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十七年(1419年)的秋天,紫禁城奉天殿外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典禮。
排列整齊的文武百官隊伍中,發出一股按捺不住的騷動。因為,眼前的景象實在讓人難以“平靜”。
時任戶部尚書的夏原吉,興奮地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贊頌圣明的君主:“渺渺來中夏,惓惓覲帝居。麒麟呈玉陛,獅子貢金鋪……鴻圖千載固,圣壽萬年馀?!保ā妒サ氯饝姟罚?/p>
這是一次番使朝貢典禮。
奉天殿廣場上,除了人,就是大量奇珍異寶,以及各種各樣引人注目的珍禽異獸。其中,最吸睛的莫過于以身高獲得絕對優勢、在明成祖朱棣玉階下矗立的“麒麟”獸——長頸鹿。
[明] 《瑞應麒麟頌》| 網絡
如此龐然大物,明朝以前從來沒在神州大地上出現過。人們見它跟傳說中的神獸麒麟長得有幾分相似,于是稱其為“麒麟”。
這只長頸鹿來自遙遠阿丹國(今阿拉伯半島,也門亞丁一帶)。
在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期間,它坐上大明的船舶,飄洋過海而來。
在六百年前,這是一個奇跡。
長頸鹿居然沒有暈船?
噢不,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船隊——大明帝國的鄭和船隊,是一個奇跡。17世紀以前,中國航海事業始終雄踞于世界前列,鄭和下西洋更是中國古代航海事業達到頂峰的標志。
而由此往前追溯,發源于黃河、長江流域的華夏先祖,許是從水上漂浮的一片落葉開始,乘舟征江海,走向廣袤的世界。
距今約8000年前的浙江杭州跨湖橋遺址,出土了中國目前為止最早的獨木舟,也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條船。
新石器時代的祖先,利用火和石斧對那些容易鑿挖的木材進行加工,做出能夠漂浮于水面的載具,以完成水上的生產活動。
跨湖橋遺址博物館里的木槳 | 圖蟲創意
可見,遠古人類在對自然界進行了長期觀察與認識后,造出了適用于自己的早期渡水工具。如同史書所說,“古者觀落葉因以為舟”。
不過,在讓乘舟人“不沾濕”以前,先民們還經歷了一段用浮具渡水的日子。史載,“燧人氏以匏(葫蘆)濟水,伏羲氏始乘桴(筏)”,雖是傳說,但先民懂得利用外物增加自身浮力的道理不假。
除了葫蘆這種天然的浮具,先民還會剝出牛羊一類牲畜的皮革充氣做成皮囊,大大增加人在水里的浮力,助人泅渡。
[宋]《武經總要》?。ㄆぃ┠?| 網絡
先人們的智慧不容小覷,但這些都只是浮具,還不屬于水上航行工具。
當先民們開始借助樹干、竹竿等劃撐工具在水面上運動的時候,人類航海實現了第一次偉大飛躍。人們站在若干竹木編或加上皮囊排而成的浮筏上,加速了往外探索的步伐,劃著劃著,終于劃出了獨木舟。
中國部分地區仍在使用羊皮筏渡河 | 圖蟲創意
在竹筏上勞動的人們 | 攝圖網
獨木舟是最早的船。關于獨木舟由何人所創造,古籍里眾說紛紜。記載最為詳細的是《蜀記》中大禹造舟的情節:“夏禹欲造獨木舟,知(四川)梓潼尼陣山上有梓,徑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樹神為童子不服,禹責而罰之。”
但,這都是傳說,最準確的表述,還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句話:獨木舟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的集體智慧結晶。
夏商周時期,木板船與風帆出現了,也就是,帆船崛起。
[宋]《煙江帆影》(局部) | 網絡
夏朝時,統治階級已有能力組織沿海民眾進行海上捕魚活動。夏朝第九任君主芒即“命九夷,狩于海,獲大魚”。
至商朝,甲骨文“舟”乃為象形文字,從字形可見當時的舟即由木板組建而成。上海博物館所藏的饕餮紋鼎,上面刻有的銘文更是栩栩如生地再現商人手持朋貝,劃船前去交易的情景。木板船,比之舊時的木筏和獨木舟,有了更深的吃水線,船的運載能力得到了提升。
