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護利用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正當其勢
河北省遷安市冷口長城云海景觀(6月11日攝)牟宇攝/本刊
◇堅持保護第一,加強價值挖掘闡釋,推進合理利用,推動跨界融合發展,文物之光穿透歷史、照亮現代中國小康之路
◇文物依法嚴格保護不斷加強,普惠均等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搭建,賦能美麗鄉村和人文城市新發展,培育壯大文化消費新動能,開創文明交流互鑒新精彩局面,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牢牢抓住“十四五”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謀求更為穩固的外部支撐
◇“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謀劃重在補短板、促均衡、提質效、上水平,承上啟下做好規劃實施與編制
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作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物事業發展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揮了獨特作用。
立足2020年、謀劃“十四五”、放眼2035年,文物保護利用賦能添彩經濟社會發展正當其勢、大有可為。
文物之光照亮小康之路
“小康社會”根植于歷史。從《詩經·大雅·民勞》勸諫君王體恤民力到《禮記·禮運》闡述大同政治思想,從《清明上河圖》描繪世事繁華到《千里江山圖》頌唱錦繡山河,從河姆渡遺址還原刀耕火種的樸素生活到敦煌莫高窟寄托天上人間的慈悲心愿……這些寶貴文化遺產,記錄著、承載著、參與著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對理想社會狀態的不懈追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用“小康社會”凝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引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方向。從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提出小康社會的戰略構想,黨的十六大謀劃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到黨的十八大明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要求,再到黨的十九大強調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小康社會”的路線圖愈加清晰、內涵更為豐富。
全面小康是“五位一體”全面進步的小康。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之一。
76.7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08億件/套國有可移動文物,是星散在廣闊大地上、綿延于歲月長河中的“國之瑰寶”,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物質載體。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將其作為堅定文化自信、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根基,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從正定古城保護到杭州西湖申遺,從“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到“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從敦煌研究院座談到云岡石窟考察,從審議通過《關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見》到關心關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物工作作出多次重要指示批示,為統籌好文物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指明了前進方向,擘畫了發展藍圖。
全國文物系統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保護第一,加強價值挖掘闡釋,推進合理利用,推動跨界融合發展,讓文物之光穿透歷史、照亮現代中國小康之路,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進程中譜寫精彩的文物篇章。
探索符合國情的文物保護利用之路
這些年,我們加強文物保護利用,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文物依法嚴格保護不斷加強。《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長城保護總體規劃》穩步實施,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高位推進;國務院核定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部門聯合公布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一批文物保護重點工程有效實施。文物研究和價值闡釋不斷深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廣受關注,“考古中國”研究項目成果豐碩,首次南海海域深海考古調查達到預期效果,實證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國家文化安全保障不斷夯實。打擊文物犯罪、火災隱患整治、文物法人違法案件整治專項行動取得重要成果,文物安全督察檢查、行政執法長效機制更加健全,文物安全形勢穩中向好;虎鎣回家、馬首歸藏,美國、意大利向我返還1157件/套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流失文物返還高潮迭起、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歷史情感。
我們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普惠均等的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搭建。“十三五”以來,我國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館;2019年,全國4929家免費開放博物館共接待觀眾10.22億人次,各類社會群體、每位公民都能走進博物館文化殿堂,平等行使基本文化權利。融合創新的文物文化體驗提質增效。去現場,36處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觸摸”文脈,全年2.86萬個博物館展覽“沉浸”文明,數以萬計革命舊址“重返”激情燃燒的歲月;在云端,《如果國寶會說話》“快速充電”,“敦煌數字供養人”參與公益,“紅色中國”數字展廳傳承精神。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著力拓展文物資源數字化展示傳播,推出博物館“云展覽”,開展十大考古推介“云考古”,吸引52億人次觀覽。
