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守護”到“創新”,在傳統文化熱潮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形式重新煥發新生。舞劇《醒·獅》和《龍·舟》展示了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成為廣州歌舞劇院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這些作品不僅呈現了嶺南文化的精髓,也讓更多人看到傳統藝術在當代舞臺上的無限可能。在此基礎上,廣州歌舞劇院最新力作《英歌》融入潮汕英歌舞元素,探索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融合,帶來全新的藝術體驗。
本期,我們特別邀請了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舞蹈家協會榮譽主席,廣州市文化發展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舞劇《英歌》藝術總監史前進,與我們分享《英歌》的創作歷程與藝術構想,探討這部舞劇如何在傳承傳統的同時,突破創新,煥發新的藝術生命。
《南方》雜志:繼《醒·獅》和《龍·舟》之后,廣州歌舞劇院為什么選擇英歌舞作為新的創作題材?
史前進:近十年來,我們就有意識地策劃并創作一些以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題材的劇目。這樣做是為了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導思想,推動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2017年的民族舞劇《醒·獅》,到2021年的當代舞劇《龍·舟》,再到2024年即將呈現的原創舞劇《英歌》,我們希望通過這些作品,表達廣州專業文藝院團對嶺南文化的情感與肩負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的責任和使命。
《南方》雜志:首演后的全國巡演票務一開售,12月的兩場票在三個小時內就售罄了。您認為《英歌》能夠引起這么大反響的原因是什么?
史前進:《英歌》之所以引起如此反響,背后有很多因素。首先得益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嶺南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蘊,為藝術工作者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同時廣州作為一座開放之城,務實、包容、進取的城市特質,為全國的藝術家們的文藝創造了無限的可能;另外廣州歌舞劇院近年來在原創作品上的努力,特別是《醒·獅》后,積累了大量的觀眾基礎和實踐積累;更重要的是,舞劇《英歌》的創作不僅呈現傳統文化,更是通過舞臺創新吸引年輕觀眾,并結合了嶺南文化和現代審美需求,契合了年輕人對文化的興趣和好奇心。
《南方》雜志:您深度參與了三部劇的創作,您認為《英歌》與前兩部作品相比,最大的藝術創新或突破是什么?
史前進:藝術創作需要不斷尋求新的亮點和突破點。從舞劇形式上來說,首先我們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出發,嘗試賦予傳統藝術新的表現方式。在《龍·舟》中,我們將當代精神與國家命運共同體的概念融入其中,而在《英歌》中,我們則更加放大了視覺表現,盡可能展現傳統文化的藝術符號。通過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方式,我們力求呈現一個全新的《英歌》舞劇。
在創作過程中,我們希望《英歌》能夠做到既保留傳統的文化元素,又給觀眾帶來新的視覺沖擊。例如,英歌舞作為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瑰寶,歷經歲月洗禮,深深植根于民眾的生活之中。因此,我們通過巧妙的舞臺設計、藝術創作和情感表達,傳統民間藝術在舞臺上得以重新定義和升華,力求通過傳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我們賦予傳統文化新的生命與意義,讓觀眾既感到親切,又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南方》雜志:傳統文化轉化為舞臺藝術時,需要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與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您認為最具挑戰性的難點是什么?你們是如何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平衡點的呢?
史前進:其實,創作一部舞劇的難點主要在于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過一系列的采風調研、項目論證后,確定主題立意,講好一個故事,讓劇中的人物和情感與觀眾產生共鳴。特別是《英歌》這部劇,整個創作過程大約歷時三年,它的創作過程非常復雜。首先,我們深入采風調研,聆聽非遺傳承人和專家的意見與建議,同時還邀請了各個流派的英歌舞傳承人進行現場指導,為演員們進行系統的技術實訓,最終通過舞劇主創團隊,特別是總編導錢鑫、王思思的總體把控與創排,在吸收優質文化遺產元素的基礎上,再進行創造性的藝術創作,通過獨具匠心的舞臺演繹,帶給廣大觀眾耳目一新的藝術體驗。
我們希望這部劇能夠展示從現代人走進傳統文化的視覺,同時也讓歷史與未來交織,從而表達我們對未來的展望和對民族精神的期待。所以,《英歌》不僅是從過去、現在到未來三個角度呈現的,更多的是從當代青年走向過去,再從過去了解當下,最終展現出我們對未來的期許。
為了將《英歌》打造成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藝術精品,該劇匯集了全國一流的主創團隊,青年新銳舞劇總編導錢鑫、王思思,著名編劇羅周,作曲辛竹,舞美設計劉科棟,燈光設計任冬生,服裝設計陽東霖,化妝造型王巖等行業大咖和廣州歌舞劇院的創作人員共同傾心創作。本劇的演員都來自廣州歌舞劇院,既有大家熟悉的優秀舞者依力凡、龐冠宇、李奧、梁綺琦,還有舞蹈新秀盧靖勻、彭晶晶等。一年多來,為了把舞劇《英歌》創排好,大家全情投入、克服各種問題與困難,深扎深挖、一路探索創新,用精彩的藝術表達和舞臺呈現,講好廣州故事、灣區故事、嶺南故事、弘揚中國精神。
《英歌》自11月初在友誼劇院首演以來,受到了社會各界廣泛的關注和好評。我們特別邀請了一些行業專家、非遺傳承人進行探班,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在此基礎上于12月初進行舞劇新一輪修改打磨提高。
《南方》雜志:您提到了《英歌》創作中的挑戰與突破,能否談談這部劇給現代嶺南舞劇帶來的啟發?
