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a级在线播放,一本到无码av专区无码不卡,亚洲第一男人av无码网站,变态另类av天堂手机版

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大美中軸? 漫步中軸線

發布時間:2024-07-27 16:15:44 | 來源:中國網 | 作者:王朝陽 | 責任編輯:張靜

一條中軸線,串起了北京的深厚歷史底蘊和現代都市生活。北京中軸線上的一座座建筑不僅彰顯著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古香古韻,也是古今交融的縮影,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堅守、傳承著中國人追求和諧、秩序、平衡的價值觀。

鐘鼓聲里的古都

我們的中軸線之旅,從北京750余年的時間見證者鐘樓和鼓樓開始。

鐘樓和鼓樓,合稱鐘鼓樓,是中國古代承擔城市管理職能的重要建筑之一,幾乎中國所有古城皆有之。準確地傳遞時間信息,指導萬民因時勞作休息,關乎一個王朝的統治權威性。以清朝嚴格的宵禁制度為例,一般從晚上7點—9點(一更)開始,到第二天的清晨3點——5點(五更)為止,上至王公貴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不得無故夜行。這兩次報時都是先擊鼓后撞鐘。一更時,鐘聲響,城門閉,交通斷絕,大街小巷漸漸歸于沉靜。五更時,鐘聲響,城門開,行人車馬流入條條道路,城市重新熱鬧起來。蘊含在鼓音鐘聲里的是中國人對社會秩序的崇尚。

隨著清朝統治的瓦解和民國時期鐘表的普及,鐘鼓樓不再象征皇家統治威儀,舊有的報時功能也逐漸淡化。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并將溥儀驅逐出了故宮。從那年起,融入老百姓生活的鼓音鐘聲戛然而止。

褪去威儀的鐘鼓樓,開始轉變為承擔社會教育功能的場所。1925年,“京兆通俗教育館”被安設于鼓樓,館內開設圖書閱覽室、演講廳、展覽廳等,立足于向大眾普及現代文化知識。鼓樓與鐘樓之間的空地被改建為公園,種植花草并配備了運動器械。次年,鐘樓內修建了電影院,使教育普及與大眾娛樂得以結合。此后“京兆通俗教育館”的名字伴隨時代變遷幾度易名,場館建設和陳列展品也經歷了多次調整增減,但除去日偽政府施政期間,鐘鼓樓始終是民眾學習、娛樂、休閑的重要場所。

北京的槳聲帆影

鐘鼓樓向南約500米,在中軸線與大運河通惠河河段的交匯點,有一座看似平平無奇的單孔石拱橋,地安門外大街從橋上南北貫穿,通惠河在橋下東西流過。這座石橋名為萬寧橋,始建于1285年,是北京中軸線上唯一保留至今的元代建筑遺產。

自建成以來,萬寧橋一直是北京城的重要交通樞紐。元代時,南北往來運輸糧食等貨物的船只從大運河轉至通惠河,最后都要經過萬寧橋并停泊在什剎海。作為中國古代交通動脈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碼頭之一,萬寧橋一帶曾帆影連天,商鋪云集,人聲鼎沸。但之后的數百年間,伴隨什剎海水系水位下降、糧食運輸河道改道,萬寧橋下的通惠河逐漸失去了水運功能。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市政府將通惠河改造為暗溝,河道上加了蓋板,萬寧橋也隨之被埋入地下,地面上只露出橋面和兩側橋欄,同時又在南、北兩端進行了用新石材接續舊橋的工程,使橋身得以延長,提高了通行能力。2000年,北京市政府再次對萬寧橋及周邊環境進行整治修繕,暗溝被改回明渠,橋身重現原貌。

多次的改造也造就了萬寧橋兩側欄桿有三種材質和顏色的奇觀。中央略微發黃的漢白玉欄桿明顯已被風化,是古代原件;往外幾根灰色的,是上世紀50年代改造萬寧橋時替換的青礫石構件;最外側嶄新白凈的則是2000年萬寧橋大修時所補建的。

如今,萬寧橋下的通惠河碧波潺潺,河兩岸綠樹成蔭,雖然河面上已經不再有滿載糧食的船只,但仍有游客泛舟其上,撫今追昔遙想古運河的盛景。萬寧橋上依然車水馬龍,經歷了近750年的山水變遷,這座古老的石橋如今依然堅守在現代交通崗位上,肩負著聯系城市南北,溝通繁忙運輸的功能。

中國古代的最高榮譽——配享太廟

再往南走,就是北京中軸線上的皇家建筑群故宮,以及天安門和天安門廣場建筑群。這里是每位游客游覽中軸線必去的景點,從早到晚總是熙熙攘攘,人們在中國古代和現代的政治中樞,體味歷史的滄桑變化,古今交融的建筑美學。