舟字甲骨文 | 字源網
商代饕餮紋鼎上的銘文 | 網絡
如果說,商朝時使用舟船多用于捕魚與貨物運輸,那么,對于“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周王室而言,舟船則成為了他們開疆拓土、爭霸天下的重要工具。
據《史記》記載,武王九年,武王祭祀文王之時順道前往孟津閱兵,師尚父太公望發起號令:“集合起你們的部下和船只,遲到者斬?!奔贤戤?,武王乘舟渡河祭祀。而伐商之前,全軍亦乘舟渡過孟津與眾位諸侯會合,這才有了改朝換代的牧野之戰。
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位于洛陽市孟津區與濟源市之間 | 攝圖網
從此,舟船在戰爭中的應用越發多起來。
舟船所具備的“戰斗力”,可等同于航海活動的實力,也是國家的實力。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鐵器的出現為造船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而大國之間的爭霸,更是進一步加推動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擴張,必須加強軍事優勢,水戰是其中之一;大宗物資的運輸,是重要的軍事后勤支撐,也是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
這一切都離不開船。
此時,船可分為商船與戰船,當中又細分出各類用途不一的船。
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銅壺拓本,第三區為水陸攻戰的場面 | 網絡
《越絕書》曾記載吳王闔閭向伍子胥詢問“船運之備”情況的一段對話,伍子胥回答道:“船名大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今船軍之教,比陵軍(即陸軍)之法,乃可用之。大翼者,當陵軍之車;小翼者,當陵軍之輕車;突冒者,當陵軍之沖車;樓船者,當陵軍之行樓車也;橋船者,當陵軍之輕足驃定騎也。”
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船,已經分出了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樓船、橋船、太白、飛云等多種類型,它們分別負責戰爭中的進攻、防御、運輸、偵查等職能。
沿海諸國,都在操辦水軍,以圖霸主之位。如東方之齊國,掌握了山東半島海域的航海權力,《說苑》曾說齊景公:“游于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南方之吳、越,在密集的江河湖海中馳騁縱橫,頻頻對戰,展開多場廝殺。吳、楚之間,亦有頻繁的水戰,如公元前549年,“楚子為舟師以伐吳”。四年后,“公子光伐楚,敗而亡王舟。光懼,襲楚,復得王舟而還”。
不過,戰國七雄的傳奇,終湮滅于強秦的征服。
定都咸陽的秦王朝,如何與南方產生密切聯系以鞏固統治,是個難題。于是,秦始皇下令開鑿了人工運河——靈渠。靈渠聯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為秦王朝運送大宗物資提供了便捷的通道。此一操作,加強了南北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嶺南也開始納入統治版圖當中。
桂林興安靈渠古代水利工程 | 圖蟲創意
而秦始皇嬴政為彰顯其“功過三皇,德高五帝”的統一功績,短短十二年間,先后進行了五次巡游,向領土上的居民“示強威,服海內”,所到之處,無不刻石歌功頌德。巡游過程中,始皇帝心里還藏著追求長生不老的小九九。
秦始皇嬴政雕像 | 圖蟲創意
這促成了中國第一位航海家的遠洋事業。
公元前219年,來自山東的方士徐福上書秦始皇,講述海上有三神山,分別叫做蓬萊、方丈和瀛洲,重點是——三神山上有仙人。始皇帝一聽,很是向往,于是派遣徐福帶領數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