我們加強文物保護利用,賦能美麗鄉村和人文城市新發展。文物資源成為革命老區的振興引擎。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舊址保護利用工程三年累計安排資金10.5億元,助力54個縣脫貧攻堅;國家文物局定點扶貧點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脫貧摘帽。文物資源成為綠水青山的“美麗節點”。完成270處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示范項目,開展“鄉村遺產酒店”示范項目和拯救老屋行動,留住鄉愁,激活休閑康養、特色農業、體驗旅游等產業。文物資源成為現代都市的發展名片。完善基本建設考古制度,開展國家工程考古工作,守住城市根脈;杭州“保護歷史文化就是保護生產力”、北京“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上海“變工業銹帶為生活秀帶”,在保護文物中實現城市有機更新的創新探索、成功經驗不斷涌現。
我們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培育壯大文化消費新動能。以文化文物單位文創工作試點為契機,推廣《博物館館藏資源著作權、商標權和品牌授權操作指引》,與中國移動、騰訊、百度、網易等企業戰略合作,“文創熱”成為“新消費”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淘寶、天貓文創產品訪問量達到16億人次,成交規模相比2017年增長3倍。以“互聯網+中華文明”行動計劃為抓手,突出價值挖掘、內容創意、科技應用,孵化“文物+旅游”“文物+教育”“文物+傳媒”“文物+智造”等跨界融合發展新業態。以文物市場活躍有序發展為導向,提升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水平,推進文物流通領域登記交易制度試點,鼓勵引導增加民間收藏文物鑒定服務供給,中國文物藝術品市場規模穩居世界前列。
我們加強文物保護利用,開創文明交流互鑒新精彩局面。世界文化遺產展示大國氣象。左江花山巖畫文化景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各地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展示水平不斷提升、年接待國內外游客超3億人次。文物進出境展覽搭建對話平臺。“十三五”期間,300余項文物進出境展覽異彩紛呈,49國參與的亞洲文明展亮相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華夏瑰寶秘魯行、沙特出土文物展、湖北省博精品展成為“外交客廳”。文物國際合作助力“一帶一路”建設。文物領域國際合作多次列入國家元首會談要點、多邊雙邊協議文件,10項涉外文物合作保護工程、44個聯合考古項目在周邊國家形成網鏈、踏足四大洲24國,中法合作修復巴黎圣母院,對人類文化遺產的普遍珍視,成為中國與其他國家締結友誼、共謀合作的“催化劑”。
全力推進文物保護利用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謀劃“十四五”、放眼2035年,文物保護利用助力經濟社會發展大有可為。
一是凝聚保護共識、全面深化改革,更大力度融合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增強對歷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當前,各級黨委政府對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視前所未有,保護好利用好文物資源的社會共識深入人心。我們要牢牢抓住“十四五”這一重要戰略機遇期,謀求更為穩固的外部支撐,繼續爭取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爭取相關部門的理解幫助,爭取社會公眾的積極參與。激發更為強勁的內生動力,聚焦深化改革這一法寶,高標準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改革落到實處,將“莫高精神”融入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踐、扎根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二是實現文物資源全要素保護、全流程管理,更好守護文脈薪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要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對標黨中央要求和人民群眾期待,我們將著力健全國家文物資源登錄制度,持續開展不可移動文物調查認定、館藏文物鑒定定級,多種方式實施革命文物、民間收藏文物、流失海外文物的專項資源調查,擴展事業版圖,實現應保盡保。著力提升城鄉建設中的文物保護管理水平,積極對接“多規合一”和國土空間規劃,健全文物安全長效機制,嚴格保護、科學管理文物本體及其環境,實現從重點保護向全面保護、從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的轉變。
三是構建中華文明標識體系,更好講述文物故事。對于文物價值的研究弘揚,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此,我們要在研究提煉上下功夫,加強考古研究成果轉化,建設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國家文化遺產廊道,積極參與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傳承黃河文化。在展示傳播上下功夫,切實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以跨界創意、融媒傳播、精品打造為重點,講好文物資源與中華文明的故事,講好革命文物與建黨百年的故事,講好中華文化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故事。
四是補齊“讓文物活起來”短板,更高水平開放共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如今,文物領域活化利用的廣闊藍海已然開啟。要強化設計,“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謀劃重在補短板、促均衡、提質效、上水平,承上啟下做好規劃實施與編制。要完善政策,推動博物館改革發展、鼓勵規范民間收藏文物,出臺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相關政策,建立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長效機制,是當前和今后的工作要點。要優化生態,劃定文物保護利用紅線底線,厘清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關系,整合科技、人才、市場優勢,打通資源、創意、需求全鏈條。
五是實施文物領域“新基建”,更高質量推動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明確要求,“運用先進技術加強文物保護和研究”,“要繼續加強基層文物保護和研究隊伍建設”。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廓清了新時代文物事業發展的核心路徑。抓轉化,對文物資源進行數字化存檔,推動更多文物資源數據信息開放共享,讓珍貴的文物本體轉化為永世流傳的生產要素,特別是要做好敦煌遺書等流散海外文物的數字化回歸。抓科技,實施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項,建設國家文化遺產科技創新中心,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文物領域廣泛應用。抓隊伍,打造一批文物保護研究和傳承利用高地,加強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力量,確保文博專業隊伍穩定并得到加強。
(作者為國家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來源: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