,在“新文科”建設布局中給予其學科的獨立性,改變既往分割、附屬的設置格局,從而進一步構建其完善的學科體系,展開符合學理并對接現實需求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極具必要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文藝”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冠之以“學”,就在于突破現象的、個別的層面,上升到從中國基礎和特色出發的理論的、普遍的層面,以學術之所求服務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中國民間文學大系》出版工程

具體建議以教材建設為抓手,對文化遺產知識體系進行系統建設。當前,文化遺產學教材編輯出版具備了相應的文化基礎,對國內文化遺產教育所需教材進行學術規范、統一規劃就愈顯迫切。綜合文化遺產學所涉及知識領域、社會應用以及當前各高校教學現狀,相關教材應包括三部分:一是《文化遺產學》《文化遺產類型學》《中國傳統工藝綜述》《中國民間文學概論》等學理系列教材,二是《文化遺產田野調研方法》《文化遺產展示與傳播方法》等研究方法論系列教材,三是按照文化遺產的類型編寫《傳統中醫藥技藝》《傳統營造技藝》《傳統編織技藝》《傳統髹漆技藝》等個案與應用系列教材。

中國民間工藝集成

建議開展“超學科”學術研究,構建文化遺產學交叉學科研究方法。新文科建設強調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執著堅守和傳承,注重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新工科建設主要圍繞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開展。無論是新文科,還是新工科,均要適應新技術的發展、新需求的產生、新國情的要求。除自身完整的知識體系探索之外,文化遺產學所涉及的知識領域、知識生長鏈條,以及聯系緊密的藝術門類必然存在著諸多未達成共識的文化理念和學術爭鳴,這就需要不斷補充、完善和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業務技能,需要打破思維僵化、知識老化、結構固化的學術局限,實現知識領域與藝術門類間的融會貫通,加強對思想智慧、工巧智慧、口傳智慧、復雜生理心理整合以及藝術生產消費全鏈條的開發研究。因此,文化遺產學需要學科交叉的發展理念,但絕不是各學科知識的簡單疊加,而是從文化傳承保護、文化多樣性以及社會發展中呈現的人才需求角度,從學科發展的全局出發,科學、理性地重新建構知識體系。文化遺產學面對的不是單一對象,而是一個開放、綜合、動態的文化生態和科研體系。除田野調研外,打破傳統學科分野,通盤使用考古、文保、建筑、規劃、園林、環境、材料、化學、地理、統計等學科的技術手段和理論方法,形成契合本學科特質的視角多元、思維復合的新型研究范式,在學科交叉視角下構建這一體現中國傳統的“最古老的事業,最年輕的學科”。

新華文化:您前面在談及“民間文藝保護傳承”時,強調了“分類認定、分類保護、分類獎勵”。《意見》中也提出了“加強分類保護”。眾所周知,民間文藝形式多樣,內容更是包羅萬象。從這個角度看,您認為“加強分類保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哪些意義?

潘魯生:《意見》提出加強分類保護,不僅就民間文學、民間工藝、傳統節日及民俗活動做出了劃分,而且提出了具體的保護與發展方略,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意義。

小朋友學習傳統中國結編織技藝

僅就傳統工藝來說,就具有內在的不同特點和發展方向,比如具有繼承性特點的民間工藝可派生出諸如場地、流程、工藝、工具、實物等集合而成的、具有“平民遺產”功能的旅游性質景觀,使審美、體驗、品味等非必需的產物轉變成可展示、可體驗、可衡量并能覆蓋社會生活大部分領域的價值。具有從屬性特點的傳統工藝可派生出因生活需求所制作生產的產品實物,包括從初級產品到中間產品,再到終端產品的鏈狀產品線,蘊含著美學、再生、創新、附加值、生態和多邊衍生等多方面的經濟價值。還有民間工藝豐富的文化IP、技藝和材料,是傳統內容轉向當代生活的巨大資源寶庫,也是創意設計取之不盡的源頭活水,具有極強的可擴展性特點,可派生出提升創作水平和風尚引領的跨界、概念、身份性以及公共性等多元藝術價值。此外,具有資產性特點的傳統工藝可派生出顯示藝人及其作品個性的技能藝能、品質、價值、思想、品牌等無形資產產權價值。對于以青年創意階層為主體的城市手工藝而言,保持原汁原味的繼承,并敢于通過技術和創意突破傳統邏輯,提高民間工藝的精工、創意和國際開拓能力;擺脫貼牌多而自有品牌少;擺脫規模大品牌小且缺乏內涵以及擺脫低質低價等認知與接受問題等,都是城市民間手工藝面臨的重要挑戰,所以加強分類保護極具必要性。

2016年,潘魯生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培訓活動中

比如,在落實推進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強民間文藝的原生態、衍生態認定,促進多元發展。對于具有鮮明民族歷史文化特色但處于瀕危困境的傳統民間文藝的傳承與活化,加強文化生態基礎研究,制定保護與傳承措施,從豐富中華傳統民藝存量、續存民藝母本、保持民藝多樣性的意義上,促進瀕危傳統民藝的活化與發展。對于與傳統民間習俗和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脈相承、有助于加深民族文化認同、增進文化凝聚、有助于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傳統民間文藝,要從文化建設意義上加以倡導和扶持發展,豐富文化生活,增強民間文化創造力,延續匠心文脈。對于發展基礎較好、具有較好的傳承與生產基礎并有望拓寬發展空間的傳統民藝,要進一步豐富題材和品種,提升設計與制作水平,培育知名品牌,提高傳統工藝等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提高從業者收入,提高對城鄉創業就業的促進作用,促進傳統工藝在當代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合禮之器·大漆飲食具》常瑞紅李曉梅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銅獎

社會發展,生活變遷,人民大眾對文化的創造不會中斷,關鍵是對幾千年積淀的美與智慧有自覺地認識和持續地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發展,在于提升全民族對于優秀民間文化藝術認識和實踐的層次。文化靠積累,積累起來的文化要充分發揚和利用。新時代,文化藝術必將升華和發展。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