山東青島瑯玡臺徐福入海求仙群雕 | 圖蟲創意
有人認為,徐福入海求仙只是個托辭,目的是為了躲避秦朝暴政,他利用了秦始皇求仙問道的執念讓自己名正言順地攜帶大量物資探索遠洋。
關于徐福東渡的終點,向來多有討論,從唐朝起,人們多數認為徐福到達了日本。無論如何,徐福東渡,是把東方先進的科學文化和生產技術帶到了東亞島嶼上,造福當地。
不管是溝通南北的國內航運,還是能夠帶上相當重量的物資及一眾行人的遠洋探索,帆船在此時的進一步發展與成熟顯然十分重要。
山東齊文化博物館中關于徐福東渡的模擬場景 | 圖蟲創意
漢初,經過一番休養生息,終于扭轉了秦末民生凋敝的局面。重獲統一的中國,內政穩定,經濟繁榮,漢武帝為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還加大了對邊境的管理和探索。
經過一番努力,北方有通往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南方則有到達印度半島的海上絲綢之路。
打通海上交通要道,得仰賴一支強大的水軍。
漢代戰船模型 | 圖蟲創意
西漢時期的船只,船上建有小房,而船舶越大,建起的房屋則越高越華麗。樓船建造精致,比以往氣派許多,成為了水師的主力戰艦?!妒酚洝分斜阌嘘P于漢代樓船的記載:“高十余丈,旗幟加其上,甚壯。”
樓船設有甲板,甲板之下為船艙,之上則為建筑。船艙,主要是棹卒劃槳的地方,由于空間較為密閉,可保證他們免受敵人攻擊,從而保持船舶的正常航行。而甲板之上的戰卒則手持兵器進行戰斗,舷邊常設有半身高的防護墻,稱為女墻,用以防御敵方矢石的攻擊。墻內首層建筑為“廬”,“廬”上為“飛廬”,“飛廬”之上有“爵室”,長矛手、弓弩手、戰爭指揮分層駐點,形成戰斗力強大的海上軍隊。
[宋]《武經總要》樓船 | 網絡
漢武帝建起的水軍,每次出征動輒數萬人,還曾多至20萬人,派出戰船2000余艘。依靠這只強大的水軍,漢武帝開拓并打通了中國東部沿海從南至北的航路,為遠洋航行掃清障礙。
秦漢時期風帆的改進和尾舵的出現,為中國遠洋航業的開拓奠定了重要的技術基礎。
風帆的成熟意味著人們在航行中對風的運用更加成熟,馭船能力大大提升。而尾舵,則是大船控制航向的產物。以往,小船運用普通的船槳就可以一邊推進一邊控制航向,但隨著船的體量變大,推進與操縱便要分離開來。操縱航向,從船槳到舵槳再到固定于船尾的尾舵,讓人們駕船省時省力。
東漢陶船,船尾有舵,呈槳片狀 | 圖蟲創意
航海工具的成熟為大型出航活動提供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不過,數百年后,起步不久的遠洋航業進入了停滯階段。
東漢末年,為鎮壓黃巾起義,朝廷允許地方長官擁軍協戰,此舉為地方軍閥的興起埋下禍根?!皰短熳右粤钪T侯”的時代來了。此后的魏晉南北朝時代,各地割據,戰亂頻繁,無暇顧及海外的開拓。
船的主要應用,又回到了國內戰場上。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戰,一種新的戰艦表現十分出彩——蒙沖(艨艟)斗艦。當年,孫權、劉備的5萬聯軍與曹操20余萬大軍于赤壁隔江對峙,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靠黃蓋火燒連環船之計實現以少勝多。
[宋]《武經總要》蒙沖。斗艦比西漢樓船型制小,降低了體量和重心,更適于內河水域里的航行 | 網絡
“乃取蒙沖斗艦十艘,載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預備走舸,系于其尾?!?/p>
聯軍這頭準備好船只,那頭就給曹操送出詐降文書,以降低曹軍戒備。等到東南風起,黃蓋便用十艘蒙沖戰艦沖在前頭,到江心時升起船帆,其余船只跟在后頭。等到離曹軍還有二里距離時,便同時點燃船只,在風力助推之下,火船如快箭一般沖向曹營并燃起熊熊烈火。片刻之間,煙火濃烈,曹軍人馬損失慘重。
此外,當時的戰場上常見的還有走舸、舫船、先登、斥堠、赤馬等戰船。
