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現代元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現出青春風采
雕版印刷在直播平臺上吸引成千上萬年輕人觀看,京劇臉譜圖案印到腕表上,故宮文物變成新穎的文創形象……隨著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的廣泛運用和精準傳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觸到非遺,非遺煥發出新的活力。
用豐富的表現形式滿足年輕受眾的需求,可以讓非遺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年輕人關注非遺,渴望深入了解非遺所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非遺傳承人應主動作為,深入了解年輕群體的所思、所想,增加非遺表現形式的豐富性。一方面,在發揚與傳播非遺文化的過程中,充分運用直播、短視頻等形式,通過新技術進行活態展示與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另一方面,非遺元素主動與新國潮聯動,通過優化設計、增加個性化方案,更貼近年輕人的審美品位。非遺的表現形式日益多樣,既能以年輕人易于接受的方式獲得更加廣泛的受眾,也能吸引年輕群體參與互動。
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開發利用。據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同時建立了國家、省、市、縣4級非遺名錄體系,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相關部門認定各級代表性傳承人9萬多人,其中90后占比逐年增長,為非遺傳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年輕一代已開始接棒,非遺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充分吸收現代元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展現出青春風采。
(作者陶晶為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郵電大學教師)
《人民日報》(2022年01月05日第12版)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