在天安門左側有一處鬧中取靜、紅墻黃瓦、古柏森森的建筑群,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在這里拍攝婚紗照或漢服藝術照片。這里就是承載著中華孝文化、祭祀禮儀文化的建筑——太廟。

祖先崇拜是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傳統。早在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就有祭拜祖先的活動。從西漢開始,“以孝治天下”作為治國理念,為歷代王朝所推崇。明清時代的太廟祭祀大典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祭祖制度和禮儀。每年四月初一、七月初一、七月十五、十月初一、皇帝生辰、清明節、逝去皇帝的忌辰,都要在太廟致祭。僅以每年年末舉行的祖先合祭為例,祭祀從午時(11點—13點)開始,先要將歷代帝后的牌位迎接到太廟內,然后在禮樂祭祀舞蹈中,皇帝率臣子行三跪九拜大禮,表達對先祖神靈的敬意,為國家未來、天下蒼生祈福。禮儀制度的嚴格與復雜由此可見一斑。

北京太廟與故宮同年,于明代1420年起開始興建,南北長475米,東西寬294米,內有三座主要建筑,分別是供奉皇帝遠祖牌位的祧廟、安放祖先牌位的寢殿和舉行祭祖大典的享殿。最近中國有句網絡流行語“配享太廟”,用來表達對他人能力、功勞的認可。這里提到的“配享”,就是指死后牌位可以被安放在享殿的西側配殿。對于古代中國人來說,配享太廟是至高榮譽,入選條件非常嚴苛,只有為王朝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才有資格得到皇家供奉,明清兩代王朝近500年的時間里,獲得這一殊榮的大臣只有30位而已。

1950年以后,這座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國家禮制建筑——太廟,更名為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并對外開放使用,成為了市民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作家趙樹理曾為此創作一首小詩“古來數誰大,皇帝老祖宗。如今數誰大,勞動眾弟兄。世道一變化,根本就不同。還是這座廟,換了主人翁!”生動詼諧地說明了改名背后蘊藏的封建社會終結、人民至上的社會變化。

一重重城門——從封閉走向開放

從太廟出來,正對面就是祭祀土地與五谷的社稷壇,古人在這里祈禱國家疆土完整。然后一路向南走出正陽門,經過繁榮熱鬧、誕生眾多老字號的商業街市前門大街,匯聚北京傳統民俗文化的天橋,便到了天壇與先農壇。天壇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先農壇祭祀神農氏,皇帝在祭祀后,還會親自犁地三個往返,以此來表現國家對農事活動的重視。中國古人崇拜祖先、敬畏自然、重視農耕的思想,從中軸線上的這4處代表性祭祀建筑——太廟、社稷壇、天壇與先農壇便能體現出來。

從天壇、先農壇再往南,便是北京中軸線的最后一處標志性建筑——永定門。回望這趟中軸線之旅,我們的腳步從鐘鼓樓開始,經過了壽皇門、萬歲門、神武門、乾清門、太和門、午門、端門、天安門、正陽門、永定門等18道宮門和城門。

北京中軸線上最多的建筑就是門。其中最能體現出中國傳統建筑壯麗莊嚴的莫過于故宮的正門——午門。午門通高37.95米,比一般的十層樓還要高,是故宮建筑群中的第一高樓。東西北三面城臺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形成了“凹”字形結構。從正面看,有三個門洞,中間最大的門,在古代專供皇帝出入使用。除皇帝外,還有四類人一生可以得到一次走正門的機會。一位是皇后,皇帝大婚時,會打開午門,迎接皇后入宮。其余三位是科舉考試的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每年殿試成績發放后,他們可以從午門走出皇宮。而如今,午門是游客們進入故宮博物院的主要入口,每天數以萬計的中外游客,從午門開始他們的參觀之旅。

在古代,不僅出入午門有嚴格的限制,如今人聲鼎沸的天安門廣場也不是老百姓可以隨意進出的。天安門前曾有一條石板路,路旁兩側設有廊房,被統稱為“千步廊”,是各官衙辦公的地方,庶民嚴禁入內。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天安門前的“千步廊”也在1914年被拆除,東西兩城的交通從此貫通,原本封閉的宮廷廣場變成了普通人可自由穿行和逗留的開放空間。

城門作為古代王朝維護統治的壁壘,用重重大門隔絕了百姓。但在時代大勢下,從封閉走向開放成為了這一古老建筑的必然命運。

如今,中軸線還在繼續延伸著,向北到燕山腳下,向南至大興國際機場,不斷擴展著自己的內涵,串聯起北京城的過去、現在與無限的未來。

來源:人民中國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加載更多新聞
友情鏈接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