政權頻繁更迭的現實讓老百姓們苦不堪言,于是,人們的注意力轉向宗教,對佛教的崇信愈發高漲,本土佛經逐漸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僧人們紛紛前往西方求法譯經,造福眾生。
東晉隆安三年(399年),以法顯為首的“巡禮團”一路步行西進,求學印度。歷時14年,法顯終于取海道歸國?;貒?,除了譯經,法顯還寫下本次出行的種種經歷,是為《佛國記》。法顯的著作為時人與后世了解印度洋一帶的航行情況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法顯雕像 | 圖蟲創意
隋唐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全面開花,國力充盈。此時,船之應用一為國內漕運,二為頻繁的海外交往。
隋唐時期的造船技術在當時領先于世界,尤其是唐代。唐代的船只,體量變大,結構精良,工藝先進。
唐代“漕運之能者”劉晏,曾主持修建過用于漕運的大船。根據《新唐書》記載,時任河南、江淮轉運使的劉晏,曾在汴水一帶建造2000艘“歇艎支江船”,該船每船千斛,漕運時以十船為一綱,每綱3000人,篙工50人。
而在較為湍急的黃河一帶,則建造“上門填闕船”渡過三門峽。劉晏建造不同類型的船只,分段漕運,使唐朝實現了“歲轉粟百一十萬石,無斗升溺者”,大大節省漕運開支。
京杭大運河,古代漕運的重要干線 | 圖蟲創意
走出國門的唐代海船,更讓人驚嘆不已。
古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曾在其游記《中國印度見聞錄》(851年)中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波斯灣風急浪險,航行具有一定難度,但唐朝的海船因為體量巨大,抗風能力極強,能夠在波斯灣中暢行無阻……
唐代曾有一種名為“蒼舶”的海船,長二十丈,可載六、七百人,比法顯時代的海船大了兩倍。
唐時,大船已能采用先進的釘榫接合技術,使得船體堅固,安全性高,非常適合遠航。
敦煌莫高窟第45窟壁畫中的唐代帆船 | 網絡
從前基于宗教交流的遠洋航行,在隋唐時期得到了更進一步的發展,遣隋使、遣唐使和鑒真東渡等都是這類交往的重要體現。與此同時,官方和民間帶有商貿性質的遠航活動大量興起。
[日]《唐船圖》里的南京船 | 網絡
唐以前,中國對外的經濟交往主要經北方的絲綢之路完成,但從唐中期開始,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量迅速增長,在對外貿易中的占比越來越大。此時,航海貿易的收益已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部分,唐朝曾尊封廣州南海神為“廣利王”,由此可見航海貿易利潤之豐厚。
古代貨船倉底剖面示意圖 | 圖蟲創意
朝廷發現航海貿易的重要性后,便建立起專司航海貿易事業的管理機構——市舶司。南方沿海地區,交州、廣州、泉州等貿易港紛紛興起。在貿易港中,可以看到“舟航所聚,弘舸巨艦,千舳萬艘,交貿往還,昧旦永日”的景象,一派繁榮。
中國航海的繁榮景象,隨后在宋元時期有了全新的詮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航海,均遠勝于盛唐,這離不開宋元經濟的全面發展,以及統治者的大力支持。
宋朝經濟之盛,一幅《清明上河圖》是最直觀的表達。
除了密密麻麻的商人和行人在街巷間忙碌奔走,作為北宋生命線的汴河更是“舳艫相銜,千里不絕,越舲吳艚,官艘賈舶”,內河船只源源不斷地行駛于河中。
[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當內河船忙碌于繁華都城的日常生活供給,海船則承載著宋元統治者的雄心遠航。宋朝君主看重市舶之利,比起唐時有過之而無不及。宋高宗趙構曾言:“市舶之禮最厚,若措置得當,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港口上來來往往的貨物,都要向國家付稅,這一大筆收入,誰不饞?