史前進:通過這三部劇的創作,我們深刻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更加明白嶺南文化的獨特魅力。作為廣州的專業文藝院團,我們深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道理。因此,我們在創作《英歌》時,不僅要表現出英歌舞的傳統風貌,還要深入挖掘潮汕文化的精髓,把它與嶺南文化、中華文化相融合。
我們希望通過這部劇,展示嶺南文化的豐富性,同時也傳遞中國精神和文化自信。這是我們創作過程中最大的挑戰之一:如何將這些多元的民間藝術形式融入劇本、舞蹈和舞臺設計中,以確保它們為整個主題服務。
《南方》雜志:《英歌》最終的舞臺呈現會有哪些獨特之處?
史前進:這部舞劇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僅僅是傳統的民間舞蹈的再現。我們在呈現《英歌》時,力求每一場景都有不同的情感和人物勾連。舞臺上會有序幕、上半場、下半場和尾聲,每一部分都呈現了不同的核心主題。比如,從“思念”到“入境”,再到“抉擇”,最后是“歸潮”,這些場景既講述了英歌的精神,也反映了無數海外僑胞對家鄉的思念與文化自信的表達。
同時,我們在人物造型、服裝設計、音樂表達等方面,都注重傳統文化元素的創新表達,塑造既熟悉又極具創意和吸引力的英雄形象,讓傳統文化通過現代的藝術表現形式更好地與觀眾產生共鳴。
《南方》雜志:您提到年輕人的參與和文化的傳承,那您認為《英歌》會受到哪個年齡段觀眾的關注?
史前進:其實,我希望這部劇能夠吸引各個年齡段的觀眾。為什么呢?因為無論是年輕人還是年長者,都能在這部劇中找到與自己情感共鳴的部分。年輕人能感受到傳統文化通過現代舞臺劇的形式帶來的新鮮感,而年長者則能從中找到他們的鄉愁和對家鄉文化的認同。
比如說,在去年10月,我們的《醒·獅》舞劇在香港完成了兩場展演,現場觀眾的反應非常熱烈。老年觀眾表示,看到《醒·獅》舞臺化的演繹,感到非常親切;而年輕觀眾則認為,傳承創新的藝術效果,就是他們想要看到的當代民族舞劇的樣式。因此,《英歌》同樣也會在傳統的基礎上,融入適合年輕人的表現元素,吸引和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
從年輕觀眾的反饋來看,除了舞臺設計和音樂的創新外,劇本的呈現方式也非常重要。我們并沒有采用傳統的講述方式,而是通過更具創新性的敘事結構和舞臺呈現方式,來傳遞傳統文化的內涵。通過《英歌》,我們希望讓年輕觀眾不僅看到一個舞劇,而是看到背后豐富的文化和歷史,這也正是他們所期待的。
《南方》雜志:在將《英歌》等推向國際舞臺的過程中,您如何看待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挑戰與機遇?
史前進:隨著中國文化的“走出去”,越來越多的海外華人和國外觀眾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為《英歌》等嶺南舞劇走向國際舞臺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和無限的可能。《醒·獅》《英歌》這些舞劇作品不僅能夠讓國內觀眾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時代魅力,也能通過舞臺藝術的獨特表現形式,吸引更多國內外觀眾的關注與喜愛,這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體現。
挑戰有三個方面,首先第一點是作品有沒有觀演的亮點,第二審美需求能不能達到現代人對它的期待值,第三點就是整個的舞臺呈現給觀眾帶來的藝術欣賞的共鳴度夠不夠。也就是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三個層面的挑戰。
目前,廣州歌舞劇院正在與多個演出機構、演出院線和劇場對接,全力以赴推動舞劇《英歌》2025年甚至2026年的全國巡演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小影VLOG》欄目組
本期策劃:影子
統籌:張蓓蕾 蔡惠珍
文案/出鏡:影子
拍攝/剪輯/包裝:劉駿彥
通訊員:丁瀅 林蔓琳
支持單位:廣州歌舞劇院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