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紐約7月1日電(記者楊士龍)“我們從未想到能發現這么多動人的故事!”“鼓嶺的歷史告訴我們,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的人們,雖存在差異,但可以共建友好情誼,并代代相傳!”在回中國福州參加“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之前,鼓嶺歷史文化研究者、72歲的美國友人穆言靈(埃琳·麥金尼斯)在美國羅得島州的家中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連連感嘆。
鼓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郊鼓山之北,20世紀初曾是旅居福州的外國人的避暑勝地。當時許多在華美國僑民,包括穆言靈的公公穆藹仁、先生穆彼得,都在那里度過了美好時光,對與當地人民建起的深厚友誼畢生難忘。
2004年,84歲的穆藹仁不顧高齡,欣然應邀回到福建,在武夷學院任教一年,次年回美后不久辭世。
2015年,穆彼得、穆言靈夫婦來到福州,按父親遺愿將其部分骨灰撒入閩江。他們隨后瞻仰穆藹仁在鼓嶺的故居遺址,其間在鼓嶺郵局墻上看到一幅舊地圖,上面所有的別墅都只標有數字序號。工作人員說,地圖來自一位外國友人,至于每座別墅屬于誰,因年代久遠、資料匱乏而無從得知。夫婦倆聞言暗下決心,一定要找到這些資料。
6月28日,福州小茉莉合唱團在2023“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上演唱《尋夢鼓嶺》。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為此,他們2016年起自費在美國東西海岸間奔走,開始了大海撈針式的艱難尋找和探訪。為更快征集線索,穆言靈先在旅行平臺網站建立討論頁,后又自學搭建網站。她還多次去耶魯大學、哈佛大學等高校檔案館查閱資料。
7年來,穆言靈的鼓嶺朋友圈越來越大,“鼓嶺之友”也順勢成立。夫婦二人不僅確認了鼓嶺別墅的主人名單,還找到了更多兒時在鼓嶺生活過、目前還健在的人,發掘收集鼓嶺相關文字資料、圖片和實物超1000件(套),悉數由穆彼得掃描歸檔。
穆言靈說,鼓嶺故事的主人公逐漸增多,已擴展至柏齡威、穆藹仁、柯志仁、蒲天壽等十多個家族。每個鼓嶺故事的情節雖不同,但共同承載著外國僑民與鼓嶺乃至福建人民之間的深厚友誼,令人感動,給人啟發。
她說,近百年前的鼓嶺“不同尋常”,因為各國僑民與當地居民和諧相處,是共享互鑒的文明社區。當時聚居于此的有商人、外交官和傳教士,他們建立學校、醫院,為中國學生提供職業培訓;當地居民則幫助他們建造住房,還為他們提供食物。
穆言靈介紹,每逢周末,蒲天壽等外國醫生會抽時間向當地居民提供診療。有僑民教當地兒童讀書寫字,有僑民協助當地居民保護人畜安全。
“鼓嶺的人們互幫互助,這種精神改變了鼓嶺。”穆言靈說,研究鼓嶺對自己影響很深。“我相信,只要秉承鼓嶺精神,從每一個小小的行動做起,就能建立一個更美好的未來。”
6月27日,“鼓嶺之友”部分成員和中美各界人士在福州南后街三坊七巷參觀訪問。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穆言靈認為,在之前總結的鼓嶺精神——“和平、友誼和愛”之前,還應該加上兩個詞——“理解”和“尊重”,這樣才能體現“鼓嶺精神”的全貌。“大家文化背景不同,需要仔細觀察、試著理解、相互尊重,才會產生友誼、愛與和平。”
“我們之所以強調理解和尊重,就是感到文化上的差異處理不好就會產生矛盾和紛爭。”穆言靈曾出版過一本有關漢字的專著,她選取了45個常用漢字,從造字法、字形、字意等講起,“一字一故事,一筆一精神”,將每個漢字涉及的風俗禮儀、社會結構、倫理道德、哲學思考、審美意識等寫得淺顯易懂、引人入勝。
穆言靈說,鼓嶺后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熱愛,得益于父輩的影響,更得益于在中國長期生活受到的文化熏陶。她最想做的還有一件事,就是去美國學校教中文和中國文化。“我們首先要懂彼此的語言,然后才能熟悉彼此的文化。”
穆言靈和穆彼得在哈佛大學相識。1988年,他們攜穆愛中、穆愛華兩個女兒到中國工作,直到2017年退休。穆言靈曾在央視主持《希望英語》“你說我說”欄目7年。
“(今天)重溫和頌揚偉大的鼓嶺人的故事,我們能夠體會到這塊土地所承載的精神——理解、尊重、和平、友誼和愛。”穆言靈說。
紐約時間6月30日下午,穆言靈從福州給記者打電話說,曾在鼓嶺生活了16年、103歲的林恩先生的女兒告訴穆言靈,父親這幾天特別想念鼓嶺,希望穆言靈盡快幫助她給父親做一個視頻連線。
“我特別想幫他完成這個心愿。”穆言靈說。
林恩的心愿讓人想起加州大學物理學教授密爾頓·加德納的“鼓嶺夢”。加德納一生都對兒時生活過10年的故園充滿眷戀,他1986年臨終前一直喃喃念著“鼓嶺”。
1992年,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習近平邀請加德納夫人訪問中國,到訪她丈夫密爾頓·加德納生前魂牽夢縈的故園——福州鼓嶺,幫助她實現丈夫的遺愿。2012年,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時,在美國友好團體舉行的歡迎午宴上講述鼓嶺故事,引發兩國各界強烈反響。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