宋汴河客船,內河船的杰出代表,體型寬大,全船設滿客艙,行駛平穩,航行動力主要為纖夫拉力 | 圖蟲創意
宋元市舶制度上承唐制,管理進一步完善,貿易港的成交量大幅上升。為適應這種經濟需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造船要跟上野心。
宋元的造船基地幾乎遍布全國,尤以浙江一帶為最多?;氐脑齑瑪盗渴挚捎^,動輒數千艘。如至元十年(1273年),廣州、洋州和汴梁等地曾造船兩千艘。沿海商人也常常自費訂造海船,用以“興販牟利”。
宋元海船體勢龐大,船體堅固,設備先進。指南針的應用,更是為遠洋航行帶來無限可能。
南海一號博物館中的船舶模型 | 圖蟲創意
宋元時期,曾出行海外的人常常會寫下珍貴的“航行指南”,如《嶺外代答》《島夷志略》《宣和奉使高麗圖經》等,為后世留下了極其有用的航海經驗和知識。
曾任職于元朝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留居中國17年,最后以護送公主赴波斯為名踏上回家的旅途。這一程,由14艘四桅九帆海船組成的中國船隊送離泉州港。
經過千年累積,中國古代航海事業終于在明朝達到巔峰。而這一巔峰主要由官方貿易撐起,以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為標志。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為防舊黨再起與海盜侵擾,曾下令實施海禁。至明成祖朱棣之時,他為了鞏固永樂政權,決定在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的情況下取消海禁,想要通過與海外番國建立聯系來宣揚自己的正統地位,用番國的承認和歸附來鞏固國內政權。
因此,永樂年間,取消海禁后大興的是“朝貢貿易”,以此來滿足統治者“天朝上國”“御臨萬方”的心理。
永樂三年(1405年),宦官鄭和奉詔帶著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遠洋船隊,向印度洋進發,從此七下西洋,超越宋元,刷新一項項中國航海紀錄。
鄭和下西洋京師啟航浮雕 | 圖蟲創意
鄭和船隊人數眾多,建制完整。根據記錄,每次出航人數大約為27000人左右,當中包括有航行決策人、航海業務員、貿易事務人員、軍事護航人員等。
鄭和每次出航都配備有大、小海船200余艘,種類齊全,各司其職。船隊中最為矚目、充當中堅力量的大型海船稱為寶船,也就是后世所稱的“鄭和寶船”。如此大船,“篷、帆、錨、舵,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后世測算出大型寶船大約達到長151.8米,寬61.6米的規格。
鄭和寶船復原模型 | 圖蟲創意
除此以外,還有馬船(中型寶船)、糧船(運載糧食)、坐船(安營扎寨)和戰船(專司護航)等。
在這樣的配置下,鄭和船隊才得以在茫茫印度洋中“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
有了鄭和下西洋,才有了本文開頭眾多番國使者帶著奇珍異寶和珍禽異獸遠渡重洋前來朝貢的壯觀場景。這是前朝未曾有過的景象。
梁啟超曾評價鄭和“全世界歷史上所號稱航海偉人,能與并肩者,何其寡也”。鄭和歷時28年的遠洋歷程,張揚的船帆,足跡遍及亞非海岸,在傳播先進中華文明的同時,也吸收了外國之“珍奇”,對中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郵票 | 圖蟲創意
然而,“厚往薄來”的面子貿易終究是會付出代價的,耗資巨大的航?;顒釉斐闪藝邑斦皫觳乜諈T”。中國古代航?;顒拥膸p峰,也就到此為止了。
盛極而衰是亙古不變的道理。
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歐洲各國開始爭奪海洋及海洋另一端的地盤,而封建集權達到頂峰的明清朝廷,大多數時間只會守著眼前的“臣服”,頑固地維護著自然經濟秩序。從“海禁”到“閉關鎖國”,這個曾經領先于世界的航海大國逐漸落后。
[清]《姑蘇繁華圖》,記錄乾隆盛世下蘇州繁榮的市井風情 | 網絡
它曾經的驕傲,更是在1840年后的炮火中潰敗,蕩然無存。
這個曾經以龐大、結實的木帆船稱霸亞洲海域的國家,飽受外國先進科技的打擊。最終,在1872年創辦輪船招商局后,開啟了近代輪船之進程,只是這段路也走得磕磕絆絆。
盡管如此,“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薄2憠验煹墓糯胶S洃?,始終承載著中國人智慧、勇敢和不服輸的精神。
參考文獻:
孫光圻:《中國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年
席龍飛等:《船文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車昕、樊進主編:《中國設計全集第15卷 用具類編:舟輿篇》,商務印書館,2012年
毛睿:《政治權力與視覺景觀:重估鄭和下西洋中的“麒麟” 來華》,《北京社會科學》,2020年第9期
關于我們? 合作推廣? 聯系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